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总编辑   张晓祺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  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  版 解放军报社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他者”视角:讲好外国军人的中国故事 ——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外国军人的中国故事”系列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杜 娟

摘 要: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斗争形势,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栏目积极探索创新国际传播路径,通过“他者”视角,运用“交互”之力、“共识”之声,讲好外国军人的中国故事,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和中国军队形象,强力反击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的污蔑与攻击,增强对外传播质效。

关键词:“他者”视角;“交互”之力;“共识”之声;国际传播

当前,国内外舆论场域日趋复杂,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成为紧迫而重大的现实任务。对主流媒体而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栏目创新对外宣传理念和方式,精心策划、连续推出“外国军人的中国故事”10集双语系列报道,多路军事记者奔赴中外联演联训现场、担负外训任务的中国军校、驻华武官住地、我军援建的外军电视台等,用笔触和镜头记录下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老挝、汤加等20多个国家不同军兵种、不同层级的40多名军人,从多个侧面记述他们亲身经历的一个个“硬核”中国故事,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和中国军队形象,回击一些国家政客对中国道路、新冠病毒溯源的污蔑言论,受到国内外观众持续关注和广泛好评,提高了国际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传播外国军人亲历的中国腾飞故事,用“他者”视角让世界读懂中国理念

中国共产党有效治理国家的理念、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是国际社会关注和期待的“中国故事”。作为见证者,在华外国军人的观察思考、客观讲述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他者”视角。

(一)在融通中外的故事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

“外国军人的中国故事”特别节目,从“他者”视角进行叙事话语建构,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报道中大量镜头展现了外国军人在行走中感受今日中国,从繁华都市到美丽乡村,到处都洋溢着浓郁的现代化气息;从红船启航到百年征程,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功绩。苏丹、喀麦隆、厄瓜多尔、伊朗、巴基斯坦等70国驻华武官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探寻中国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他们说,中国老百姓脸上写着满满的幸福荣光,心中装着伟大复兴的百倍信心。

采访中,巴基斯坦、古巴、赞比亚等多位驻华武官特别推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认为“习近平提出的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治国理政理念,对世界的影响重大而深远。”从中反映出外国军人对中国发展成就的由衷赞叹,在融通中外的故事中扩大了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

(二)用耳闻目睹客观真实还原中国快速发展的故事

这些外国军人多年生活在中国,深刻感受到今天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很多人中文表达流畅,讲述真实而生动的中国故事,对中国形象的传播客观有力。《易来兴的上海印象》一期中,海军军医大学外军学员易来兴和他的同学已经在中国生活5年多,他们从上海这座城市深切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作为GDP总量位列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他们的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内外受众“想听的”紧密结合起来。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外军学员艾洁丽还列举了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节目捕捉到很多“我在场、我发现”的生动细节,在驻华武官探寻中国快速发展背后的故事里,菲律宾驻华武官何飞谈到,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帮助中国人民提高生活水平,有两个数字特别吸人眼球: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叙述主体以中国实例进行的充分阐释,引发国内外观众的思考,从中真实感受到这些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消除贫困的最大贡献。

在系列报道中,一些在中国的外国军人还分享了中国民主建设的经验,“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改革发展,群众的意见都可以通过各种民主渠道得以呈现,得到回应”“现在各民族政通人和、心情顺畅”。让人们充分看到中国民主制度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有着巨大的优越性。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这个最本质的好制度,就不会有中国发展的高速度。这些外国军人真实地表达,鲜明地抨击了西方一些政客指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民主”的错误言论,使其对中国共产党的污蔑不攻自破。

二、传播外国军人参与的中国军事合作故事,以“交互”之力展现中国军队良好形象

系列报道通过中外军事交流互动,构建起中国军队形象的意义表征。外国军人在亲身参与中看到,无论是维和营地、护航远海,还是联演现场、抗疫一线都留下了中国军队和平、文明、威武之师的崭新风貌。第一人称的特殊视角,从个体化切入的叙事模式,基于共情、融合与互动的对外话语表达方式,增强了国际传播质效。

(一)共情互动,外国军人从自身角度推介我军转型建设新貌

军装不同、国籍不同、语言不同,但作为军人爱好和平、增进了解、共赢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是相通的,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繁荣的目标应是相同的。系列报道紧紧抓住“军人”这一共同身份来寻找让中外观众感同身受的故事线、情感线。

《左伊尔的强军战歌》《玛丽娜的“木兰梦”》报道中,爱唱“强军战歌”的塔吉克斯坦学员左伊尔和怀揣“木兰梦”的喀麦隆学员玛丽娜,生动地讲述了他们在中国军校与中国军人同学习同训练中,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国军队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战友情谊和无畏生死、永不言弃的战斗精神。正如左伊尔所说,“我的老师、队长不仅是中国军人,他们还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智慧、勇敢、包容和铁一般的意志。”深有同感的玛丽娜说,“我体会到了流淌在中国军人骨子里的精神血脉,这或许就是他们战场上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底气吧。”这些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达到引人入胜的体验,增强了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实效性。

