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的底层逻辑论析
摘 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从传播的基本规律出发,研究把握文本设计、叙事技巧、受众体验等方面的底层逻辑,力求讲出中国故事典藏深厚的文化魅力、意象丰富的价值意蕴以及共通情感的真切体验,更好地触碰心灵、深入人心,为海内外受众接受并认同,以此有效提高国际传播质效。
关键词:中国故事;底层逻辑;国际传播
底层逻辑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最本质的根源,有如“看不见的手”在指挥、主导、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才能科学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探寻万变中的不变,更加有力有效推动各项工作。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给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的国际宣传实践充分证明,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把握好底层逻辑,探寻正确方法,坚持效果导向,切实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一、典藏魅力,讲清中国故事的文化源流
中华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积淀传承,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善于阐释典藏于中华文明史中的文化源流,追溯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挖掘故事背后人类共同的文化基因,力求掌握共情、共鸣、共护的历史叙事话语权,真正走入人心、获得认同。
让历史形象化。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故事的一座富矿。一方面,要回避、打破僵化已久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对中国历史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多元化叙事,追溯故事背后的历史人物,挖掘故事背后的历史精神,生动形象地阐发中国历史的脉络传承、文化精神、气度格局,切实让外国受众能够读懂、理解并认同。另一方面,要结合现当代中国创造的历史奇迹,运用“古代—具象和现代—抽象”等多元叙事结构,进行历史文化故事的再创作和国际传播,通过文学创作、影视剧、短视频等引人入胜的方式掘井及泉、启人入“道”,向国际社会充分阐明中国对世界“和平共处”、对人类“普遍和谐”、对自然“天人合一”的历史渊源,向世界充分宣扬中国“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历史传承,以获得一种文化本源的政治叙事优势。
让传统走出去。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工艺、传统服饰等承载着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以及这些艺术背后所表达的宇宙观、生命观、实践智慧乃至其与生产方式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和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文化既有东方神秘感,又有蕴藉深厚的美学意境,对于外国受众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当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以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外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春节等传统习俗在很多国家已流传开来。但总的来看,这些传统文化艺术的挖掘和阐发还不够,传统所内蕴的文化精髓和当代价值还没有完全提炼、充分体现出来。2021年,河南卫视推出的文化节目《端午奇妙游》,采取“网剧+网综”的创意手法,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强化了传统文化的时尚表达和记录传承,超越时空、立体丰富地呈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刷新了海内外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风审美的认知,达到了“养眼”“走心”的传播效果,海内外网民纷纷点赞。
让文物“活”起来。历史文物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中所遗存的宝贵精神财富,记录着中华民族历代先贤的故事与传说,承载着中国人民奋斗历程的精神与品质,凝聚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内涵,既是民族文化符号的典型代表,又是文明智慧的深邃提炼。安放在博物馆、展览厅的文物不会说话,只有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文化故事,运用动漫、网剧、短视频等新的文创形式,采取“影视+文化IP”等新媒态增效其传播效果,使每一件文物都“活”起来,重新焕发往日光辉印迹。比如,近年来《国家宝藏》《中国国宝大会》等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故宫》《东方帝王谷》等系列专题纪录片的播出与推广,三星堆历史文物的展陈与宣介,都做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在受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文物是历史的生活符号,是现今的文化符号,讲好其背后的中国故事,能够赋能增效“元叙事”的话语重置权,提炼共享“人类世”的集体经验智慧,引导国际社会树立正确的“中国观”及“中国历史观”。
二、抓住冲突,传递中国故事的价值底蕴
价值观是故事的内核,故事是价值观的载体。人们讲述故事,本质上就是为了表达不同层面的某种价值观,而这些往往是通过冲突来得以显现、启人思考、总结抽象。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善于抓住冲突,设计故事文本,提升叙事技巧,改变以往被“他者”“他性”暗中置换价值观的“失语”“失魂”状态,用“自我”“我性”来更好地引领、塑造受众的共同价值观。
抓住内心冲突表达个人价值观。由于中国人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宏大叙事视角常常成为很多人表达的首选,关注个人内心冲突有时不够,导致有的故事有趣但不惊人、真实但不震撼、感人但不动心、叫好但不叫座。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比如,新华社2020年的作品《幸福来敲门 让日子过得漂亮》,讲述了在扶贫政策帮助下,贫困县女孩马月在经过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后,顺利实现了当化妆师的梦想并成功脱贫的故事。爱美是每一个女孩的天性,但是就化妆这么一件极其普通的事,对于云南偏僻乡村的女孩来说,是遥不可及的,这种内心冲突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传播力;电影《你好,李焕英》讲述了一对中国母女的亲情故事,用至真情感打动了观众,用内心冲突凸显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影片走出了国门,跨越了“文化鸿沟”,在海外受众中引起积极反响。
