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解放军报社 主管主办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邹维荣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  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  版 解放军报社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地方媒体视域下的军事文化报道 ——《中国青年作家报》军旅作家报道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 只恒文

摘 要:中国青年报社2018年创办的《中国青年作家报》,创刊以来十分重视对军旅作家的采访报道,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中国青年报》军事文化报道阵地。本文结合《中国青年作家报》军旅作家报道的新闻实践,探析地方媒体军事文化报道的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中国青年作家报》;军事文化报道;路径探析

在军事报道和文化报道领域有着鲜明特点和优良传统的中国青年报社,于 2018年创办了文学新报《中国青年作家报》。该报出版以来,继承《中国青年报》传统,重视对中国军事文学、军旅作家的采访报道,先后刊发了180余篇相关文章,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中国青年报》军事文化报道阵地。该报对军旅作家的报道,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主题,求实求新,独特多彩,凸显了当代中国军事文学、军旅作家的使命担当和时代精神,展现了中国军魂。本文结合《中国青年作家报》军旅作家报道的实践,探析全媒体时代地方媒体军事文化报道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地位和贡献,决定了地方媒体军事文化报道的力度

军事文学、军旅作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突出贡献。全媒体时代,地方媒体要特别关注军事文学和军旅作家。

首先,中国军事文学生动体现了新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近现代中国革命风起云涌,历史瞬息万变,人们生活也日新月异。重视军事文学的报道,可以让青年一代对党史、军史有清晰深入的了解。同时,重视、研究和报道好军事文化,也是地方媒体的初心和职责。

其次,中国军事文学超越了类型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涌现了一系列独具艺术性的经典,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比如,《红岩》《红日》《红旗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经典作品的作者或是有过部队生活经历,或是有过亲身战斗经历,或是转业到了地方文化战线。他们作品的真实、诚恳,书写军旅生活而不局限于军队,吸引了更多读者,引发更多民众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关注。加强对他们的报道,可以使人们迅速、真实、深刻地对军人、军队精神品格有持续而发展的认知、理解。最为典型的是,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破例”在头版发表了著名作家魏巍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发表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极大反响和强烈共鸣,使抗美援朝的热潮持续涌动。自此,人民给予了英雄们一个最崇高而亲切的称呼:“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这一词语教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祖国和人民奋斗、奉献。

第三,“关注现实生活、关心国家命运,记录时代伟大变迁、反映人民群众心声”,这是地方媒体文化报道的着眼点和出发点。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在这方面,军旅作家一直走在时代前列,作出了表率。

第四,中国军事文学将党史和军史融和,军旅作家充满热血和理想,报道这样的作品和作家更能激发出青年的热情,助力“强国一代”在鲜活的军旅作家报道中体认党史和军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上述原因和动力都决定了在全媒体时代,地方媒体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党报人的文化自觉和职业担当,尝试路径探索,从军事文学经典中回望光辉历程,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

二、现状和变局,决定了地方媒体军事文化报道走融合发展之路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军事文化报道如果一味单纯持重,再难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现状和变局,决定了地方媒体军事文化报道必须发力转型。在这一思想整合、技术融合的新闻改革进程中,只有守正和创新,才能塑造地方媒体军事文化报道的崭新面貌和媒体个性。

进入新时代,媒体的关注与表达形式,已经很难完全区分“军”“地”两家的不同。近年来,地方媒体在重视军事文化报道的同时,十分注重从《解放军报》、中国军网等军队媒体中汲取素材和养分,获取部队和军旅作家的支持。这种合作与光大,在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挑战的大背景下尤为珍贵,值得大力提倡。

《文艺报》连续多年约请军内外著名评论家撰写系列评论。2021年12月朱向前、徐艺嘉刊发在《文艺报》上的综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从5年来军旅文学选粹谈开去》这样写道:“军旅作家队伍中上至文坛老将徐怀中、朱秀海,中坚力量如陶纯、文清丽,下至后起之秀如西元、董夏青青,创作的作品被核心期刊转载率都较高,这也说明文学界对他们的认可。回顾这几年军旅文学的变化,可以感受到,恰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文学领域中出现的新气象,切实让文坛、作家、读者的观念发生多重变化,作品的创作者、输出者和接受者能够真正认同主旋律、正能量作品所包含的人类天然向善、向真、向美的传承力量和精神底色,这才让一批作家有机会沉下心来,回归到军旅文学的本源汲取养分。”重点关注军旅作家为“经典化”作出的努力,推介优秀作品,助推青年军旅作家的成长,这是地方媒体对军事文化报道的贡献,也是多家媒体融合联动对这一领域付出努力收获的成效。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对军旅文化名家的采访和报道中确立目标和方向,是地方媒体在军事文化报道中提升阅读能力,塑造人物形象,感受时代脉搏,提升文化内涵的力量源泉。全媒体时代,打造一流媒体和创作优秀军事文学作品一样,重在及时总结,善于整合,少走弯路。学习军人的务实作风和强调行进的稳扎稳打,必然有助于地方媒体在军事文化报道中发现、理解、发掘和塑造个性。

