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群众:凝聚蕴藏于民众之中的战争伟力 ——抗日战争时期党报增强群众性的实践与启示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党报群众性的增强充分凝聚了蕴藏于民众之中的战争伟力,为争取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其启示新时代军事新闻传播要着眼基层,让基层官兵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聚焦一线,饱含深情讴歌广大官兵的时代精神;简洁朴实,保持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的劲头。
关键词:抗日战争;新闻报道;群众性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在战争环境下得到质的飞跃和发展。毛泽东主席将党的群众路线创造性地运用于军事战争领域,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并在《论持久战》中作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重大论断。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广泛发动群众,最终赢得了人民战争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党的新闻事业积极发挥联系群众、动员群众的作用,充分凝聚了蕴藏于民众之中的战争伟力,有力支持了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实施。回顾和总结这一时期党报增强群众性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军事新闻传播服务备战打仗、助力强军兴军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着眼基层,让基层官兵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
对党报群众性的强调,是新闻宣传战线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着眼基层、讴歌群众,努力用优秀新闻作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斗争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日报》对农民劳动模范吴满有的系列报道,是党报增强群众性的一次成功探索。1942年4月,在《解放日报》宣布改版后不久,报纸就在头版头条发表了劳动模范吴满有的系列新闻报道。这一系列报道由2组共6篇新闻组成,从不同侧面报道了吴满有热爱边区、巩固边区、勤劳能干的先进思想和事迹。从这样的报道中,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党对底层百姓的关注和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此得到集中体现,极大激发了他们投身生产、支援前线的信心热情,坚定了他们艰苦奋斗、打败敌寇的斗争意志。
毛主席看到吴满有的报道后很高兴,表扬报纸重视发掘报道农民典型的做法,指出宣传报道吴满有的做法是坚持和争取抗战胜利的伟大战略。这不仅表达了毛主席对于《解放日报》改版过程中贯彻落实“深入群众”“反映群众”要求的肯定,更显示出他对新闻宣传领域的工作增强群众性、用新闻报道推动中心工作的高度认可。他要求其他报刊也要向《解放日报》学习,在各个领域发掘类似的典型人物,通过报刊的宣传组织动员群众,促进大生产运动的开展,有力配合前线的军事行动。广大官兵是强军事业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国防事业的坚强后盾。这启示我们,新时代军事新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定践行群众路线,紧紧围绕广大官兵展开新闻宣传工作,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官兵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官兵之中,反映他们忠于职守、牺牲奉献的精神,展示他们不畏艰辛、不懈奋斗的面貌,让基层官兵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努力营造强国兴军、爱军精武的浓厚舆论氛围。
二、聚焦一线,饱含深情讴歌广大官兵的时代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取得战争胜利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了永不磨灭的壮丽诗篇。党报工作者始终聚焦一线,用饱含情感的笔触书写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展现英雄的人民军队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信心勇气,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血性胆魄。
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新闻报道和宣传是军事新闻领域成功践行聚焦一线、书写史诗的典范。“狼牙山五壮士”今天已经凝结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抗日英雄的符号和象征,成为民族的记忆和精神财富。这一传播效果的取得离不开战时新闻工作者对这一英雄群体事迹的深入采访和持续报道。1941年10月7日,在英雄壮举发生10天后,《解放日报》首先以新闻消息的形式进行了短、快、实、新的报道。与党报的新闻报道相呼应,晋察冀军区在1941年10月18日颁布了《晋察冀军区关于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训令》,在广大官兵中间广泛开展向英雄学习的活动,掀起对敌作战的新高潮。一个月后,经过深入扎实的实地调查和考察采访,《晋察冀日报》在1941年11月5日,又发表了题为《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的通讯。这篇通讯全长3685字,用激昂的文字讲述了壮士们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雄壮史诗,详细报道了他们英勇战斗的诸多细节,使英雄事迹变得形象可感。抗日英雄们坚贞不屈的饱满形象跃然纸上,读者无不为之震撼和感动。“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壮举通过党报的报道在官兵之间广为流传,将士们空前团结、士气高涨,在巨大的精神鼓舞和感召下,部队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
抗日战争时期聚焦一线、书写史诗的新闻实践告诫我们,新时代军事新闻工作者必须眼睛向下、倾情投入,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成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军事新闻工作者。其中,增强脚力就是要坚持新闻事业的群众路线,坚持深入练兵备战一线,俯下身、沉下心扎实开展调查研究,饱含深情讴歌广大官兵的时代精神,采写出接地气、有生气的优秀军事新闻作品,用沾着汗珠、冒着热气的好新闻、好故事,激发官兵血性胆魄、助力部队提升战斗力。
三、简洁朴实,保持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的劲头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新闻事业主要在农村地区开展,为取得良好的新闻宣传效果,当时的党报工作者将新闻宣传工作与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和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作风。其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形成了简洁朴实、刚健有力的党报文风。
1943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对我边区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10月24日,我英勇的根据地八路军部队在当地民兵和群众的帮助下,破获了日军行军的情报,在太岳根据地临汾东北的韩略村巧设伏击圈歼灭敌军军官观战团。这场伏击战歼灭了一百多名日军军官和数名汪伪军官,极大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提振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罗克伦采写了敌后通讯《韩略伏击战》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这一新闻很快在全国上下传播开来,战斗胜利的消息鼓舞了全国人民团结御侮、坚持抗战的信心和斗志。
这篇通讯语言质朴明快,饱含对八路军官兵英勇杀敌的褒扬和崇敬。通讯开头以简省的笔墨交代了敌军“大扫荡”的背景和根据地群众对抗战的支持,反映了八路军所具有的良好的群众基础,展示了一场人民战争的缩影。通讯的主体重点讲述了八路军指战员英勇杀敌的场面,具体描写了6名官兵战斗的场景。这些场景都是由人物的动作、语言构成,充满细节,形象可感,让人感到身临其境。特别是读到为抢夺重机枪而牺牲的班长张德胜、为抢救伤员而牺牲的不知姓名的老汉时,让人深受触动,眼眶湿润,读者纷纷为他们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新闻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全部真实的事实,这些新闻事实中所内蕴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节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纵观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报道,不管是农民模范吴满有、英雄群体“狼牙山五壮士”,还是韩略村伏击战的战地新闻,语言通俗易懂,干净利落,读来兴味盎然,思想上能受到触动和感染。这提醒我们,新时代军事新闻传播要保持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的劲头,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对军事记者而言,写新闻不能讲空话、套话、老话,要多讲短话、新话、实话、管用的话;要长短相宜、收放自如,一句话能讲明白的,就言简意赅、意尽言止;需要放开讲的,就要直奔主题、不惜笔墨,用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故事、翔实的数据,把话讲清楚、把道理讲明白。
(作者单位:武警湖北总队咸宁支队)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