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角:让笔下的战争“立体”起来 ——孟秋江战地报道《南口迂回线上》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
摘 要:《南口迂回线上》是孟秋江的战地报道代表作,文中运用多重视角,既有指挥员理性的战略眼光,也有旁观者细腻的人文关怀,还有记者的亲身体验与感悟,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从多个侧面呈现了真实立体的战争面貌,对于新时代军事记者的新闻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孟秋江;战地报道;多重视角
孟秋江是抗战时期与范长江齐名的战地记者,他先后为《大公报》《新华日报》撰写战地报道,曾赴绥远、山西,亲历南口、雁门关、平型关等战役,发表《南口迂回线上》《退守雁门关》等战地名篇。《南口迂回线上》是孟秋江的战地报道代表作,其中蕴含着他书写战争的多重视角—指挥员视角、旁观者视角、亲历者视角,不同的视角呈现了不同的战争面貌、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使得他笔下的战争真实立体。本文对《南口迂回线上》的多重视角进行分析,以期为新时代军事记者的新闻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一、指挥员视角:以战略眼光理性审视战争
《南口迂回线上》开篇,孟秋江以指挥员的视角展开叙述,如同徐徐铺开一张战役要图,勾勒出新闻报道的战役背景。
南口地处北平西北,地势险峻,是进入察哈尔的要道。日军妄图打通平绥铁路,南口为必经之地。通讯第一句交代战役的开端,突出“南口形势的险要”。紧接着,孟秋江以指挥员的口吻准确精炼地回顾战事经过:敌趁我准备不周,以炮兵、飞机集中轰炸—使我棱线阵地上的战士不能抬头还击,以阻击射击—使我不能增援,以坦克掩护步兵、以优良于我十倍的武器七昼夜猛烈轰炸,而结果—阵地还是阵地,没有丝毫动摇……随后,他从时空两个维度来记叙战场进程、描绘身处战争中的官兵形象。
在空间维度,孟秋江以军事指挥员的视角详细描述其地理位置与地形地势、清楚标记它与前线的方位距离、剖析在此设立军事机关的原因。依托怀来指挥中心的位置场景,孟秋江从侧面刻画副师长陈大庆与师长王万龄的形象。陈大庆副师长对地形非常清楚,指挥部队灵活机动,“必要时他还得上前线去督战”。师长王万龄“令出法随,没有客气。二十团的某连长,因为敌方炮火过猛,牺牲太大,向后稍稍移动,即下令枪毙”。无论是俯瞰全局,还是聚焦前线,孟秋江始终以指挥员的视角审视战争,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描绘人物、刻画人物形象,使得战争描述理性而睿智。
在时间维度,孟秋江按照战前、战中、战后的顺序报道战场动态,并时刻关注我方战术、攻守力量对比。值得一提的是,常裕城被敌军攻破,官兵被迫后撤进行休整,战斗叙述至此已然接近尾声,但他并未将笔端停留于此,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后方。此时后方“二道防线”已成为“前线”,新一轮的战斗即将打响,文章在渐近的敌炮声和熹微的晨光中划上句号。这是一位军事指挥员的叙述视角。因为前线暂时的后撤并不代表战斗的结束与失败。假使他仅仅做单纯的记录者,文章将在壮烈的战败中戛然而止,其中蕴含的战斗信念也就无从传达了。
由此可见,战地记者要具备战略视野,这样才能以指挥员的眼光审视战争全局、把握战局动向,构建出战地报道的“战略地图”。这启示我们,新时代军事记者只有努力成为“军事新闻家”,把握时代背景与战略布局,掌握军事规律与指挥常识,熟悉部队现状与矛盾问题,才能写出具有“军事睿智”与“思想嚼劲”的时代华章。
二、旁观者视角:以人文情怀细腻观察战争
