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主动仗:积极争夺国际事务定义权——兼谈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
摘 要:打赢国际舆论战必须积极争夺国际事务定义权。本文在分析美西方滥用国际事务定义权对国际公平正义造成巨大危害、中国掌握国际事务定义权面临严峻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争夺国际事务定义权应遵循的原则和须避免的问题,以期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抢占舆论斗争制高点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国际事务定义权;舆论斗争;国际传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当前,美西方在国际舆论场滥用国际事务定义权打击竞争对手,危害国际公平正义,破坏我国和平发展国际环境。这警示我们,打赢国际舆论战必须积极争夺国际事务定义权。
国际事务定义权被认为是国际话语权的源头。简要来说,所谓国际事务定义权,就是对国际事务首先定义从而决定性影响最终定义的权力。它要求参与舆论斗争的主体牢固树立阵地意识,以建构者的身份主导确立关于国际事务性质的判定标准,主动揭示并定义关于国际事务性质的本质特征,从而保持自身舆论传播的独立性和坚定性,以积极行动与国际社会一切进步势力一道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一、美西方滥用国际事务定义权对国际公平正义造成巨大危害
作为舆论斗争的一部分,国际事务定义权背后往往暗藏着激烈的国际政治博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滥用国际事务定义权,甚至将其演化为“国际事务定罪权”。一方面给其想要打击的对手套上“莫须有”罪名,另一方面还可以掩盖自身恶劣行径或将恶果转嫁他人,严重危害国际公平正义。
国际事务定义权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这也是其被美西方滥用的根源所在。玩弄“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一些美西方国家政客,罔顾道德和规则,把政治当成权术,只要“目标证明手段正确”,那么其手段选择就“不必受”道德和规则的约束。回首20余年前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的历史,前南联盟信息部长格兰·马蒂奇揭示,美西方在开战前就对塞尔维亚展开了系统性的妖魔化。战争需要有敌人,敌人需要被制造,制造需要有借口,借口可以根据谎言“量身定制”。在政客指挥棒下,美西方媒体将南联盟内部矛盾冲突肆意夸大,定义为“种族清洗”“种族灭绝”。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等北约出兵“理由”,反复出现在各大媒体上。而北约战机发射2300枚导弹、投掷14000枚包括贫铀弹和集束炸弹在内的炸弹,导致超过2000名平民丧生、20多万人流离失所的事实,却被这些媒体选择性无视。
凭借自身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优势地位,国际事务定义权被美西方操弄起来“得心应手”。回顾近现代史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的历史不难发现,美西方滥用媒体权力以操纵国际舆论的案例屡见不鲜。由于最早的国际传播完全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国际事务定罪权”也就成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专用配套工具。冷战结束以来,互联网和新媒体蓬勃发展,但美西方凭借历史积累和综合实力仍主导国际传播。为维护全球利益,美西方利用全球传媒干预国际和地区事务,已经形成一套固定模式。通过歪曲抹黑目标对象、在全世界持续散布谎言、多方拉拢统一政治立场、推出制裁措施乃至发动军事干涉或战争——这套肇始于国际事务定义权即“国际事务定罪权”的操作模式,为祸世界、害人不浅。被“扣帽子”、污名化、妖魔化的当事国及其民众,往往要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而因为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更容易被关进“信息茧房”的西方社会普通民众,也成为可悲的被舆论操纵愚弄的对象。
二、中国掌握国际事务定义权面临的严峻挑战
掌握国际事务定义权,有助于构建国际话语权。前者是后者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二者又相辅相成,在舆论斗争实践中均不可偏废。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权体系,以中国定义、中国立场和中国叙事等综合引导国际舆论成为当务之急。美国将中国确立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妄图将其滥用国际事务定义权的一贯做法,炮制到中国身上。美用以打击竞争对手、“他塑”中国国际形象的操作手法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但通过归纳分析,可清晰看到其霸道虚伪的真面目。
一是利用国际事务定义权刻意挑起意识形态对立。在政客煽动下,一些美国媒体以意识形态划界,将新冠疫苗人为区分为“专制疫苗”与“民主疫苗”;在5G等高新技术领域,中国领先的科技被污名化为“专制科技”,只有美国的“清洁网络”才是“安全”“民主”的真科技。这种拙劣手法足够“反智”,却能引发民众情绪对立。
二是利用国际事务定义权故意倒打一耙颠倒黑白。美政客和媒体近期频频炒作中国在古巴修建所谓 “间谍设施”监控美国,而这正是以美国为首的“五眼联盟”最擅长的勾当;中国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美却用“债务陷阱”说法挑拨离间;美军舰机搞抵近侦察被驱离,美反倒称中方破坏其“航行自由”;美炮制“胁迫外交”“战狼外交”概念,其实这些词用在肆意霸凌他国的美方身上才最为恰当。
三是利用国际事务定义权着意拉拢打造盟伴体系。美移花接木将日本政客提出的“印太”概念拓展为“印太战略”,用以构筑“小圈子”围堵中国;美政客在外交场合和国际舆论场持续炒作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暗戳戳指责中国是“国际秩序破坏者” ;在军事领域,美还发明“反介入和区域拒止”一词,暗示中国发展相关装备破坏了美军在西太的“ 行动自由”,影响其发挥地区秩序“守护者”作用。
美国利用国际事务定义权,破坏中国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企图昭然若揭。因美长期滥用此项权力,国际社会已对其有所警惕。中国和平崛起于世界舞台,有能力也有义务主持国际公平正义,作出针对相关国际事务是非曲直的正确价值判断。
三、中国争夺国际事务定义权应遵循的原则和须避免的问题
争夺国际事务定义权,犹如赛场角逐,拥有规则制定权一方自然赢面更大。对中国而言,争夺国际事务定义权,既要遵循相关原则,又要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是要坚持公平正义原则,避免“立不住、站不稳”。对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中国定义和倡导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一经提出即得到广泛支持。中方主张堂堂正正、立己达人,与美西方泛化安全概念、谋求自身绝对安全的自私行径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要坚持以我为主原则,避免落入他人“话语陷阱”。培塑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事务定义权,就是要抢占国际话语制高点,避免人云亦云,落入他人“话语陷阱”而不自知。如美西方对“伊拉克战争”的定义,就是在混淆视听,回避提及侵略战争发起者,这场战争本质是“美英入侵伊拉克”。
三是要坚持“分秒必争”原则,避免“真相还在穿鞋,谎言已走遍世界”。如今,新技术广泛应用成为国际传播加速器。能否夺取国际事务定义权,往往取决于能否快速研判拿出基于己方立场的准确定义,取决于能否第一时间透过国际传播渠道满足世人的信息需求。“低调”和“少说多做”等信条用在其他领域无不可,用在传播领域却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四是要坚持主动设置议题原则,避免消极应对和被动驳斥。西方媒体常以片面事实甚至谎言和杜撰炮制攻击性议题,此种行径为祸不浅,被动驳斥往往效果不彰。但这也突出显示出,国际事务定义权并不仅仅是对即时新闻的反馈,更多时候是利用议题设置主动引导国际舆论走向。中方媒体曾刊发以“警惕‘星链’的野蛮扩张和军事化应用”为主题的文章,引发国际舆论热议,相关判断和定义在俄乌冲突中得到初步验证。
五是要坚持系统运作原则,避免缺乏平台和渠道支撑。争夺国际事务定义权并非止于起点,而是一个不断发散、扩张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国际传播规律,整合运用多样化平台,持续拓宽传播渠道。这也说明,争夺国际事务定义权符合国际舆论斗争综合博弈特征,需要系统发力、久久为功。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