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新闻实践探究
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历程中,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实践,成为党的新闻史上的宝贵财富。瞿秋白的报人生涯和新闻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唯一采访过列宁的中国记者,他创办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日报,同时,也是他最早向国际社会介绍了毛泽东。穿越时空,瞿秋白的新闻实践,对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瞿秋白;新闻实践;重要启示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历程中,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实践,成为党的新闻史上的宝贵财富。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和宣传家,作为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丰富的新闻实践,对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一、唯一采访过列宁的中国记者
1919年11月1日,一本名为《新社会》的旬刊在北京面世,未满21岁的瞿秋白为主要编辑人。这是中国第一本社会学杂志,也是一本宣传社会改造的进步刊物。它的发刊词开宗明义:“我们的改造的方法,是向下的,把大多数中下级的平民的生活、思想、习俗改造起来;是渐进的,以普及教育作和平的改造运动;是切实的,一边启发他们的解放心理,一边增加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
1920年4月11日至5月1日,《新社会》连续出版三期“劳动号”,纪念国际劳动节30周年。这样一本创刊不到半年影响力就远达四川、两广、东北的进步刊物,显然不为北洋政府所容,仅仅出版了19期就遭到查封。然而,这次的办刊经历和俄文专修馆的求学经历,却为瞿秋白日后成为中国第一批赴俄记者奠定了基础。
《晨报》,由梁启超等人于1916年8月创办,原名《晨钟报》。《晨钟报》后因刊发段祺瑞政府向日本借款消息被停刊。同年12月更名《晨报》继续出版,带有副刊性质的第七版在李大钊主持下,发表了众多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1920年10月,瞿秋白作为《晨报》特聘记者,踏上了远赴苏俄之路。还在旅途之中,瞿秋白就写出了20多篇通讯,寄给《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
1921年1月25日,瞿秋白到达莫斯科。3月8日,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开幕,瞿秋白在《真理报》帮助下,获准到会采访。这也是中国记者第一次出现在俄共代表大会上。这时的俄共已经拥有70万党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克服重重困难、开始焕发出的活力,深深感动着年轻的瞿秋白。他预言,苏俄的共产主义已“人间化”,并向全世界辐射,必然影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华民族。在长篇通讯《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第十次全俄共产党大会》中,他以诗一般的语言写道:“灯塔已见,海道虽不平静,拨准船舵,前进!前进!”
这篇全景式报道苏俄革命的通讯长达3万字,《晨报》连载了27期。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夕,苏俄—这个打破了旧时代枷锁的国家,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大众所关注。
苏俄之旅最令瞿秋白难忘的,是与革命导师列宁的近距离接触。1921年7月6日,在共产国际“三大”会场,瞿秋白见到了列宁。会议间隙,瞿秋白在走廊上追上列宁采访,简短交谈之后,繁忙的列宁建议瞿秋白找几篇有关东方问题的材料参考。在报道共产国际“三大”时,瞿秋白这样描述:列宁出席发言三四次,德、法语非常流利,谈吐沉着果断,演说时绝没有大学教授的态度,而是一种诚挚果毅的政治家姿态流露于自然之中。每逢列宁演说,台前拥挤不堪,椅上、桌上都站着人。电气照相灯开时,列宁伟大的身影投射在共产国际“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标语题词上,“列宁的演说往往被霹雳般的鼓掌声所淹没”。
4个月后,十月革命四周年。正在莫斯科第三电力工厂参加工人集会的瞿秋白,又一次见到了列宁。他写道:“无意之中,忽然见到列宁立登演坛。全会场都拥挤簇动。几分钟间,好像是奇愕不胜,寂然一晌,后来突然万岁声,鼓掌声,震天动地……”
两年苏俄之行,瞿秋白深入考察了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问题,撰写出60多篇通讯和调查报告,写下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2部散文集。仅《晨报》开辟的“莫斯科通信”专栏,就刊发了16万字的报道。在这期间,瞿秋白还兼任了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的政治理论课翻译,同时讲授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等课程。成立于1921年5月的东方大学,全称为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斯大林担任名誉校长。第一批中国学员,包括后来党的七大“五大书记”中的刘少奇、任弼时。
1921年5月,经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书记张太雷介绍,瞿秋白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转为正式党员,从一位进步记者变成了坚定的革命者。
二、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日报
1925年1月,瞿秋白在党的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出任中央局宣传委员,负责主编党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当年5月30日,帝国主义警察在上海公共租界开枪屠杀游行群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6月4日,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在空前高涨的反帝爱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中诞生。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四开一张,瞿秋白亲自题写报头,几乎每期都有他撰写的文章。一时间,《热血日报》成为揭露帝国主义暴行,凝聚爱国士气,传播国际无产阶级支持中国人民消息的舆论阵地。不到两周时间,《热血日报》发行量就突破了3万份,极大震动了反动军阀的统治。6月28日,出版了24期的《热血日报》被迫停刊,但它的影响却至为深远,成为“中国共产党办报史上一次伟大的成功”。
