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军事新闻理论探讨的论坛

军事新闻信息荟萃的园地

军事新闻采访写作的良师

军事新闻记者成长的摇篮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邹维荣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提高涉军议题国际传播质效探究

作者:王建芬

摘 要: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提高涉军议题国际传播质效是一道重要课题。要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精准分析目标读者和平台特点,构建多元发声体系,灵活借力现代技术,一地一策定制产品,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传播,讲好中国军队故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中国军队;国际传播;路径探究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军队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引起全球高度关注。与此同时,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主流媒体提高涉军议题国际传播质效成为一道重要课题。要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精准分析目标读者和平台特点,构建多元发声体系,灵活借力现代技术,一地一策定制产品,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传播,讲好中国军队故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一、传播内容:“软”“硬”兼施内容为王

全媒体时代,对外讲好中国军队故事,既要做好宏观层面的硬新闻,让它在国际传播中起到支柱和脊梁的作用,又要选择海外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采取“软性”的传播策略,实现可感可知、有血有肉的情感连通。

争抢新闻第一落点。加强新闻时效理念,对于我军高层动态、军舰出访、军事演习、新型武器装备研制列装等硬新闻,尽量做到全平台首发,以第一落点优势先发制人,主动抢占国际话语权。内容聚焦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着力刻画中国军队在国际维和、远海护航、抗疫合作、人道主义救援以及在国内抢险救灾等方面作出的贡献,用好阅兵式、重大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

聚焦国际通用“软”话题。对外讲述中国军队故事,不仅要讲他们具有“钢铁之躯”,更要展现他们是“血肉之躯”,抓住能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的行为、情感和思想,以便突破国家、民族界限,与受众产生共情。采用富有生活化的场景,包括爱情、亲情等国际通用话题,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可选择多个视角讲述,从身边人、被保护对象等多维度切入,塑造立体鲜活的形象。

实现宏大主题故事化表达。如果说硬新闻采用的是广角镜头,让读者了解全局;那么软新闻采用的是聚焦镜头,让读者看到一个动人的画面。“软”“硬”各有优势,并不对立,可兼收并蓄达到最佳报道效果。例如,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统帅的深情牵挂》,成功跳出宏大叙事的窠臼,构建视觉化的故事场景,既有高度也有温度,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的成功结合,将宏大主题讲得有声有色,有效抵达受众。

二、传播手段:丰富发声主体

主流媒体在讲述中国军队故事的过程中,除了要报道好中国军队的官方声音,还要引进学界智库和“外”嘴声音,进一步丰富发声主体,有效提高相关内容的公信力,拉近与海外读者的距离,让海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

及时发出中国军队声音。近年来,面对新闻媒体中国军队逐步建立起立体发声体系。2008年,国防部新闻发言人首度亮相。后来,解放军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相继设立新闻发言人,以“国防部发布”“人民海军”以及“空军发布”等为代表的军方账号纷纷进驻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主流媒体要用好这些权威信源。

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在国际传播中,专家学者在智力密集性、理念前瞻性、思想创新性、政策影响性和公众关注度等方面拥有天然优势。高层次的军事和战略专家,能增强报道的公信力,同时能将专业的军事信息大众化,便于读者理解。这类声音的加入有助于加强主流媒体报道的深度。

借助“外嘴”贴近海外受众。“外嘴”包括对我军友好的全球知名专家学者、外国军人、外国民众、海外网红和在华外籍记者等等。一方面,通过在报道内容中引入全球知名的事件或人物,抑或加入目标国的专家和民众访谈,借助这些主体的影响力,提高传播实效。另一方面,通过在华外籍人士的讲述,进一步加强与海外受众的贴近性。例如,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推出“外国军人的中国故事”系列视频,由在华从事交流活动的外国军人出镜讲述,能更有效贴近相应国家受众,增加讲述中国军队故事的视角。中国日报社则凭借其丰富的外籍记者资源,成功打造多档系列“外”字特色品牌栏目。

三、传播形式:创新运用融媒技术

全媒体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视频直播、三维动画等技术手段在媒体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增强了军事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些信息呈现手段,已经成为决定国际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运用数据新闻,直观展示抽象事实。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可视化呈现,有助于海外读者认识数据背后的联系,消弭文化和语言鸿沟。例如,《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白皮书发布后,中国日报网及时提炼关键信息,做成信息图表,一目了然地说明中国是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和会费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一大出兵国,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

运用新闻漫画,一图胜千言。近年来,一些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漫画在网上走红,有力说明了新闻漫画在影响、引导和塑造舆论方面的潜力。中国日报社长期重视新闻漫画在军事报道方面的独特作用,有过诸多成功案例。例如,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获奖作品《较劲霍尔木兹海峡》,巧妙地将海峡两侧水体想象成正在扳手腕的两条胳膊,分别代表伊朗和西方,形象说明海峡成为双方炫耀武力的场所。新闻漫画通过构建隐喻场景和强化隐喻符号,为塑造共识、强化立场、传播态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运用融媒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融媒体技术的发展,让身临其境般的军事现场报道成为现实。例如,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央视运用4K+5G+AI+VR等新技术,实现了史上首次4K超高清全景直播阅兵盛典,让新时代强军风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真实呈现,得以让观众拥有身临其境般的震撼。此外,对于军事新闻涉及的大量政策、专业术语、特定装备和特殊行动等,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可以在图文影像的基础上,让“专业”更加具象化、可视化。

推出创新产品,吸引年轻读者互动。灵活运用技术手段,开发小型游戏等创新产品,可大大提高主旋律产品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效果。《人民日报》的“军装照”产品是一个典型案例。2017年建军90周年之际推出的这个H5产品使用“人脸融合”技术,使用户可上传照片定制生成军装照,新颖的玩法让产品迅速火遍朋友圈,成为涉军议题的罕见爆款。应进一步思考类似应用在海外社交平台的落地。

四、传播渠道:精确制定发布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海外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已经从国际传播的“新战场”演变为“主战场”。在此背景下,涉军议题的对外传播要不断探索新平台新渠道,认清受众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根据平台和用户特征进行精准投放和分发。

积极拓展全媒体发布平台。一方面,主流媒体要做大做强报纸、网站和客户端等自有平台。另一方面,要深入目标受众活跃的海外社交平台,根据平台特点精准制定发布策略,科学把握发布节奏,构建多语种多维度立体传播,有效扩大作品影响力。海外社交媒体不局限于推特、脸书、优兔等,也要兼顾非洲、印度等地区。

借船出海,提升国际传播触达率。积极与目标受众国主流媒体发展合作传播关系。各国主流媒体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用户群,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我们可以更高效率抵达他们的用户群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合作对象不一定是西方媒体,还可以是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媒体等等,并相应发展多语种传播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日报网)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