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邹维荣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回访式时政报道创新传播探析

作者:周 洁 李 波

摘要:回访式时政报道,是对曾经发生和报道过的重大时政活动,通过选取新的报道角度进行重新采访挖掘的报道方式。全媒体时代,回访式时政报道应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传播优势,着力改进主题呈现、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等,不断提高时政报道传播质效。

关键词:回访式时政报道;军事时政报道;创新传播

回访式时政报道是时政报道的一种重要报道形式。近年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相继推出了“温暖的回响”“强军足迹·习主席来过我们连”“强军足迹·习主席走进我们战位”等多个系列回访式时政报道,生动再现了习主席对基层部队官兵的关怀厚爱和殷切嘱托,全面展示了全军部队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忠诚维护核心、矢志奋斗强军的火热实践和巨大成就,也证明了回访式时政报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文结合宣传实践,探讨回访式时政报道的创新传播路径,以期为提高军事时政报道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一、回访式时政报道的特点

回访式时政报道的出现,是对时政报道形式的拓展和探索,体现了时政报道从单一消息报道走向深度报道的转变。

选题内容的重要性。在军事时政报道领域,回访式时政报道往往聚焦军队统帅的重大军事时政活动,旨在传播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重要决策部署、解读军队统帅的重要思想、展现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等。可以说时政报道的特殊性,决定了回访式时政报道选题的重要性,回访只是报道形式,新闻背后的深刻主题才是报道重点。

新闻策划的主动性。从传播学角度看,回访式时政报道是典型的基于议程设置理论进行的政治传播,是典型的策划先行式报道。从采编实践看,新闻策划往往直接决定着回访式时政报道的选题立意、报道角度、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等,进而决定着对过去时政活动新闻价值的开掘程度和最终呈现效果。

时空关系的跳跃性。一般的时政报道往往体现为对活动过程的完整记录,其时空线条是单向和不可逆转的。而回访式时政报道则是“时空交错”的,时空线条是横向或者纵向跳跃,呈现出多时空、全方位、立体式的特点。这种跳跃性,让回访式时政报道能够在更广泛的时空内勾连更多的新闻事实、传递更多的信息,从而提高了报道的思想深度和内容厚度。

表达方式的多元性。不同于一般时政报道的线性进入和线性表达,回访式时政报道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余地要大得多,既可以与当初时政活动发生时有密切联系的人和事进行勾连,也可以从当前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上找到切入点。因而,回访式时政报道具有更宽泛的内涵和更丰富的表达方式。这正是其魅力所在。

二、影响回访式时政报道的关键要素

对于回访式时政报道来说,新闻切口的选择、内容深度的开掘、话语体系的构建、传播方式的融合等,都决定着报道的质量和最终传播质效。

新闻切口选择。回访式时政报道必须找到一个“黄金切口”,即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回溯和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构建起与时政活动第一落点之间跨越时空的联系。以“强军足迹·习主席走进我们战位”系列报道为例,切入的角度既有习主席视察部队时登上过的飞机战舰,也有习主席接见过的部队官兵,还有习主席关心关注的基层事务,等等。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切口既需要契合报道主题也需要契合部队现状,才能让回访式时政报道充满张力。

内容深度开掘。与一般时政报道追求时效性的“快”不同,回访式时政报道往往更注重内容的“深”,对于记者新闻敏感、发现力、判断力和表现力的要求更高。回访式时政报道要写出新鲜感,仅仅聚焦时政活动后的发展变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时间跨度中挖掘思想或精神的传承关系。如在“温暖的回响”系列报道中,明线是部队官兵开展扶贫活动带给山区的变化,但贯穿始终的主题则是人民军队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力各族群众一起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向共同富裕。

话语体系构建。长期以来,因为题材的重要性,有的时政报道往往给人以权威、严肃、庄重、呆板等印象。随着舆论生态的改变和媒体竞争的加剧,能否通过生动鲜活的报道解读军队统帅的重大思想和重大部署,能否突破传统时政报道单一固定的画面剪辑和解说方式,能否实现严肃时政内容和具有亲和力话语体系的融合,成为决定时政报道在主流意识形态塑造传播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传播方式融合。全媒体时代,回访式时政报道一方面从策划到制作,必须考虑如何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综合运用图、文、音视频、动画动漫等多种方式进行报道,实现一次采集、多元分发、多屏互动。另一方面,不断拓展融合思维、创新传播方式也是时政报道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比如,近年来“中国日报”、央视新闻中心先后以Vlog方式,推出“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康辉@大国外交最前线”等系列Vlog时政报道,以鲜明的纪实性和个性化表达成为时政报道的新亮点,为回访式时政报道的创新传播提供了借鉴。

三、提高回访式时政报道传播质效的思考

毫无疑问,回访式时政报道不是也不能是对过去时政报道的简单链接和重复,应该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审视和策划组织。

着力提升思想的深透感。时政报道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新闻报道形式,是传统意义上的“硬新闻”。因此,内容为王在回访式时政报道中体现得更为重要。要加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将其中深邃的重要思想、方法观点、精髓要义等贯穿始终。要注重思想深度的挖掘,善于在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的交叉碰撞中挖掘出新的思想和亮点,增强报道的思想深透感,以新闻报道统一思想、启发思考、凝聚共识。

着力提升细节的鲜活感。在传统的时政报道中,报道重点往往是以宏大视角记录时政活动的完整过程。但实际上,宏大主题下一些生动鲜活的细节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2018年和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解放军报》先后刊发了两篇重磅回访式时政报道“统帅的士兵情怀”和“统帅的深情牵挂”,还原军队统帅关心关爱基层官兵的大量细节,起到了用鲜活细节感染人、打动人、影响人的作用。而在“强军足迹·习主席走进我们战位”系列关于海南舰的报道中,用记者的小与海南舰的先进、巨大形成视觉冲击力,一篇“海南舰之大,镜头里都装不下”,用网络语言将我海军舰艇发展的成就展现得淋漓尽致。仅是这一个细节对比就带来了90余家媒体的跟进报道和1.63亿次的全网总阅读量。

着力提升人物的个性感。事因人生,人是活动的主体,重大时政活动概莫能外。在采制回访式时政报道时,应有意识地选择有特点的人物进行故事讲述和新闻架构。如在“强军足迹·习主席来过我们连”系列报道中,每集都聚焦两个以上的核心人物,正是这些人物的成长经历、思想感悟等个性化故事,成为了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基层落地的生动注脚。同时,作为时政报道的串联者,出镜记者或出镜主持人往往可以通过代入式的观察和见闻,使得原本严肃的时政报道融入个性化表达,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从回访式时政报道的未来发展看,出镜记者和主持人的个性感,将成为回访式时政报道的一大核心竞争力。

着力提升传播的现代感。当前,用户对于时政报道创新的期待日趋增强。回访式时政报道要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充分借鉴业内最新的传播理念,如“场景式”“沉浸式”等传播方式,通过线上与线下、大屏与小屏的无缝衔接,形成传播的密集覆盖。此外,还要充分借鉴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人工仿真、VR、AR等技术,在确保时政报道内容解读完整、准确的基础上,辅助生产出互动化、可视化、全息化的时政新闻产品,以充满现代感的传播方式争取年轻用户的关注,达到预期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