1927年7月18日,出版了201期的《向导》被迫停刊。10月22日,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在上海创办新的综合性中央机关刊物,“当做工农群众革命行动的前锋”,定名为《布尔塞维克》。两天后,《布尔塞维克》正式创刊发行。报人出身的瞿秋白,对大革命失败后新创办的这一党刊倾注了大量心血,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兼总编辑。在《布尔塞维克》发刊词中,瞿秋白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党已经“背弃他们自己的三民主义”,现在“民众多看见的国民党,已经不是从前的革命的国民党,而是屠杀工农民众,压迫革命思想,维持地主资本家剥削,滥发钞票紊乱金融,延长乱祸荼毒民生,屈服甚至于勾结帝国主义的国民党”。
《布尔塞维克》编委会聚集了3位中央政治局委员:瞿秋白、罗亦农、任弼时;5位政治局候补委员:邓中夏、周恩来、张太雷、李立三,还有秋收起义后率部挺进井冈山的毛泽东。
宣传武装暴动、武装割据,唤起工农千百万,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成为《布尔塞维克》的重要内容。1927年12月12日,瞿秋白的入党介绍人张太雷领导发动广州起义,成立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广州苏维埃政府。《布尔塞维克》连续出版三期特刊,报道起义经过,歌颂革命精神,总结以工人阶级为主的这次城市暴动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和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斗争,《布尔塞维克》给予了极大关注。在《浙南、浙东、赣西革命势力扩展》《一个月来各地革命形势》等文章中,详细介绍了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湘赣边界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农政权的情况,和“朱毛”会师后红军迅速发展壮大的情况。
诞生在白色恐怖下的《布尔塞维克》,激励着处于革命低潮的共产党人。毛泽东曾致函中央,要求寄送《布尔塞维克》等书报。他在信中写道:“惟党员理论常识太低,须赶急进行教育。除请中央将党内出版物(布报《布尔塞维克》《红旗》《列宁主义概论》《俄国革命运动史》)等……另请购书一批……我们望得书报如饥如渴,务请勿以事小弃置。”
三、最早向国际社会介绍毛泽东
瞿秋白与毛泽东相识于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党的三大。这次会议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等议题。毛泽东在会上鲜明强调了农民革命运动的重要性,作为三大党纲起草人的瞿秋白则将农民运动问题写进了党纲草案,支持毛泽东的观点。两人一见如故,由此引为知己。
半年之后,两人又一同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瞿秋白参与了国民党一大宣言草案的起草。毛泽东则在第二年筹备国民党二大期间,参与了《农民问题决议案》的修改。
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历时32天,行程700公里,实地考察了湘潭等湖南5个县的农民运动。2月16日,回到武汉的毛泽东致信中央,提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已经不是宣传而是应立即实行的问题。在信的末尾,毛泽东说,“详细情况从明日起三四日内写出一个报告送兄处(指中央)察核,并登导报(《向导》)”。
3月12日,《向导》发表了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部分内容,引起共产国际的注意。5月27日和6月12日,《共产国际月刊》先后用俄文和英文转载了《向导》刊载的部分。这是第一篇被介绍到国外的毛泽东的文章。英文版编者按指出:“在迄今为止的介绍中国农村状况的英文版刊物中,这篇报道最为清晰。”
然而,就是这样一篇难得的好文章,只在《向导》第191期刊出一部分后,便被当时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彭述之因有损与国民党合作为由停发了。瞿秋白找到彭述之要求继续刊登,遭到拒绝。
一气之下,瞿秋白决定为毛泽东这一文章出版单行本。1927年4月1日夜,在汉口辅义里27号,瞿秋白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下热情洋溢的序言:“中国农民都要动手了,湖南不过是开始罢了。中国革命都要代表三万万九千万农民说话做事,到战线去奋斗,毛泽东不过开始罢了。”也是在这篇序言中,瞿秋白称毛泽东为“农民运动的王”,建议“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
不久之后,正在武昌养病的毛泽东收到了一份意外礼物,这就是由汉口长江书店出版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单行本。
作为志同道合的战友,毛泽东欣赏儒雅博学的瞿秋白,瞿秋白尊重深入实际的毛泽东。“八七会议”后,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首先就提议毛泽东到上海中央工作。心中早有主意的毛泽东说:“不愿去大城市住高楼大厦,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朋友。”湖南省委也写信给中央,要求毛泽东回湘领导武装斗争。就这样,毛泽东被中央派往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瞿秋白留在莫斯科担任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身在国外的瞿秋白依然关注着毛泽东和征战在深山中的红军。1929年7月,他从《申报》上看到游击赣南、闽西的“朱毛”队伍占领了长汀、东固、龙岩、永定等县的消息,随后在《军阀混战和汪精卫》一文中,赞颂“朱毛”红军的发展:“朱、毛的游击队等,在去年六七月间在湖南江西边界有一定时期的发展,今年三四月间在江西福建湖南广东边境又有一次的扩大势力,最近七月底的上海《申报》又记载朱、毛占领好些县份。”
1934年2月5日,瞿秋白奉命从上海来到瑞金,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当时,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最大规模的“围剿”。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的左倾主义领导者,盲目教条地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与拥有飞机大炮的国民党军硬碰硬,结果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一败涂地,不得不踏上长征之路。
这时的瞿秋白患有严重的肺结核。长征之前,得知瞿秋白被命令留在苏区,毛泽东两次找到博古要求带瞿秋白长征,均被拒绝。服从命令的瞿秋白,领导留在苏区的《红色中华》报人,在越来越小的根据地,继续出版了24期报纸。最后一期的出版时间是:1935年1月21日。
2月24日,瞿秋白在突围中不幸被捕。6月18日,英勇就义。是时,在遵义会议上重掌红军指挥权的毛泽东,已经带领长征大军翻过了茫茫雪山……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