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邹维荣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增强“四力”:让新时代边海防报道更加“重”起来

作者:陈典宏

摘 要:边海防报道是军事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军事记者大有可为的重要阵地。军事记者要守正创新,用脚力丈量边关大地,用眼力观察时代发展,用脑力感悟强军脉动,用笔力书写追梦故事,画出最大同心圆,唱响时代主旋律。

关键词:新时代;边海防报道;守正创新;增强“四力”

边海防报道是军事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军事记者大有可为的重要阵地。守护新闻理想,讲好边海防故事,传播军营好声音,需要军事记者守正创新,用稳健脚力丈量边关大地,用敏锐眼力观察时代发展,用深邃脑力感悟强军脉动,用生花笔力书写追梦故事,以笔为剑、以墨为锋,做到事实与见识、理性与情感、题材与表达并重,从而让边海防报道更加“重”起来,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边海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

一、身入更需心入,用脚力丈量边关大地

边海防是新闻的“富矿”,但好的新闻题材,需要花脚力去用心寻找。在深入边海防过程中锻炼好脚力,是新闻采写的基本功。夯实脚力,就要置身边关大课堂,坚持“脚板底下出新闻”。

每年年初,《解放军报》都要策划“新春走军营”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一批批军事记者奔赴雪域高原、边关大漠。比如,2017年,《解放军报》推出军事记者采写的《全军最高哨卡迎来首位探亲军嫂》《神仙湾,吃碗饺子不容易》等一批冒着热气的边海防报道,引发广泛反响。近年来,很多军事记者也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边海防建设和发展上,用脚力走遍万里边关,使读者真切感受到边关的“诗与远方”,引发更多人关心边海防。

这启示我们,深入边关找故事、抓新闻,离不开一双能够穿越迷雾险滩求真相、跨过荆棘泥泞寻素材的“铁脚板”,需要练就一副栉风沐雨、铿锵跋涉抢新闻的好脚力。“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军事记者都有这样一个深刻感受:脚上沾有多少泥土,稿子里才能沉淀多少真情,唯有深入边关,听懂战士的“方言”,用心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感受到他们的坚守与力量,读懂他们心中的期许;才能采写到典型的故事、真实的场景;才能写出一篇篇带着泥土芳香、冒着热气、富有锐度的新闻报道。

二、品咂边防“百味”,显著提升眼力

新闻稿件,七分靠采,三分靠写,军事记者需要有发现新鲜事物的非凡眼力。换言之,就是要将实践精神真正灌入到报道中,用敏锐的眼力探寻新闻点,用超凡的洞察力透过小事发现其背后蕴藏的深刻意义。

因为偏远,不少人认为,边海防官兵的生活大多艰苦寂寞,不少连队还是“马拉车”“铁脚板巡逻”,与新闻所追求的时效性与新鲜感相悖。其实不然,只要抓住新鲜性、时效性与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边海防就会有大新闻和好新闻。笔者曾跟随广西边关竹山港哨所官兵沿北仑河巡逻。其中最大的一个感受是,边关今非昔比,巡逻艇早已更新换代。笔者紧紧抓住“巡逻艇的变迁”这个点展开冷静观察,破解新闻点,向读者展现出整个西南边防线上信息化建设的巨变。

友谊关是我国十大名关之一。近百年间,一代代先驱、英烈在友谊关的金鸡山巅谱写了保家卫国的壮丽诗篇。和平年代,笔者聚焦“军魂永驻”这个主题,和官兵同吃同住同巡逻,深入挖掘连队“巡逻路上‘自讨苦吃’”“愚公移山”等几个故事,高质量地完成稿件《军魂永驻友谊关》,在2010年10月8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推出。这篇报道通过报道视角的转换,给人面目一新之感,使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千年雄关友谊关上的这群官兵,让新闻的价值得以充分提升。