在和平的理念下,很多外国军人与中国军人结缘。来自汤加的外军学员费费塔的“友谊之舟”情缘,让一些观众看得啧啧称道。他以中国军舰“和平方舟”医院船行遍亚非拉40多个国家,为几十万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病人进行医疗服务为例,讲述了他看到的“中国海军的强大之处,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个国家播撒友谊”。曾参加过维和行动的乌干达学员桑特在采访中表达了这样的心声:“在这个世界上,虽然还有战火硝烟,但我们这些不同国家、不同肤色却同样热爱和平的人始终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和平的阳光终会洒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些报道,从不同侧面让观众看到中国军队“走向世界,给这些国家带来的是安全而不是威胁,是机遇而不是挑战”,对当前国际社会一些人渲染“中国威胁论”进行了有力地回击。

(二)合作共赢,拓展中外军事新闻领域交流合作

2021年是老挝和中国这对山水相连的好邻居建交60周年,中国军队已先后派出两批专家组援建老挝人民军电视台,双方在军事新闻领域的交流合作,成为两军关系的新亮点。本着“既要搭台,更要唱戏”的精神,中国专家组帮助老挝人民军电视台策划相关活动,加深了两国两军友谊,拓展了传播新空间,提升了我国国际话语权。老挝人民军电视台以他们的视角、语言和表达方式采制《占芭花常开 兄弟情常在》《中国军医“萨拜迪”》等多条新闻特写,连续向我们“军事报道”发来,深度报道中国军队“为和平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及中国军人的严谨作风和良好的军人素质”。这些节目也同时在老挝人民军电视台以老挝语播出,并在Facebook Watch上推送,向海外观众讲述中老情谊,展现中国军人的风采。

在老挝人民军电视台开播一周年之际,两国军事节目主持人通过卫星跨越万水千山进行直播连线,在“军事报道”实现“同框”。像这样两军电视台联手传播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尚属首次。外军视角下的中国军人、中国军队和中国故事,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加生动具体。电波架起友谊的桥梁,中老两国军队电视工作者的深度务实合作,让军事节目成为彼此了解的重要窗口和平台,更成为联系两国两军关系的重要纽带。

三、传播外国军人见证的中国抗疫故事,让“共识”之声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国际传播体系建设的核心观念和出发点,它使国内外观众跨越国界和种族,明确“全人类”的核心自我定位,进而形成具有国际共识的中国形象。

(一)正反对比,以实地见闻叙述中国抗疫故事

无数中国军人参与的中国抗疫斗争,为全球抗疫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被西方别有用心者污名化、妖魔化。双语报道自然离不开这一重大话题。节目纵横中外、正反对比,集中展现外国军人亲历的中国见闻,助力我军事外宣掌握国际话语权,提高舆论引导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正在中国军医大学学习的乌兹别克斯坦学员写请战书要求去武汉一线,虽然没被批准,但他用镜头记录了当时大学医疗队出征的情况,这次被用到报道中,对外传递“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的感人场面。斐济军队学员《萨姆拉的武汉抗疫vlog》则用镜头客观真实记录了疫情期间他在中国的点滴观察和感悟。当时,萨姆拉本来可以撤侨回国,但他认为“中国最安全,武汉在我心中是座英雄的城市,所以我要为武汉代言”,于是一直坚守在这里。在武汉封城的70天里,他用Vlog记录下很多中国抗疫故事,运用自媒体直接分享给世界各地的人们。这种更加通俗化、生活化、时代性的语体形态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萨姆拉的视频里可以清晰地看到:疫情初期中国就透明地向各国分享病毒信息、提供抗疫经验,充分彰显大国风范,有力地揭露了某些国家以“甩锅”手段掩盖其抗疫不力的可耻行径。

(二)借力助力,有力回怼攻击中国抗疫的抹黑言论

展示中国形象很重要,捍卫中国形象很迫切,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节目在真实报道中国抗疫的同时,从在华外国军人的视角驳斥一些政客在中国抗疫上的荒谬观点。赞比亚驻华武官詹姆斯·苏佩里表示:“中国向多个国家捐助疫苗,显示了大国风范。我们反对将新冠病毒溯源政治化。”津巴布韦驻华武官摩根·穆兹理卡兹谈到:“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影响全球的问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大家应该团结起来,而不是让一个受害国家去承担责任,应让科学家从科学的角度给大家一个公正的结论。”这些外军中高级军官从不同角度有力反驳一些政客在新冠病毒溯源上对中国的无端指责,说服力极强,为我们赢得更多的国际认同营造了积极、正向的舆论环境。

在一个个中外军队合作抗疫的故事中,中国为全球抗疫所作出的努力让世人瞩目。老挝驻华武官米赛引用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已向全球提供超过9.9亿剂次疫苗,向20多个国家的军队提供新冠疫苗。巴基斯坦驻华武官沙希德称赞道:“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捐赠和出口疫苗,能够帮助其他国家控制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是朝着国际社会的目标前进。”

这一中英双语系列报道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中国军视网、央视军事、新华网等新媒体平台形成热议话题,被国内外网络媒体广泛传播,中国国防部例行记者会还向中外媒体宣介,形成舆论热点。这些“他者”视角的报道早已突破新闻传播本身,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政治外交、军事外交的有益尝试,为在更广阔的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开拓了思路。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