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  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  版 解放军报社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军事题材慢直播实践与思考

作者:■周 帅 阎 安

摘 要:作为一种主要基于互联网的伴随式直播产品,慢直播在军事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军事题材慢直播的实践应用、传播策略等,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更好运用慢直播服务军事新闻传播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慢直播;军事题材;应用实践

作为直播的一种新形态,慢直播始于电视媒介,兴盛于互联网端。所谓慢直播,一般指借助直播设备对实景进行超长时间的实时记录并原生态呈现的一种直播形态。全媒体时代,各类题材的慢直播如雨后春笋般在新媒体平台出现,军事题材慢直播也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军事题材慢直播的实践应用、传播策略等,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更好运用慢直播服务军事新闻传播提供新思路。

一、慢直播及其传播实践

与传统电视直播不尽相同,慢直播的特点是无人为干预、无剪辑和无后期包装,通过长时间陪伴式的画面向受众传递信息。自然态记录是电影创作的一种手法。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沉睡》用5个多小时的时长记录了主人公睡眠的过程,无剪辑、无人为干扰的影像和今天的慢直播具有不少相似性。2009年,挪威广播公司制作的慢电视(Slow TV)《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最多时获得超过120万民众观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慢直播加速“出圈”。

慢直播在国内也并非新鲜事物。2013年央视网就和四川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合作,开办ipanda频道,多机位24小时直播大熊猫的生活场景。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慢直播吸引了亿万网友的观看评论,慢直播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国庆升旗仪式慢直播、天气慢直播、卫星慢直播等,都吸引了较多受众观看。

军事题材一直是视听媒介不可或缺的元素。2020年底央视频进行了一场“云守边”慢直播,把镜头对准边防哨所,广大网友通过慢直播和边防战士一起“云守边”。2021年3月,人民日报抖音号以慢直播的方式,探访武警安徽总队新兵连,收看人数突破500万。2021年7月,在河南的抗洪抢险行动报道中,中国军网也通过抖音等平台进行了长达9小时的慢直播,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00万。可以说,军事题材慢直播的出现让慢直播的应用场景和样式更加丰富。

二、军事题材慢直播传播策略分析

在对慢直播的实践探索中,军事类新媒体一直在摸索前进,部队生活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呈现在大众视野之中。

(一)变“旁观者”为“参与者”,提高受众活跃度

在传统的电视直播中,通过议程设置呈现出来的内容是节目的主体,受众只能跟随现场镜头和主持人的解说进行观看,缺少自主选择的空间。相比而言,亿万网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慢直播观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过程,则可化身“云监工”,自主选择视角,全程参与评论、点赞等互动。在慢直播的视频流中,新闻事件是实时发生的,长时间呈现则可以让受众更从容地进行感知,并从中获得亲身参与历史事件的独特经历。2021年7月,中国军网在河南抗洪抢险的慢直播中,长达9小时的直播只聚焦卫辉城区排涝这一个新闻场景,网友既可以看到卫辉城区受灾情况,也可以直观了解排洪进度,实时见证战胜洪魔的伟大瞬间,弥补了受众不在现场的遗憾。

慢直播无剪辑、无解说的直播模式让受众能自行发现亮点和细节,对事件内容进行解释,有助于激发主体意识的表达,调动受众参与传播的积极性。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关于新兵连的慢直播中,5台4K高清摄像机构成的直播画面为广大网友提供了丰富的讨论话题,如训练场上某个新兵的表现、就餐时的伙食质量等,诸多细节都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

(二)变“告知式”为“陪伴式”,满足实时体验需求

受众对于新鲜信息有着天然的需要,新闻报道要在短时间内告知受众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也仍以及时告知信息为第一要务。慢直播则不同,原生态、无解说的直播流在降低信息告知效率的同时,却能够通过长时间陪伴式镜头展现出特定场景的全貌。慢直播陪伴式的特点和强大的自我阐释能力,为受众实时获得现场体验提供了平台,能够满足受众获得即时信息和沉浸体验的需要。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始前的紧张布展期,央视即进驻珠海航展中心,在室内外以多机位开展慢直播,全景呈现航展开幕前各项准备工作进展情况,这样既满足了军迷先睹为快的信息需求,也有效拓展了该博览会报道的内容和形式。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云监工”“云守边”的出现一方面是受制于客观原因,受众无法到现场见证事件,另一方面则是慢直播打造的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让受众可以获得零时差、沉浸式的独特体验。例如,“云守边”为想要卫国戍边又没有机会的受众提供了体验平台。借助架设在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哨所正前方的慢直播镜头,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让受众通过观看哨兵站哨、换哨,沉浸其中,共同体验高原军人真实的驻守环境和卫国戍边的自豪。

(三)变个体观看为群体互动,构建情感认同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强互动优势,慢直播带来的不仅是强烈的现场感,还有万千受众的共同记忆。2021年7月在河南抗洪抢险救灾中,数百万网友在慢直播镜头前实时关注灾情信息,在评论区纷纷留言,共同为灾区和救援官兵加油鼓劲。在“云守边”慢直播中,众多网友同边防战士一起为祖国站岗。不少网友感叹:观看几十分钟就受不了了,戍边战士却要在这样的地方长期坚守。他们纷纷表达对边防军人的敬佩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慢直播不只是信息媒介,而更接近于情感媒介;其呈现的不仅是新闻价值,更多的则是情感价值。

在由慢直播构建的虚拟社群中,受众可以通过发送评论,表达自己的感想,同其他人进行交流获得认同,找到归属感。2021年3月,人民日报抖音号开展的新兵入营16小时慢直播全面真实地向网友展现了新训的真实情况。新兵入营这一题材满足了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帮助他们了解新兵训练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同时也唤起很多有从军经历网友的共同回忆,吸引他们在评论区发表感想,回忆自己的“兵之初”,进而形成独特的共情场景。

三、优化军事题材慢直播的几点思考

优化军事题材慢直播,是一全新课题,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切入维度可以参考遵循。

一是重视慢直播的应用价值。从直击新兵连到“云守边”,慢直播在展现中国军队形象、讲好中国军队故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军队透明度越来越高,通过慢直播的方式向海内外受众展现开放的中国军队形象,不仅是顺应潮流趋势,也是自信和实力的体现。可以预想,慢直播的军事应用方面将越来越广泛,当然,用好慢直播也还需要在内容、技术等方面持续用力。

二是拓展慢直播的选题领域。军事题材有其特殊性,很多内容涉及到部队编制、行动、计划等各种保密因素,而无剪辑、实时传送的直播画面对保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遵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应不断拓展军事题材慢直播的选题范围。如将富有军队特色的各类仪式活动、纪念活动纳入慢直播选题,以增强社会公众对军队的了解;也可大胆探索军训慢直播、烈士祭扫慢直播、航海慢直播等全新领域。

三是优化慢直播的观看体验。注重“快”“慢”结合。可在直播页面置入集锦画面或花絮镜头。例如,“火神山”医院建设的整个直播画面是相对平淡的,但将慢直播画面加速处理之后,所展现的独特魅力是无法替代的。慢直播的画面来源主要有监控摄像和摄像机拍摄两种。在直播画面设计上,可使用更多独家的视角,适当增加近距离镜头,避免使用细节过少、内容空洞的画面。使用VR、AR等新技术,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监控画面场景固定等不足,让受众获得更好的感官体验。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