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解放军报社 主管主办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邹维荣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  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  版 解放军报社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汲取“延安故事”传播经验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作者:■ 辛士红

摘 要:延安时期,为打破国民党政府的新闻封锁,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心筹划、主动作为,通过外国记者、民主人士、海外侨胞、军事观察员等,巧妙地把真相和真理传播出去,有效扩大了我党在国际国内的影响。今天,我们应从“延安故事”的成功传播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关键词:“延安故事”;新闻封锁;中国故事;国际传播能力

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历时近13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延安时期。这是我党不懈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13年,是我党不断走向成熟、走向胜利的13年,也是我党克服重重困难打开对外宣传窗口、成功实现“延安故事”广泛传播的13年。总结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外讲好“延安故事”的成功经验,目的就在于指导和启迪我们加快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另辟蹊径、借船出海,勇于打破新闻封锁

延安时期,国民党政府对陕甘宁边区采取严密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还实行严酷的新闻钳制政策。相反,国民党政府却开动宣传机器,肆意对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进行歪曲和丑化。正如1944年8月《解放日报》发表的社论所讲:“只许国民党的丑诋、恶骂、造谣、诬蔑,向世界横飞乱喷,决不许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真相稍许透露于世。”为打破新闻封锁,我党另辟蹊径,通过外国记者、国际友人、民主人士、海外侨胞、军事观察员等“第三只眼睛”,向世界讲述“延安故事”,巧妙地把真相和真理传播出去,有效扩大了我党在国际国内的影响。

(一)广泛邀请外国记者

1936年6月,在上海的宋庆龄收到中国共产党希望推荐一名外国记者来陕北采访的口信。后来,才有了美国记者斯诺的陕北之行。他因此成为第一个把陕北红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形象传递给外界的外国记者。正是在斯诺的影响下,在我党的努力下,才有了到延安采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外国记者史沫特莱、向全世界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外国记者斯特朗、牺牲在中国抗日战场上的外国记者希伯……一批批外国记者纷至沓来。特别是1944年6月9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这是抗战时期外国记者对共产党根据地仅有的一次集中的大规模的采访活动。参观团一行共21人,其中有6名外国记者,9名国统区的中国记者。

据统计,延安时期先后有美、英、苏、德等10多个国家100余位国际友人来到陕甘宁边区采访、参观、考察、学习、工作或战斗,其中有很多是新闻记者。正是这些外国记者公正的对外报道,使世界终于有机会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全民族抗战,也无情地戳穿了国民党的种种不实之词。

(二)真诚接待民主人士和海外侨胞

1938年1月,时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著名学者梁漱溟,怀着对国民党政府的失望、对抗战前途的悲观,“到延安来讨教”。让他最为难忘并且收获最大的是与毛泽东的几次畅谈。其中6次时间都在两个小时以上,最长一次从下午六点开始,一直谈到天明,“一个通宵,欲罢而不能”。1945年7月1日,黄炎培、傅斯年、章伯钧等6位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应邀从重庆飞抵延安,就国共关系交换意见。黄炎培这次延安之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无疑是他与毛泽东的“窑洞对”。返回重庆后,他很快写成了《延安归来》一书,客观翔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

1940年5月,海外华人陈嘉庚一行应邀到延安进行访问。延安之行不仅打消了他之前对中国共产党的疑虑,而且从内心里受到震撼,由此断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他在回顾这段经历时说:“喜慰莫可言喻,认为别有天地,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前忧虑建国未有其人,兹始觉悟其人乃素蒙恶名之共产党人物。”

(三)大力支持美国军人的观察观摩活动

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卡尔逊,是第一位实地考察我党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美国军人。1937年底和1938年,他以军事观察员的身份,两次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会见了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八路军的大多数高级指挥员,发自内心地敬佩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那样一支军队”。他还向罗斯福总统及时汇报了自己的见闻,并在各种场合宣传八路军,除发表文章外,还创作了《中国的双星》《中国陆军》两本书,并在书中预言“中国共产党必将在中国取得胜利”。

1944年七八月,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分两批派遣美军观察组18人抵达延安,受到我党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同年8月15日的《解放日报》专门发表社论。毛泽东修改这篇社论时,在原稿标题“欢迎美军观察组”之后特意加上“战友们”三个字。社论指出,美军观察组的到来“这是中国抗战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中央要求各级干部坚持“放手与美军合作”,并强调“处处表示诚恳欢迎”的“既定方针”。观察组成员撰写了许多调查报告,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敌后抗战的实际情况。

二、开诚布公、主动作为,精心讲好“延安故事”

为讲好“延安故事”,我党坚持“宣传上要以我为主”,精心部署、主动作为,开诚布公、以诚相待,打开对外传播的渠道,并以磊落、坦荡、开放、自信之姿呈现在聚光灯下,擦亮了中外记者的眼睛。

(一)精心运筹、科学谋划,打出破局的“组合拳”

