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邹维荣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勇者无畏:铮铮铁骨担道义 ——浅析战地记者的牺牲精神对新时代军事记者的启示

作者:■ 李幽幽 徐东亮

摘 要:战地记者需要时刻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只有具备牺牲精神才能敢于走进硝烟弥漫的战场,采写出振奋人心的新闻作品。本文结合中外战地记者的新闻实践,浅析战地记者的牺牲精神,兼谈对新时代军事记者的启示。

关键词:战地记者;牺牲精神;勇者气概;必胜信念

回眸中外新闻史,无论是国外的罗伯特·卡帕、玛丽·科尔文,还是国内的范长江、徐肖冰、阎吾、魏巍等,这些著名的战地记者,以其大无畏的气概和牺牲精神,冒着枪林弹雨深入战场一线,用笔和镜头记录战争、探求真相、鼓舞士气,留下大量经典作品。本文结合中外战地记者的新闻实践,浅析战地记者的牺牲精神对新时代军事记者的启示。

一、具备牺牲精神才能敢于走进硝烟弥漫的战场

“国难当头,我决心把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献给祖国的神圣事业!”在给父亲的家信中,八路军冀鲁豫根据地《冀鲁豫日报》记者柳朝琦立下了这样的誓言。为了快速准确得到第一手材料,柳朝琦每天都到前沿阵地采访,哪里战斗最激烈,他就出现在哪里。1943年冬天,他在采访途中与敌遭遇,不幸中弹牺牲,把22岁的青春热血洒在了抗日战场上。战地记者需要进入战斗一线,危险无处不在,如果没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根本无法完成战地采访。

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是战地记者的职业要求。记者属于高危职业,据“保护记者委员会”统计,在1992年至2019年间全球遇害的记者共计1383名;而战地记者更是高危中的高危人群,相关资料显示,自2012年开始,在战争或军事环境中遇害的记者数量和比例都有明显上升。置身于战争或军事环境,死亡的威胁始终伴随着战地记者,但是真正的战地记者从未因此而止步。可以说,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是战地记者的必备素质,更是采访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战地记者这一光荣的职业注定是为战斗而生,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将个人生死存亡置之度外,用生命铸就职业荣光。

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是我党我军战地记者的优良传统。我党我军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纷飞战火,“一手拿笔,一手拿枪”是革命战争年代战地记者的生动写照。从反映百团大战等战斗场景的摄影记者徐肖冰,到采写记录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随军记者阎吾,再到写下著名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战地记者魏巍……一代代战地记者无惧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用一篇篇反映战况的文字,一张张记录战争进程的照片,展现了我军将士英勇无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激励了军民同仇敌忾的斗志。当前,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作为新时代军事记者,仍须牢记“新闻记者的笔,就是党和人民交给他的战斗武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战地记者的优良传统,弘扬牺牲奉献精神,把岗位当战位,努力展现新时代军事记者的血性风采。

二、秉持勇者之气概才能采写出振奋人心的新闻作品

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说:“任何一个有成就的记者,为获取第一手材料,都是不惜流汗,不怕流血的!”战地记者只有秉持勇者之气概,深入战场一线获取新闻素材,才能采写出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秉持勇者之气概才能采写出充满战味的新闻作品。翻开范长江、徐肖冰、阎吾、魏巍等战地记者的新闻作品,金戈铁马的气息扑面而来。那么,如何采写出充满战味的新闻作品来?“不到前沿,我怎能拍到实战的照片?”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记者宋大可的名言。在泰安战役中,他随突击队冲上蒿里山,拍下了我军3名战士扼守山顶孤堡,与敌人对峙一天的战斗场景,写下了著名的战地通讯《蒿里山三勇士》。1947年9月7日,在鲁西南沙土集围歼敌人的战斗中,为了报道将士们英勇战斗的壮举,宋大可毅然进入突击营的前沿阵地,不幸被炸弹击中而牺牲。诚如斯言,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战地记者如果远离第一现场,就不可能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只有在第一时间深入战场,才能获取有价值的新闻。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同样需要军事记者深入现场实地采访。只有真正“沉下去”,贴近基层和官兵,才能沙里淘金,采写出有深度、有战味的新闻作品。

秉持勇者之气概才能采写出饱含深情的新闻作品。魏巍采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之所以“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原因就在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力量。魏巍说:“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从心底跳出来的,从情感的浪潮中蹦出来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唯有投入真感情,以思想和情感的力量来打动读者,新闻作品才具有生命力。正如阎吾所说:“记者必须到战斗的现场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才能把战场看到的最有价值的‘景’记下来,也才能把记者自己的‘情’融进去,写出有生命力、感染力的情景新闻来。”魏巍在战场一线与志愿军官兵同吃、同住、同战斗,作战间隙还和指战员一起打扑克、拉家常,把每个官兵的家庭出身、成长过程、脾气、性格、心态,甚至有没有老婆孩子都要问个一清二楚。正是在一次次感情的交流、心灵的碰撞中,使魏巍感悟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最基本动力,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为新时代军事记者,只有端端战士的饭碗、睡睡战士的床铺,切实体味到他们的苦与乐,才能采写出有温度、有感情的新闻作品来。

三、胸怀必胜之信念才能当好记录时代的军事记者

中国战地摄影记者的先驱方大曾说:“战地记者的意义,在于通过报道、通过纪实照片,将战士们英勇抗敌的精神传递出去,这种精神的洗礼,是当下的中国最需要的。”正是怀着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深入炮火横飞的战场,以相机和文字为武器,把将士们英勇抗敌的精神和必胜信念传递出去。战地记者除了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还要胸怀必胜之信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报道任务。

胸怀必胜之信念才能完成好报道任务。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地记者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得不到采访所必需的食宿和交通保障,采访对象不配合,甚至会遭受粗暴对待。以报道克里米亚战争而闻名的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威廉·拉塞尔,刚开始前往克里米亚战场采访时,官兵们以一种怀疑的眼光打量着他。宿营时,他的帐篷被扔出营地;他向部队长官申请给养,得到的却是嘲笑;他想采访,却受到了将军的严厉责问,而且拒绝提供任何情况……但拉塞尔并不气馁,而是历尽艰险,深入前线,写出了一篇篇生动而深刻的新闻报道。由此可见,战地记者光有牺牲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完成任务的必胜信念,以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韧劲,千方百计完成采访报道任务。

胸怀必胜之信念才能揭露战争真相。战地记者不能就战争而报道战争,更不能渲染战争。而是要从人道主义的视角来认识战争、报道战争。战地记者的责任感、使命感,既源于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更来自对正义和平的向往。“如果你没办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真相告诉世界。”这句成为中外战地记者共识的格言告诉我们,战地记者要始终坚信正义必胜,旗帜鲜明地支持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在新闻报道中勇于揭露真相。从2011年派驻开罗,到2014年结束叙利亚前线报道任务,人民日报社记者焦翔驻守流弹纷飞的中东战场1200天,全程报道了穆巴拉克下台、卡扎菲死于非命和叙利亚深陷战争泥淖的状况,用铁一般事实告诉人们:“忽视自由与平等,忽视经济与民生,轻信西方的承诺,盲从泊来的民主,就是葬送自己的美好家园。”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军事记者在新闻作品中,要大力宣传战争的正义性、展现官兵的英勇精神,以必胜信念来鼓舞斗志、提振士气。

(作者单位:空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