抓住人际冲突唤醒共同价值观。中国故事要让人悟到理、领会“道”,除了逻辑通达之外,还要将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将矛盾和困惑辩证展开,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人际冲突来提升叙事技巧,注重表现中国人处世做事的基本经验和思维方式,深层讲述中国人的生命、生存、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基本价值观,以此唤醒受众的共同价值观,让世界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独特性、包容性和普适性,防止“西方版中国故事”对中国价值观的标签化、污名化宣传。如近年上映的《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讲述了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所秉持的家国情怀、人类关怀和英雄主义,展示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逻辑和生存哲学,体现了中国人的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担当和协作精神,传递了中国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突破了长期由西方电影主导的“拯救人类”的叙事格局,巧妙地植入了“照顾者中国”的IP故事,展示出中国价值观的“暖实力”。
抓住外部冲突激发共享价值观。讲好具有中国价值观的故事,需要具有进入“他者”意义世界的勇气、意愿和智慧,要通过展现如何处理面临的外部冲突来激发和重组不同文化、国民间乃至全人类的共享价值观。一个好的中国故事,必须是在另一个价值世界里能够形成互文对话、碰撞启迪、认同理解的成功叙事,也就意味着故事中的价值考量放诸整个世界都是共通的,进而更好地平衡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话语级差”和“理解赤字”。2021年,亚洲象群从云南边境一路向北行走500多公里的故事迅速在海内外“圈粉”,引得世界瞩目。英国BBC、美国CNN、日本TBS等外国媒体争相报道,中国的疆域之广、野生动物保护有力、亚洲象的可爱调皮、人民对于动物的友善等引发了国际受众的广泛关注,凝聚了世界一致认同的大爱精神,塑造了中国文化海纳百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国形象。正是因为有外部冲突,才能更加凸显共享价值的重要性。讲好中国故事,既要在他者建构的价值世界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好“最大同心圆”,更要在宏大叙事中插上共情的翅膀,在传受互动中引领塑造人类共享共有的价值观。
三、抵达受众,增强中国故事的情感体验
讲中国故事,不仅需要让人“听得见”,更重要的是要让人“听得懂”“听得进”。搞好国际传播,要强化受众的互动参与及情感体验,既要让受众悦听中国故事,更要让中国故事走进受众,让中国声音在西方媒体平台尽快破防出圈。
做好跨文化传播。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必须首先要解决好跨文化传播的问题,注重“内外有别”“外外有别”,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维习惯、文化心理、宗教信仰等,以受众能接受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来阐述故事和表达思想。要区分对象国、一国之内不同群体以及重点人群讲好中国故事,有力巩固基本盘,弘扬正能量,缩减消极面。2021年,新华社推出“迪迩秀”视频节目,采用西方流行的英文脱口秀以及音乐剧等方式,运用地道的美国日常口语、西方广为流传的趣梗和双关话语,调侃戏谑美国涉华荒谬言论,向外宣介一个真实、可信的中国,在比较中巧妙地向受众植入了美好中国印象。其作品在海外的浏览量屡创新高,最高多达1000多万,外国网友、网络意见领袖转载、评论、点赞等互动超过10余万次,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国际社交媒体平台被诸多海外知名大V带评论转载,提高了传播质效,有力引导了国际舆论。
加强本土化传播。推动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化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和必然要求。一方面,要推进外宣外做、外宣请外国人参加做,利用他者视角、调动第三方力量来讲好中国故事,邀请一些外国知名学者、商界精英、编辑记者、网红大V等走近中国、读懂中国,鼓励海外作家艺术家来看中国、写中国、拍中国、知中国,进一步增强国际传播的说服效果与可信度。两届奥斯卡奖得主、英国知名导演柯文思在上海生活20余年,足迹遍布中国许多地方,他拍摄了一系列聚焦普通中国人改变命运的纪录片。比如,他在2021年拍摄的《柴米油盐之上》,反映的就是云南山区一群普通人的艰苦奋斗史,向西方观众展示了“中国人真诚和幸福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要加快探索内容制作本土化、频道播出本土化、平台运营本土化、宣传推广本土化的路子,通过建立媒体合作、社交媒体账户发声等机制,围绕“美丽中国”“文化中国”“生态中国”“美味中国”等主题,推动稿件落地,传播中国声音,使中国故事、中国话语逐步为海外受众所接受和认同。
增效互动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要把握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规律,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应用,生产和传播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网络文化产品,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到内容制作、评论转载、互动传播中来,增加中国故事的交互式体验,让中国故事的硬核内容能够更加深入地突破“次元壁”、进击“朋友圈”、形成“话语权”。比如,2021年,新华社推出的“第一报道”融媒体产品《全球连线 中国元首外交的世界交响》,选择颇有“文艺范儿”的交响乐意象,把抽象的概念化为生动的乐章,视频、图片和文字相得益彰,点赞、评论和转载互动频繁,实现了内容创意与传播效果的双向促进。又如,2018年运用最新的CG特效合成技术创作推出的《东方风来》融媒体产品,视频从口衔橄榄枝的鸽子引出叙利亚的橄榄油等世界各国参展商品,构思巧妙、创意十足,用国际化的画面语言展现进博会给世界人民带来的改变,传递了中国愿与各国共同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望,一经推出就成为网络“爆款”产品,海外社交媒体各语种总浏览量超过1400万。同时,要注重社交媒体平台、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站的运用,支持鼓励政府机构、企业组织、社会团体、草根网民制作发表更多宣介中国、推广中国的网宣产品,打造更多正能量的国际网红,用国际化的画面语言、文本符号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