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全媒体时代中国故事国际传播能力的思考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工作正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将从渠道、内容、方式三个维度入手,探寻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和方法,为做好面向海外受众的精准传播,提高中国故事国际传播能力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中国故事;国际传播能力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形势愈加复杂多变,特别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逼迫许多国家选边站队的严峻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国际传播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国际社会了解、理解并支持我们的立场和态度,显得尤为迫切。主流媒体和各类传播机构应不断探索实践,提高全媒体时代中国故事国际传播能力。
一、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挑战
当前,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格局中的声势仍然微弱,迫切需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仍未改变。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底子薄,起步晚,虽然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但“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面对西方国家在国际新闻、国际社交平台资源上的垄断,一场围绕互联网平台的竞争已经开启,目前我们依然处于弱势一方。当我国和西方国家在人权、军事、外交等议题上出现分歧时,他们经常利用自身的绝对优势和主动权发起攻击,形成对我国不利的舆论氛围。西方话语体系在国际舆论场上持续占据上风,为中国故事走向海外设置了层层障碍。
中国故事叙事水平和国际传播能力有待提高。在中国故事的叙事方面,我国主流媒体和相关对外宣传机构近些年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提高了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力。但是,距“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目标,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上。我国有的主流媒体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注重宏大叙事,将“讲好中国故事”简单理解为讲述“我想说的”,而不是以受众为中心的讲述“你想听的”。而且,我们对海外受众文化、兴趣、思维方式等研究相对不足,如缺乏基于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分众化传播,导致有的中国故事的叙事水平不高,难以引起海外受众的强烈共情和共鸣。
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表达形式相对不足。面对一些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我们如何直切要害、对冲话语陷阱,反向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提高我们舆论引导力的新使命。因此,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如何围绕西方抹黑中国的常规议题逐一有效破解并对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点议题进行议程设置,将国际社会的目光引导到我方设置的议题上,产生一锤定音的效果,是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此外,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5G、VR等新技术新应用,引领中国故事实现国际传播新表达,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二、讲好中国故事应把握的原则
讲好中国故事,归根结底是运用生动的话语体系和情感沟通方式,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方略。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首要原则。身处新时代,回答好国际社会的“中国之问”,讲好中国故事是帮助海外受众重新认识、读懂中国的重要实现路径。因此,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聚焦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西方霸权主义和国家利益博弈的国际话语权逆差语境表达,借助中国故事反映中国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幸福生活,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美,展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要坚持内容可信和叙事真实。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媒体在对华报道上“带节奏”,误导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既不要夸大成绩,也不要回避问题,而是要善于用事实说话、用证据阐释、用数据证明,以真实、生动、可信的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形象、传递中国精神,引导国际社会更加全面、立体、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中国,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才能获得西方民众的普遍理解和尊重。
要坚持差异化和注重情感性。讲好中国故事,既要开放自信,也要谦逊柔和。对此,有专家认为,要针对不同国家、民族、人群,精心设计中国故事,深入挖掘中国故事中的普世价值和共通情感,开展分众化国际传播探索。要赋予中国文化气质以普遍人性的身份,做到有故事情节、生活情绪、人物情感以及家国情怀,使中国故事具有人文感染力和国际共享力,成为世界故事的一部分。
三、提升中国故事国际传播能力的现实举措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兴媒体迅速推陈出新。传统媒体应当积极转变传播策略,坚持移动优先,让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随着互联网的触角和人际关系的纽带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传播。
布局自主平台,助力国际传播。围绕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海外受众特点,我们要统筹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开展中国故事国际传播体系建设。首先,要精准布局APP、官网等自有平台,做优频道频率、移动端、PC端、纸媒渠道,让传播渠道载体自主可控。其次,要借力国际平台和对象国本土平台,让其为我所用、为我发声。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加强与各国主流媒体合作,推动“头条工程”“国际锐评”等重点稿件和《同心战“疫”》等纪录片、专题片落地,在国际社会有效传播了中国声音,引领了国际舆论。未来,面对更加开放、创新的海外“Z世代”青年,我们要持续推进媒体融合步伐,打造国际融媒矩阵,建立更多发声渠道,利用新技术新应用新策划打破国际传播中的区域藩篱和文化折扣。同时,积极运用社交媒体、短视频传播等“Z世代后浪”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话语表达,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让中国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触手可及。
主动设置议题,促进舆论引导。大量的海外受众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关注气候变化、性别平等、国防费等议题,渴望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力量。然而,过去我们有的主流媒体习惯用“以我为主”的强势姿态开展相关议题的国际传播工作,往往会引起海外受众的抵触。这就要求我们主动设置议题,促进舆论引导。近年来,诸多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2021年和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分别发布视频产品《2021年中国国防费真的高吗?》和《关于中国国防费你需要知道的一切》,采用海外受众喜爱的图片、图标等形式,运用数据对比、逻辑分析等手段,巧妙回应外媒指责的“国防费增长过快”等不实言论,有理有据、有礼有节地阐释中国国防费的合理性,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广泛讨论,国际传播卓有成效。他们围绕“中国国防费”话题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并开展的国际传播探索,是从全球性“大议题”中寻找到一个属于中国的“小切口”,以小见大,以柔克刚,在潜移默化中唤起海外受众的共情与共鸣,使之主动成为我国政治立场和思想文化的接受者、传播者。这值得其他媒体借鉴。
转变话语风格,巧借“外嘴”传播。学者屈巧巧、杜怡瑶在《“Z世代”参与国际传播的策略探析》一文中提出,仅仅依靠单方面的自塑并不足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国家形象,号召外国青年文化使者以己之声,讲述别样中国故事是解释文化差异和促进文化理解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巧借“外嘴”。比如,在华外国留学生若能以其特有的他者镜像讲述中国故事,将会在国际社会拥有强大的信服力和感召力。来自美国的B站UP主“我是郭杰瑞”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创作了短视频《我从美国回到中国啦!实拍中美防疫区别有多大?》,以纪实手法对比中美防疫措施,客观、立体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时的优越性,向国际社会传播了真实的中国抗疫图景。这启示我们,因为意识形态、认知水平等因素影响,海外受众对于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持审慎接受态度,借力民间的、来自第三方的视角可以突破“一家之言”的局限性,增强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客观性、可信度和说服力,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必将在多方合力下跃然于大小屏之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广播电视台融媒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