1941年5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针对党在对外宣传上各根据地宣传政策不够统一的问题,毛泽东强调今后要统一起来。会议决定中央对外宣传工作由博古负责,并发布了《中央关于统一各根据地内对外宣传的指示》。同时,我党不断加强和拓展新华社、《新中华报》、《解放日报》、新华广播电台等媒体的外宣功能,在延安出版了用英、法、俄3种文字油印的外文刊物《中国通讯》。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让世界关注和了解“延安故事”。比如,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和美军观察组先后抵达延安后,中共中央专门发出《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指出:“我们不应把他们的访问和观察当成普通行为,而应把这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

(二)领导带头、群众参与,形成外宣的“大格局”

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民主人士来访等活动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总是先放下手头急需处理的公务,甚至取消一些会议,同他们促膝长谈、深入交流。苏联塔斯社记者、共产国际联络员孙平1942年5月来到延安,曾表示想学习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毛泽东亲自准备,在大半年时间里每隔一周或两周就同孙平长谈一次,有时甚至一周内同他谈两次。每次要花三四个小时,几乎像上党课一样。毛泽东自己坦陈心迹:“我们的工作,是以不疲倦的努力,解释现在的形势,联合国民党及其他一切爱国党派,为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当然,在陕甘宁边区每个人都是“延安故事”的“宣传家”。来访者们发现,在这里,“无论人们向谁—理发员、或是农民、或是管理房间的服务员—提出问题,他都能很好地说明共产党坚持抗战的纲领”。

(三)不遮不掩、不卑不亢,呈现本真的“素颜照”

对待各种采访、参观、考察,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不同,我党的原则是敞开大门,自由采访,尽力让他们对我们有全面的了解,优点和成绩可以看,缺点和错误也无需遮掩。正如王震在接待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时表示:“我现在重新向你们保证,你们有权自由考察我们的任何工作,我们最欢迎你们这样做。”毛泽东专门强调:“宣传我党、我军、抗日根据地人民战斗胜利的成绩,解答来宾提出的问题,都要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事实胜于雄辩,真理高于一切。在晋绥抗日根据地,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亲眼见证了八路军拔除日寇据点的激烈战斗,连连惊呼:“奇迹,奇迹,没有飞机大炮就能很快攻下坚固的据点,真是奇迹!”“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不攻自破。参观团成员斯坦因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文:“在封锁线后面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热烈的新社会,简直使我目瞪口呆,五年以来,在重庆对共产党除恶意诽谤以外毫无所闻的我,对着在延安所发现的事物,吃惊地擦拭着自己的眼睛。”

三、直面差距、奋起赶超,加快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历史和现实证明,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当前,我们已经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但“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传播格局,使得“挨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国故事不可谓不精彩,却没有被很好地倾听。我国形象很多时候都还是“他塑”而不是“自塑”。这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还不强造成的。我们应从“延安故事”的成功传播中,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加快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1937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对时局的宣言,其中一条就是扩大国际宣传和增加国际援助。延安时期,我党始终把“加紧国外宣传”放在重要位置,这是讲好“延安故事”的根本保证。1940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对待英美籍新闻记者态度的指示》,要求对外国记者“采取欢迎与招待之态度”的同时,还必须坚持“民族、人民和党的立场”。今天,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和西方咄咄逼人的态势,我们更应该加强党的领导,坚决落实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的要求,始终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着力构建全党动手的大宣传格局,凝聚最广泛的共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强大合力、强劲动力。

(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周恩来曾经强调,宣传工作,要实事求是,介绍我们的成绩,也要说明我们工作中有错误、有缺点,说明我们有克服错误、缺点的办法,切不可虚张浮夸,更不可弄虚作假。开放和真实是当年外国记者对延安的最大感受。这里街道干净整齐,人民安居乐业,政府作风民主,共产党领导干部生活朴素,一切都与国统区截然不同,引起了中外记者们的极大兴趣。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中国的战歌》中写道:“我对这些红军领导人说:‘我确信,在中国的英、美记者,只要有一星半点机会直接向你们了解事实真相,就绝不会把那些攻击你们的国民党官方报道发出去。’”真实是传播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一万句高谈阔论也抵不上一个活生生的事实。我们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必须坚持用事实说话,客观报道事实,生动展现事实,在国际舆论斗争和重大国际事务中积极发出中国声音。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风度、见识、非凡经历和人格魅力,让外国记者、民主人士等大为折服,这也是“延安故事”能够成功传播的重要原因。“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是1946年8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提出的重要论断,斯特朗也由此获得了“纸老虎女士”的绰号。斯特朗说:“他的这次谈话成为我所经历过的最激动人心的谈话。我从未遇见过有人使用比喻如此贴切而充满诗意。”面对国际上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我们必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主动设置议题,进一步增强国际话语权。应加大渠道、手段、方式、方法等创新力度,丰富新闻业态和产品形态,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让世界能够“听得到”“听得清”“听得进”中国声音,努力在与西方媒体的全面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