《南口迂回线上》一文中,孟秋江除了用指挥员的视角理性审视战争,还以旁观者的视角细致观察战争。
在跟随队伍前行途中,孟秋江注意到驮载物品的毛驴子,“它偷偷地走进田地里”“大胆地吃一顿好东西”。庄稼人看见“不肯像平时拿起长棍来打它一下,因为它也加入战争了”。孟秋江敏锐捕捉到了“庄稼人”的心理,与“庄稼人”实现了情感共鸣。
正是怀着对战争中的“人”的悲悯与共情,他的笔端刻画出普通士兵的战地群像。例如,常裕城失守,二道防线即将迎战,孟秋江把视线放在四个士兵身上:夜晚,他们紧急构筑完防御阵地,围在一起批评范营长撤退的事,一个湖南口音的说,“叫我死也不能后退”,一个浙江口音的说,“我们一个机枪连,两个步兵连,都要葬在这个山上”,一个兵一声不响,把一支玉米吹口琴式地放在嘴上,一粒一粒用嘴唇剥着吃,而伙夫偷偷拿出小瓶白干,迎着瑟瑟凉风一个人蹲着大喝起来。战前一夜,生死未卜,孟秋江捕捉到了士兵复杂的情感,记录下这些“离死亡最近的人”,传达出一种超越战争与民族的悲悯,这种悲悯直击人心,拨动着人类最普遍的情感心弦,让战地报道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由此可见,新时代军事记者既要当“军事专家”,也要当“普通观众”;既要有专业的眼光,也要有诚挚的人文关怀;既要从上至下地俯视,也要用心用情地平视;不仅要刻画上层人物,也要与那些平凡渺小的普通人共鸣。这启示我们,对于日常的军事新闻写作来说,军事记者一方面要充分调动身体感官,以旁观者陌生而新奇的视角重新发现军事活动中习以为常的细节;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观察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捕捉最普遍的生命情感,使新闻动人心弦,焕发出绵长的精神力量和永恒的人性光辉。
三、亲历者视角:以责任担当英勇投身战争
在《南口迂回线上》中,除了俯视与平视,孟秋江作为一名“以笔为枪的文化兵”,还凸显了战争亲历者的视角。
从《南口迂回线上》的行文脉络中,读者可清晰辨认出孟秋江的“行军路线”—先是到访军事指挥中心怀来,而后跟随运输队前往横岭城,到访司令部,于八五〇山头观战。常裕岭失守后,他又赶到二道防线,记叙部队的战前一夜。文章在他对战场的深入采写中一气呵成,描绘了真实动人的战场画卷。“横岭城观战”一部分中,他以最具冲击力、最感人的一幕来记叙激烈的战斗,“掷手榴弹的战士,虽然一批一批的倒下来,第二批马上又跳出战壕去抵抗。这样的冲锋,接连三次以后,机关连仅剩一个战斗兵,一个传令兵,一个伙夫了。战斗兵,传令兵把住两挺机关枪,伙夫在中间向左右输送子弹,继续对二千敌军强烈反抗!”南口迂回之战,我方战士拼死抵抗,他们的英勇无畏最后定格在记者的笔下,“太阳照临着整个山谷,这三位作殊死战的英雄,最后含着光荣的微笑,躺在阳光中!”这样动人的描写,离不开孟秋江对战场的亲身感悟,正是因为他投身战争,与战士同生活、同战斗,才在前线的血战中与战士感同身受,才饱含深情地书写出这悲壮的一幕,激发起广大读者团结抗日的精神力量。
孟秋江经历战争,不仅书写壮烈的战斗场景,也揭露战争中存在的问题。“战地夜色”一部分中,孟秋江写“忽然电话线被汉奸割断了”,营长只好派遣传令兵,采用书面的形式向司令部报告。早在张家口失守之前,孟秋江就关注到“汉奸问题”,在南口战役中,他再次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将这一问题置于新闻情景之中。这是一名战地记者的问题意识,这种意识正是基于记者对战争的亲身经历。
战地记者必须先是战士,其次才是记者,唯有真正置身于战争,作为亲历者感悟战争,笔端才能沾染火线的硝烟味,战地报道才能成为服务战争的“文化武器”。这启示我们,新时代军事记者要深入一线,学会以“局内人”的视角发现矛盾问题、表达亲身体悟,以自己的感同身受带动读者的感同身受,使读者身临其境、见我所见、思我所思。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