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邹维荣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起承转合”:提高电视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传播质效 ——关于做好新时代典型宣传的创新思考

作者:■ 张 磊

摘 要:先进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标杆,典型人物报道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笔者的新闻实践,将我国古诗文“起承转合”结构之法融入新闻报道的谋篇布局,探讨提高电视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传播质效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电视新闻典型人物报道 ;“起承转合”;传播质效

先进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标杆,典型人物报道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电视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以下简称典型报道)而言,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的布局既是报道的难点,也是成功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来参与采访多个全国全军重大典型报道实践,就“起承转合”文法对架构典型报道的效能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旨在为提高典型宣传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一、电视新闻典型人物报道特殊的叙事结构

新闻结构通常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大部分,但笔者通过分析央视新闻频道、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及多家省级卫视推出的典型报道来看,其结构其实只有“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标题+导语。在新闻开头,与教科书上总结的分标题和导语两部分有所不同,因为在实际播出过程中,标题是以字幕的形式在主持人口播导语的时候就出现在屏幕上。所以从观众的角度看,这两个要素其实是一部分。第二部分:新闻由头。由于典型报道许多事例时效性不强,因此必须“找”一个新闻由头。于是,在主体开始部分,出现一个“新近的”人物动态。这样既突出了时效性,又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如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特战队员周舟:瞄准实战激发创新动力》新闻由头 :“川南某地,一场城市反恐演练正在进行……”新闻由头的“加入”,使之成为结构相对独立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段落,成为结构的第二大部分。第三部分:主体部分(含背景)。又一个“特殊”情况是背景与主体的关系,因为背景是主体内容的一部分,故主体里一般会包括相关背景介绍。所以,新闻背景在内容上被主体所包含。这两个要素其实也是一个部分。第四部分:结尾。结尾负责总括全篇,以提升新闻价值和可视性为基本立足点,自成体系。

综上所述,笔者自然联想到了同为结构之法的“起承转合”。这四者之间也是彼此呼应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起承转合”原是律诗等古诗文的行文之法。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起合也。”也就是,起,即开始;承,即承接;转,即变化;合,即结尾。

“起承转合”,言简意赅,与典型报道结构四部分功能相比,可谓异曲同工。

二、典型报道架构与“起承转合”文法的关系对应

典型报道结构四大部分与“起承转合”之间,有着“深切”的关系对应。

一是“标题+导语”对应“起”。标题是新闻之“眼”、导语为全文“总领”,作为报道的开启,二者共同引领主题统帅全篇。如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正午国防军事”播出的《“两栖精英”胡文平:挑战极限驾驶 高速通过50米训练障碍路段》 里说:“已经取得驾驶特级、车长二级的胡文平这几天打算挑战一项新的加强技能,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导语抓人,标题醒目,自然地引“起”下文。二是新闻由头对应“承”。人物动态或新闻现场作为新闻由头,兼具新闻性和故事性,由它来承上启下恰到好处。如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播出的《女兵菲罗热 :绽放在蓝色海疆的“天山雪莲”》新闻由头:伴随着“菲罗热,加油!”的现场背景声,解说词随即开始,“闪、转、腾、挪,这个身体轻巧、正与男兵过招的女兵就是菲罗热。稳准狠的出拳招式,让对手不敢掉以轻心。”这个新闻由头有很强的现场感,既承前又启后。三是主体(含背景)对应“转”。新闻在这一环节往往会多角度展示人物形象,需要“转”多次。如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张舸:匠心守护“神舟”》就“转”了两次:第一次是表现在面积约0.7平方米仅有4个踩踏点的返回舱内操作之难;第二次是表现在飞船内安装γ放射源盲操作之险,事例典型,很有看点和代表性。此外,也可用新闻背景来“转”,这样可加强报道的广度、深度。这里不再赘述。四是结尾对应“合”。呼应开头回扣主题概括全篇,这一点上,二者功能完全相同。

至此,“起承转合”已各有依托且与典型报道四大结构实现了完美对应 :标题+导语(起,突出新闻主题)→新闻由头(承,新闻现场或人物动态)→主体(含背景。转,转入主题叙述,可用多个故事深化主题) →结尾(合,总结升华)。

三、“起承转合”的实践应用和要注意的问题

以宣传林俊德院士的报道为例,探讨“起承转合”的应用和要注意的问题。

(一)“起承转合”的实践应用

林俊德院士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毕生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抢救科研资料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前期采访我们拍摄并收集了30多个小时的画面和近百个故事。面对这么多素材,如何谋篇布局呢?

第一步:确立主题。主题是报道的核心,只有确定了报道主题才能围绕它架构整篇报道。通过精心策划,我们确定了林俊德院士“临终前奋勇冲锋”“一生只为铸核盾”等三条故事线,分别是:《林俊德:生命最后的抉择》《林俊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林俊德:要赢得国家和人民的尊重》。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这位核科学家“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风范。第二步:筛选素材。主题确立之后,就是把掌握的素材一一分类,从林俊德院士临终前的纪实画面到核试验历史资料,从他工作中的故事到生活中的细节,其主题背后是能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的大量素材。第三步:谋篇布局。其实,早在采访初期,就应对人物报道有个基本的轮廓,到了后期只是“起承转合”的细化:开头用哪些关键词才能让报道“起”上去,新闻由头由哪个故事担当才能“承”前且启后,主体用哪些内容才能“转”得自然并推动故事发展,结尾如何能“合”得有力、耐人寻味等。甚至哪里用现场同期、哪段用人物采访,林俊德院士临终前交待女儿保存资料的场景如何使用,都认真构思精心设计。这样四个部分环环相扣,系列报道也浑然一体。该报道在第七届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评析活动中被评为系列报道类一等奖。

(二)“起承转合”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透过宣传林俊德院士的报道,“起承转合”应用中要注意把握好三个问题。

一是要把解说词撰写放到后期。对于典型报道来说,解说词撰写的过程其实就是主题确立和结构形成的过程。有的记者习惯于先写出脚本然后拿着稿子去采拍和编辑画面,而有的记者认为,应像纪录片那样待采访拍摄结束,边剪辑画面边撰写解说词。由于典型报道解说词涉及到人物采访、现场同期和画面等方面,所以解说词的撰写应放在后期编辑阶段,即边编辑边成稿。

二是要充分运用视听语言。视听语言是提高电视新闻传播质效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动画、解说词、字幕等元素在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调动所有的视听语言,增强报道的现场感、真实性、可视性和感染力。

三是要把握叙事节奏。典型报道的时长一般在3分钟左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展现人物个性和典型魅力,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叙事节奏的把握很重要。特别在结构安排上要注意变化,把握好轻重缓急,做到张弛有度,逻辑严谨且跌宕起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起承转合”是典型报道谋篇布局的重要“抓手”。当然,从笔者多年来参与采访报道杨利伟、林俊德、英雄航天员群体等全国全军重大典型的实践看,仅会“起承转合”是不够的,还须不惜脚力,调动眼力、脑力,锤炼笔力,拍出佳作、做出精品,努力提高电视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传播质效。

(作者单位:航天系统部政治工作部政工保障中心)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