由此可见,新闻价值的判断,与媒体人的眼力密切相关。眼力是军事记者专业素养的外化,表现为对新闻的敏感度和发现力。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有着独特的视角,能够从常态的生活与实践中开掘出新意。

三、不断锤炼脑力,让思想深度力透纸背

军事记者的脑力是理性思维的高度呈现,是对强军实践和新闻事实本质属性的一种认识。

边海防报道的稿件有着鲜明的政治导向。因此,新闻角度选取、思想高度等都会对新闻蕴藏的信息潜力能否得到充分释放产生重要影响。新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脑力劳动,采访和发现新闻都要通过脑力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此过程中,既要摆正思想,也要脑力激荡,多动脑、勤思考,才能推陈出新,写出精品力作,弘扬主旋律。伴随着大众传媒竞争日趋加剧,特别是全民国防观念的增强,各大主流媒体对边海防新闻关注度越来越高。今天,边海防部队建设日新月异,边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适应受众需求、回应社会关切、记录时代脚步,用更多作品去呈现需要军事记者付出更多的脑力。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一等奖作品《屹立在喀喇昆仑之巅》,于2019年2月5日在《解放军报》浓墨重彩推出,讲述河尾滩边防连官兵的戍边故事,讴歌伟大的戍边精神。其报道的深度来源于思想认识的高度,在同样主题重大、立意深远的同类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与军事记者深刻的思想密切相关。2021年2月19日,《解放军报》推出长篇通讯《英雄屹立喀喇昆仑》,一经刊发便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传播效果远超预期。事实证明:人,永远是新闻的主题;戍边军人,永远是新闻的富矿;作者深邃的思想,是作品力透纸背的关键。

四、讲好边海防故事,好笔力增强传播力

何为笔力?即是一种写作能力,新闻故事有了雏形,如何表述至关重要,否则再好的故事也显苍白。笔者认为,增强笔力,要重点把握好三个核心环节。

多用鲜活的群众语言。新闻界老前辈穆青曾说:“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鲜活的群众语言,或发自内心,朴实无华;或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或方言俚语,生动活泼。讲好边海防故事,好语言就像文章的华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要多说兵言兵语,学会用群众语言,多采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稿件,用浓厚的生活气息、强烈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感染受众,才能使边海防报道清新活泼、新风扑面。要多用引语。直接引语既能还原现场,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又能体现人物的性格,丰富故事的内容。

注重细节描写。2017年7月7日,《解放军报》以整版篇幅刊发笔者采写的稿件《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边关》,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每天,陆兰军都会带上卷尺巡视守卫的界碑,细心地对界碑进行三点定位。界碑离左边的大松树多少米,离右边的石块多少米,离后面的小土堆多少米,他都清清楚楚。”这样的写法看似琐碎,却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陆兰军每天怎样以实际行动捍卫国土,并为下文“使命的分量”“一生只做一件事,一条路一辈子”的诠释和情绪渲染做好铺垫。

避免把故事说白。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爱看推理、悬疑类的小说和电视剧?拥有旺盛的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以此类推,新闻故事一定要有朦胧美,这就好比洞房里的新娘,红盖头永远是最好的配饰。透过卫星云图、电视直播,万里边关的苍劲、美丽尽在人们眼前,但也许眼见的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边关。好的边关新闻故事,要求在写作时做好铺垫和“层层剥笋”的有机结合,埋下多条伏笔和故事悬念,用人物推动故事,一层层设疑,一层层剥开,每个环节衔接紧扣,不妨把最吸引人的放在最后,让读者看到最后细细品味,故事才会引人入胜。2010年5月20日,在《解放军报》刊登的稿件《边关有爱静悄悄》一文中,笔者从指导员余守勇在边防连的最后一个晚上入手,以布鞋作为主线,采取倒叙方式,串起边防干部爱兵的动态过程,体现了中心主旨。稿件里的故事互为依托支撑,构成了稳固平衡的故事关系,趣味性浓,可读性也强。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