近年来,地方媒体紧贴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规律,在军事文化报道上进行了大胆探索。2022年2月12日《光明日报》在一版头条推出“视频+”通讯《王晓棠:终生报答人民的培育》,报道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王晓棠,一辈子心怀人民,演好每一个普通人形象,记录每一个平凡瞬间的感人故事。“你们年轻,我们也年轻,你们的年轻写在脸上,我们的年轻藏在心房。”这样的融媒报道,彰显着主流媒体的思想情怀,体现着全媒体时代记者的文化追求。

育新人、谋发展,“打”赢未来,构成主流媒体的新品质。而只有融合、创新,才能提高地方媒体军事文化报道质效。

全媒体时代,媒体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利用融媒思想,介入纸媒发展,是重新组织架构媒体力量体系的尝试。这启示我们,军事文化报道不是简单取了融媒体的“形”就万事大吉,而只有将传统纸媒的“神”融进去,“形神兼备”、积极正面迎接挑战,才能生存和发展,走好创新之路,赢得地方媒体“新长征”的荣光。

三、受众和“在场”,决定了地方媒体军事文化报道的路径

全媒体时代,地方媒体的军事文化报道,要有自己的考量、理解和清晰定位,要把报道的常态化、及时性和多样性、技术性融为一体,实现报道的有序、有效和有力。实践的有效性,根基在于精准定位。用选题策划直接体现出编辑思想;因受众和“在场”思维决定军事文化报道的路径。

(一)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确立报道的思想定位

任何报道都蕴含思想引领的内在要求,所以媒体首先要对军事文化报道有自己前置的主题策划和清晰的价值定位,有对军事文学和军旅作家较为系统的了解,对军旅作家的创作与作品、成长与变化、特点和风格等,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和报道着眼点。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青年作家报》推出“壮丽70年·红色传承”融媒报道,在确定采访对象时,编辑部经过讨论认为,受访的军旅作家必须准确无误地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引领青年思想成长;二是要突出军旅作家脚踏实地、深入之心、真诚之为的采访作风,行动上能够助力青年创作。这样的先期策划和目标要求,自然有利于报道的顺利实施。

(二)坚持“在场”报道,探寻军旅作家的精神世界

新时代,新文学。地方媒体的军事文化报道在新变局下,更要强调针对性、指导性和借鉴性。《中国青年作家报》与时俱进,坚持“在场”,注重融媒表现,主动寻找一份文学新报在对军旅作家的报道实践中的有效转型路径;他们包容开放,开门办报,积极调动军地作者与读者的广泛参与,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他们充分调动军旅作家、媒体编辑和青年读者的学习力、执行力、共情力和洞察力,让报道充满生命力。

1.强调“在场”,注重可视表达

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时差越来越短,人们了解信息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中国青年作家报》充分尊重用户思维新规律,走出传播舒适区,拥抱科技新技术,大胆运用融媒体概念进行采编写评,形成有图有视频有文字有音频的多维动态传播。

2019年夏,在沈阳、北京等地采访胡世宗、韩光、张国领和徐剑等军旅作家时,中国青年报社派出的是由记者+编导、主持、摄像等人员组成的全媒体分队。这个“小分队”,少则2人,多则4人至6人,来自报社的不同部门。他们努力实现纸媒、视频、音频和网络相融合,立足现场,实现立体交叉、全方位报道。受访者耳目一新,直接感受到地方媒体军事文化传播正能量的新途径。

2.多维呈现,展现军旅作家的精气神

“在场”访谈的一大收获和惊喜,并不单单是技术层面的。军旅作家有时会跳出采访者准备的问题,以一种“原生态”的思想表达,讲述他们的生活、友情、志趣,而不单纯只是对文本的见解。这样的“对话”令人脑洞大开,这样的交流也只有“在场”,才会真情涌动。

报道从“在场”采访到立体发布,音视频与文字的多维呈现,全方位展现了军旅作家的精气神,增强了报道的可读可视和吸引力,突出了“关注青年,青年关注”的中青特色,实现的是作者与编者、读者与网友的集体“在场”和广泛交流。

3.开门办报,军地作者广泛参与

新时代的青年报人,在军事文化报道实践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创造条件让青年走进来,编读“零距离”接触,鼓励青年作者和读者的“云”参与、“云”体验,形成对军事文化的直观感受。开放性的媒体态度、拓宽的互动空间和新颖的交流视角,得到军地作者与读者的广泛参与和响应。这也是《中国青年作家报》探索媒体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收获。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壮丽70年·红色传承”专题报道共专访了10位各个时期的著名作家,其中军旅作家就占了4位,这组报道在全国报纸副刊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青年作家报》面对人员紧张等困难,积极调动军内外、社内外受访者和作者的积极性,力争让每一次“出发”,每一项报道有序、扎实,内容上有深度有温情,手段上不单是短视频的配合呈现,还在专题策划的后期持续关注报道的主体—军旅作家的新作,青年作家的心得,青年评论家的新论。时时事事都尽量做到了有呈现、有互动、有反馈、有成长,让读者、作者和受访者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点滴心意和悉心关注。

此刻,媒体,就不再只是独立的媒体,而是多方成长与追梦的载体,是青年施展才华的平台,增长智慧的日常生活用品。这种既使传统媒体“活”起来了、又让融媒精神落到实处的做法,积极开发共创共荣的媒体动态循环链,是媒体行业与新闻传播创新发展的积极探索,也是军旅文学发展壮大的新窗口。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