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联”:让新时代强军故事充满画面感
摘 要:全媒体时代,受众越来越青睐可视化表达。如何让新时代强军故事充满画面感,成为军队主流媒体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抓手。要通过感官联动、修辞联用、细节联合,让新时代强军故事画面感更强,让受众能够看得见、记得住、感受得到,不断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画面感;感官联动;修辞联用;细节联合
全媒体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形态日趋多样,新闻传播手段层出不穷,受众越来越青睐可视化表达。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曾说过,作者要懂得为读者节省脑力,同时人的大脑天生就比较容易记住生动的画面,能形象就尽量不要抽象,以此来体现画面感。如何让新时代强军故事充满画面感,成为军队主流媒体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抓手。要通过感官联动、修辞联用、细节联合,让新时代强军故事画面感更强,让受众能够看得见、记得住、感受得到,不断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
一、感官联动:让画面感更丰富
人们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感受生活。新闻作为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要向受众传递最新信息,相较于平铺直叙的语言描述,将信息“解码”为可感知的画面,更易于被受众理解接受。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画面感往往很丰富,但大多数人一谈到画面感时,就容易落入窠臼,习惯于从视觉入手,只写所见,却不顾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的联动互通,导致写出来的文字干巴巴,营造出来的画面单调无力。因此,我们在营造画面感时,要做好多个渠道的感官描写,充分调动受众阅读时的多种感觉器官,把受众带进去,作者退出来,让受众自己去感受。
2022年11月17日《解放军报》“军营观察”版刊登的《有线连的“无限墙”》一文,描写下士罗圣臣讲述的奋斗故事,就是一篇“感觉”大集合的例证。“井盖缓缓打开,夹杂着异味的潮湿空气扑面而来。做完准备工作,战友们相继跳下去,拿出穿线管开始操作”“高强度的工作,让他们双手很快起泡。拉线时,由于用力过猛,两名战友手上的老茧被整块撕掉,线缆上留下了殷红的血迹”“污水混着汗水不断流下,官兵们眯着眼睛,紧紧抿着嘴继续……”这段描写中让人“看”到的是“战友们相继跳下去”“拿穿线管操作”“老茧被整块撕掉,线缆上殷红的血迹”,让人“闻”到的是“夹杂着异味的潮湿空气”,让人“触”到的是“污水混着汗水不断流下”……各种“感觉”立体呈现,展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官兵作业画面。通过这一连串的感官联动,将罗圣臣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人手少的情况下带领战友清理线路、展开作业的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受众一看就能想象到当时的情景。
感官联动除了能够丰富横向的空间画面外,有时也能营造出不一样的纵向时间画面感。2021年8月7日《解放军报》一版刊登的《“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英雄挺立在“另一个战场”》一文,开头写道,“明亮的晨光透过窗户,洒在洁白的床单上。但杜富国眼前仍是一片漆黑,他对光的感知,早在那一声巨响后就消失了”。营造画面感的“感觉”最直接最普遍的莫过于色彩了。文章运用“明亮”“洁白”“漆黑”等色彩词,对比鲜明,呈现出的画面感更加强烈。此外,作者以时间为轴,从视觉到听觉,纵向将眼前温馨的起床场面巧妙切换到杜富国昔日在雷场的画面,镜头感十足,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继续读下去。
二、修辞联用:让画面感更生动
用感官构建的画面感,能给受众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而用修辞构建的画面感,能够把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创造出“一图胜千言”的视觉联想。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但可以使文字内容更加立体可感,而且可以将物写“活”,将事写“明”,营造出“动”感十足的画面。
2020年11月13日《解放军报》要闻版刊登的《砥砺前行,锻造更多核心技术》一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文章在回忆陈薇院士在武汉抗疫忙碌工作时,“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始终保持忙到‘起飞’的状态,始终是踩着油门往前冲的状态”。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陈薇院士是如何忙碌工作的,而是通过两个形象的比喻,将陈薇院士忙碌的状态比喻为飞机“起飞”“踩着油门往前冲”的状态,构思新颖,立体生动,让人可感可知,不由自主联想到陈薇院士每天忙碌的工作画面。
此外,军事新闻报道不同于普通的社会新闻,抽象的政治语言、专业的军事术语一般让人难以直接理解,但用好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往往就能删繁就简,让人产生视觉联想。2022年8月26日《解放军报》一版刊登的《我军新型高素质军士人才方阵加速成长》一文,通过比喻和拟人,生动展现了我军加快转型建设征程中的新时代军士风采。比如,“为战鹰‘体检’”“替导弹‘把脉’”“磨砺神剑倚天长啸”等等。文中大量活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变抽象为具体,化虚无为实在,让专业的军事术语简单化、明了化,让人一看就懂,一读就能联想到人才竞相涌现、活力竞相迸发的“军士队伍”加速成长的画面,使得稿件“活”了起来。
三、细节联合:让画面感更真实
“画面感”其实最关键的就是现场感,无需过多解释性铺陈,直接将受众带入“现场”,让其身临其境就是最好的画面,而最能够带入“现场”的就是细节。细节往往存在于新闻事实中的细微之处,有时可能只是一句无意的话、一个不经意间的表情、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却因为其形象感和典型性,能够再现事件场景,触发受众的画面联想,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使得新闻现场画面更具有感染力、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事,让新闻报道更“饱满有料”。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就要善于将新闻故事化、故事细节化、细节画面化,巧妙刻画军营那些实实在在、官兵之间那些真真切切、练兵场上那些原汁原味的决定性瞬间的细节,让受众能够通过这些细节窥一斑而知全豹。
2022年9月26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版刊登的《戈壁滩的石头会唱歌》一文,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急于摆事实讲故事,而是先描述了一个场景。“苍茫的戈壁滩上,她全副武装,两手背在身子侧后方,像一只站起身走路的小刺猬”“走着走着,她突然停住了脚步,弯下腰,好像捡了一个东西在手里……”从“两手背在身子侧后方”到“停住了脚步”“弯下腰”,作者借用几处细微的动作描写,将“她”捡东西这一细节生动呈现,仿佛受众就在其身旁亲眼所见一样,同时也不禁引人联想,“她”在捡什么?捡这些东西用来干什么?就如同在看电影一样,不知不觉中吸引受众的阅读兴趣。
新闻讲究简洁明了,追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信息,这其中细节无疑能起到关键作用。著名新闻记者穆青曾说过,“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戈壁滩的石头会唱歌》一文接下来直接运用一连串的细节描写,“只见距地面三四米高的发射车顶上,戴着眼镜的冯彬茹班长踮着脚尖,两手同时飞快地旋转着螺丝;发射车和平板之间的夹缝里,上等兵辜春蜷缩着身子趴着,拿一个铁锤一下下锤击着螺钉;铁轨外侧的枕木之上,已经当了妈妈、连队最老的女兵林英架起两臂握着一个超大号的海钳,用力剪着粗砺的铁丝……”简单三言两语,将冯彬茹旋转螺丝、辜春锤击螺钉、林英剪铁丝等画面生动展现,通过这些细节真实呈现出女兵在军营奋斗强军的飒爽英姿,比起长篇累牍的空洞说教、刻板陈述,几处细节的生动呈现更有真实性,更具说服力,让人一看就能联想到“中国女兵的形象—美丽,感性,还有坚强”。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要想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高军事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就必须要学会使用“画面”语言,让文字报道“可视”起来。
(作者单位: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出版社)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