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邹维荣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外军社交媒体在舆论战中的运用研究和启示

作者:■刘 永

摘 要:社交媒体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传播、思想观念渗透的工具,在舆论战中的功能日趋凸显。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几个典型战例的分析,阐述了西方国家利用社交媒体遂行舆论战时的策略特点,并提出相关启示。

关键词:外军;社交媒体;舆论战

《孙子兵法》有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我们正迈入一个“后真相”时代,事实可以被构建,认知可以被打磨。放眼当前国际冲突,社交媒体在舆论战中的特殊功能日趋凸显,已成为一把“双刃剑”,有时可以作为正义的扬声筒,有时也可为邪恶者带上伪装面具。既可能成为博得国际支持、争取民心的战略利器,也可能成为军事力量的分水岭,实现不战而胜。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几个典型战例的分析,阐述了西方国家利用社交媒体遂行舆论战时的策略特点,并提出相关启示。

一、构设完整社交媒体“链”,为行动全面造势

2014年的巴以冲突,双方在社交媒体上的发声与抨击,引发了较为强烈的反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舆论风向与民众议程。

以色列在“保护边界”行动后,巴以再次爆发冲突。勒纳少校成为以色列国防军新闻局下设的外媒和社交媒体分局的负责人。外媒和社交媒体分局一直在为战争爆发做准备,各类材料早已准备就绪,主要包括:关于哈马斯高层的介绍、哈马斯利用平民和非军事设施作掩护的策略,以及以色列国防军为避免平民伤亡所采取的军事手段等,以强化公众认知,最大限度获取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理解支持。当一切准备就绪,制图师、视频团队、新闻编辑和作者严阵以待,只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在巴以交战的第一天,以色列国防军在Twitter上发了一张哈马斯高级军事领导人脸上带血的照片,借以讽刺哈马斯军方,随后哈马斯的“卡桑旅”在推特账号上讥讽以色列“铁穹”导弹防御系统是“纸老虎”,并称以色列军方已经打开了地狱之门。至此,一场社交媒体的较量正式开始。在这场舆论战中,以色列由于在策略上准备充分、战术战略上运用得当而处上风。Twitter作为国际性社交媒体,被双方用于舆论战中,开创了社交媒体作为战争武器的先河。

这场舆论战背后的机理警示我们,作为混合战和现代政治战的重要组成形式,社交媒体信息战具备战略价值,要进一步建立专业的社交媒体信息化队伍。当前,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国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非军事手段,其作战形态已经从单纯的信息干扰发展为融合多种信息作战样式于一体的立体化系统,包含了社会政治分析、网络作战、心理战、舆论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作战力量也从简单的小团体对抗发展为国家综合力量的较量。对此,需以国家意志和资源作为支撑,政府和民间、官方媒体和自媒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实现军民协同、军地联动,建立一支专业的社交媒体信息战力量。同时,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变化,抢先做好事件的调查工作,及时掌握舆情动态,第一时间执行处置预案,提高对各类信息的快速分析研判能力,让舆论传播更好地服务于备战打仗。

二、以假乱真蛊惑人心,捏造证据操控认知

社交媒体生态固有的脆弱性成为信息战利用的重点,设置“迷雾”“陷阱”等策略也是博弈双方的惯用手段。当前,舆论战传播模式从传统的线性传播转变为“人人皆有麦克风”,借力受众生成内容和热点新闻并推送。理论上,任何用户、任何机构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相对匮乏的审核机制则导致了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以致于信息生态进入迎合情绪、煽动情感、强化偏见的“后真相”时代。

2006年3月的“瓦尔哈拉行动”,是美特种部队对伊拉克迈赫迪军的一次追缴行动。在战斗中,美军无一伤亡,迈赫迪军却损失惨重。但当美军撤回驻地后,迈赫迪军挪动了现场的尸体,移走了枪支,并制造了死者在教堂祈祷时遭到屠戮的假象。图片被迅速发布至各大媒体平台,并附有文字说明:美军士兵进入清真寺杀害正在祈祷的平民。上述一切行动均在45分钟内完成,极大程度带动舆论走向,也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美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媒体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此事,结果美军不得不耗费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取证。在此期间,相关部队一律严禁执行作战任务。从这个意义而言,迈赫迪军45分钟的行动达到了迟滞美军行动一个月的效果。

“瓦尔哈拉行动”背后的机理警示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知域”新域力量作用,扎实做好舆论斗争准备。在信息时代,成功不仅取决于谁的军队能打胜仗,还取决于谁的故事更有说服力。要着眼未来舆论斗争准备,将网络舆论宣传贯穿于未来行动进程始终,行动前广泛开展舆论造势,行动中持续推进舆论导势,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谋划,精心制订方案预案,明确方法手段,完善机制流程,确保网络舆论目标明确、组织完善、灵活应变、运行顺畅;统筹考虑行动进程,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通过信息网络准确掌握和评估舆情,策划、制造、筛选和传播信息,及时引导民意。特别是可利用网络实施针对性的敏感信息“爆料”,对特定目标人群实施精准推送、心理诱导,影响公众认知,削弱敌方斗志,分化瓦解敌军,塑造有利战场态势。美国防部发布的《公共事务社交媒体的官方使用》中,强调整合社交媒体使用,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强化信息发布与传播,要求运用美军官方社交账户,高效发布关于国家安全、国防战略和国防部工作的相关信息,扩大传播效应。这表明,美意图以该指令为依据,进一步推动社交媒体的“武器化”运用。同时,塑造其在认知作战领域的突出地位,提高服务大国竞争对抗的整体效能。汲取相关战例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如何发挥社交媒体在舆论斗争中的特殊功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三、用好新技术,切实提升威慑制敌效果

利用人工智能驱动的新技术,伪造声音、图像或视频进行虚假信息传播也是社交媒体舆论战常用的手段之一。长期以来,美军利用软件虚拟身份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上参与聊天或者发帖制造亲美言论。2006年美军就成立了网络媒体战部队。同时,利用“网络水军”和“新闻机器人”等进行人工或自动回复,推动政治热点问题“意见化”。

未来舆论战将会更加强调快速感知、快速研判、快速应对。人工智能利用大数据能够更准确地分析用户行为特征、兴趣空间、社交习惯等,从而划分不同的用户群体,为精准投放产品提供依据,以实现针对不同人群的分化策略,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2022年的俄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交媒体直播”的军事行动,外媒甚至将其称之为第一场“TikTok战争”。广大民众通过社交媒体争吵辩论、现场直播,广泛参与行动进程,社交媒体因而成为广播、电视、官方网站等传统媒体之外的重要舆论战阵地。

如何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国防军事力量的提升,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随着云计算、5G、AI等新兴技术兴起,我们需加大利用新技术对舆论战的支持力度,切实提升威慑制敌效果。人工智能技术赋予的操纵舆论的巨大潜能,必将导致混合战、多域战等新型战争形态带来的威胁挑战加剧,也将会成为战争中政治军事目标实现的重要“助推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是舆论战的强大后盾,军事实力越强、行动越坚决,舆论战效果就越好。要统筹“战”“宣”两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宣传与军事行动中的优势,以“宣”塑“势”,以“势”利“战”,以“战”正“言”,以“言”慑“敌”。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敌对势力的社交关系网,挖掘其背后的国外反动支撑势力;突出加强军事行动对舆论宣传的有力支持,避免“说多做少”甚至“只说不做”,逐步提高舆论宣传的可信度和威慑力,以利于塑造舆论态势,达成军事威慑效果,实现效能倍增,为有效慑敌、克敌制胜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91039部队)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