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型融媒体报道传播质效探析 ——退役军人事务部“荣光之路”大型融媒体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全媒体时代,大型融媒体报道成为主流媒体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抓手。本文结合退役军人事务部“荣光之路”大型融媒体报道的宣传实践,探讨提高大型融媒体报道传播质效的方法路径,以期为主流媒体创新传播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荣光之路”;大型融媒体报道;创新传播
大型融媒体报道借势媒体技术更新迭代、媒介样式层出不穷应运而生,因其全方位、多维度、多平台、大容量、长时效等传播特点,目前成为众多主流媒体大型主题和专题报道的重要创新传播形式,也是主流媒体选题策划、创意设计、传播渠道、技术水平等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由退役军人事务部机关期刊《中国退役军人》牵头,联合“中国退役军人”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从2021年第4期开始进行“荣光之路”大型融媒体报道(以下称“荣光之路”),采取文字、图片、音视频、访谈、直播等方式,宣传各地退役军人工作的创新实践,介绍退役军人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本文结合“荣光之路”的宣传实践,探讨提高大型融媒体报道传播质效的方法路径,以期为主流媒体创新传播提供借鉴参考。
一、创新传播形式,突出报道的思想深度
全媒体时代,尽管浅阅读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但深度阅读仍不可替代。《中国退役军人》杂志在注重报道时效性的同时,强调以报道的思想深度立刊。“荣光之路”立足深度报道,采取别具一格的对话形式,紧密结合对话者工作实际,深入采访、抛砖引玉,使受众在了解退役军人工作的同时,深刻体会全社会尊崇军人、尊重退役军人的良好氛围。
“荣光之路”的主打栏目“对话厅(局)长”,是该杂志在原有栏目“厅(局)长论坛”基础上的创新叙事表达。它采取了记者与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厅(局)长面对面进行交谈的新形式,反映某种报道主题,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与一般访谈类节目通常采取先掌握材料、了解背景,再进行访谈的方式不同,“荣光之路”主打栏目采取记者先到基层通过采访了解当地退役军人工作的新进展、新气象,掌握大量鲜活材料的基础上再与厅(局)长面对面访谈,用所见所闻印证、激发厅(局)长的观点和思考。这样的对话充满张力,点面结合、理论与实践共存,让人信服。
访谈中,编辑记者带着问题深入一线,循着革命前辈的足迹,走进波澜壮阔的历史,走进一个个退役军人服务站和烈士陵园,通过走访、观察、思考,面对面与厅(局)长交谈,探寻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创新发展的秘诀,探讨破解退役军人工作难题的方法路径。充分发掘、运用好红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退役军人工作,是很多厅(局)长都谈到的一个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推出的诸如《让老兵生活更美好》等多篇深度对话报道,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在快阅读、浅阅读盛行的当下,如何让深度报道发挥独特优势,再次吸引受众,引导受众积极参与传播,引领社会价值正取向,是主流媒体的重要功课。“荣光之路”正是以此为切入点,聚焦“明星效应”锁定厅(局)长为访谈对象,打破传统访谈类节目的局限性,在广泛深入走访相关人物、地点、单位的基础上展开对话,体现深度报道的深刻性,增强栏目的可读性、延伸性。这启示我们,主流媒体尤其是军队主流媒体,要立足优质资源优势和深度报道优势,不断创新,提升传播质效。
二、通过亲和生动的表达,体现报道的情感温度
任何报道,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如果报道的语言枯燥、机械、冷漠,就难以打动人心。尤其是工作报道,如果不在语言和叙述上下功夫,就难以吸引人。“荣光之路”努力避免工作报道中常会出现的枯燥乏味的叙述方式,通过朴实、亲和、生动的表达,体现报道的情感温度,以情动人、引人深思。
在 “荣光之路”报道《替烈士看爹娘 为烈属办实事》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是我哥,在我心里他特别伟大。”看到记者凝视着墙上烈士左德强的遗像,邹德秀的女儿左菊花回忆起了哥哥参军时的荣光:“当时他胸前戴着大红花,我们一家五口坐上手扶拖拉机送他到公社,人们敲锣打鼓、放鞭炮,谁都没想到这一送竟成了永别……”这些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质朴、真实、自然、清新,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充满真情实感,容易拉近与读者的情感距离。在“荣光之路”报道的字里行间,处处透着温暖和温情。记者走进基层,来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深入到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家中,用接地气的采访呈现给读者有温度的报道。
在新闻史上,许多有温度的能够打动人心的佳作,都是因为记者带着情感深入采访写就的。新华社播发的著名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记者穆青坐在兰考农民家的炕头采访了一个多月写成的;打动人心的优秀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战地记者魏巍冒着枪林弹雨在朝鲜战场的战壕里写出的;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索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女记者张严平跟着主人公在一边是万丈深渊一边是悬崖峭壁的小道上走出来的……
向优秀的新闻前辈们学习,在采访中往深里走、向实里走、往心里走,是参与“荣光之路”报道的记者们的追求。他们怀着对退役军人的真挚感情,深入到基层呼吸新鲜空气,撷取语言养料,领略了广大退役军人的精神境界,并运用他们的质朴生动的语言,写出了他们的品格风骨。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宣传的真谛。“荣光之路”的采写形式,倒逼记者走近新闻源头,让他们在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中,探寻“富矿”,沉淀真情。“荣光之路”采写活动的实践表明,新闻采访不是流水线上没有感情的一个生产环节,只有把情感融入到脚下和笔端,设身处地感受采访对象的精神世界,饱含真情地写下每一个文字,才能产生有温度的报道。
三、通过多种呈现方式,体现报道的融合力度
全媒体时代,传统纸媒要拓展生存空间,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不断开辟新领域,尝试新手段,运用新形式,适应新变化,借力传媒技术的更新迭代创新表达、创新传播,提升传播质效,更好引导受众。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荣光之路”大型融媒体报道伊始,《中国退役军人》杂志就一改故辙,通过融媒体报道全新亮相。比如,在重要稿件标题区设置二维码,通过微信扫码,即可播放与稿件内容一致的音频、视频作品,满足用户多样化信息体验需求。同时,中国退役军人新媒体矩阵联合学习强国、人民号、新华号、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今日头条、知乎、澎湃新闻、B站、喜马拉雅等平台同时推送,立体传播,扩大影响。此外,还适时开展直播活动,以“荣军热点+城市地标+网络红人”的独特嘉宾阵容,邀请军嫂代表等走进直播厅,与广大网友在线互动,引起热烈反响。
全媒体环境下,受众获取信息渠道广、数量大、选择多,对传播主体要求更加严苛。如何在注意力稀缺的情况下,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达到影响受众、引导舆论的目标,是当下主流媒体面临的重要挑战。既往“你说我听”的“一家之言”已无法满足受众需求,大型融媒体报道应从策划、采写、编辑、播发、互动等环节突出受众思维,尤其在传播形式上力求多样化呈现,照顾不同受众群体需求,才可能制作出抓人眼球的现象级新闻产品。“荣光之路”大型融媒体报道在传播方式上求新求变,通过文字、图片、微视频、直播、海报、动漫、H5等全媒体手段集束发力,力求多方位、多样式、多角度呈现新闻内容,真正做到了深度融合,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打破了《中国退役军人》杂志在宣传手段上的单一化,也为期刊的融媒体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作者单位:退役军人事务部)
责任编辑:杨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