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浅谈中国军事图书“走出去”的方法路径

作者:■陈京蕾

摘 要:本文针对中国军事图书国际传播的现状及对外翻译出版中存在的短板,探讨以对外翻译出版的形式实现军事图书“走出去”的方法路径,提出开展有的放矢的选题策划、借助专业翻译机构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制度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合作型翻译出版,以期推动中国军事图书更好地走向世界。

关键词:军事图书;走出去;方法路径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图书的国际传播效果也日渐显著。中国出版“走出去”在图书出口、版权输出、对外翻译出版等领域成果丰硕,“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对外出版工程硕果累累。为加快“走出去”步伐,中国军事图书对外翻译出版工作也于近年启动,那些反映中国军队优良传统、构建中国军队良好形象的军事图书被列入对外翻译出版规划,译成外文,介绍给外国读者。本文针对中国军事图书国际影响的现状及对外翻译出版中存在的短板,探讨以对外翻译出版形式实现中国军事图书“走出去”的方法路径,提出开展有的放矢的选题策划、借助专业翻译机构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制度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合作型翻译出版,以期推动中国军事图书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中国军事图书国际传播现状

一类图书在全球图书馆的馆藏数量是检验其国际传播效果的一项重要参考,而图书馆馆藏情况所反映的当前中国军事图书国际传播状况并不乐观。根据有9000多家图书馆参与的超大型联合编目数据库World Cat的数据,中国境外全球图书馆馆藏中文军事图书1.44万册,平均每家图书馆约一册半。馆藏量排名前100位的中文军事图书中,62种为中文原创,38种为引进译著。其中馆藏数量最多的2种是《1944:腾冲之围》和《我所知道的军统》,均为28本。而在“2020年度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机构排名”的前100名出版单位中,尚无专业的军事图书出版单位名列其中。虽然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与西方主流媒体仍然居于主导地位的世界出版格局有关,也有军事图书出版机构“走出去”起步晚于非军事图书出版机构等原因,但中国主流军事图书国外馆藏量偏低,的确值得作为军事图书出版主力的军队出版单位反思。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军事图书“走出去”有着广阔的前景,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去做。选择对外翻译出版这一形式来推动中国军事图书的国际传播,是基于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事实,它为各国读者都能读懂中国军事图书提供了一个便捷有效的媒介。

二、开展有的放矢的选题策划工作

中国军事图书“走出去”需要克服的第一个短板,是选题策划。中国军事图书对外翻译出版遵循的是制度化的翻译模式,这一模式以国家意识形态为导向,服务于国家政治体制稳固和国家战略实施等政治价值目标的实现。其优势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权威、有监督,我方掌握全部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但其在翻译出版实践中的不足,是以我们自己的关注点为中心,图书选题与目标读者脱节,图书生产与国际市场脱节。

与面对我们熟悉的中国读者不同,面向外国读者的出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那些向国外读者译介的军事图书,其原作是国内出版界的精品力作,军事专业出版单位为打造它们,对原作精心策划、详细论证。但军事图书的国际传播效果并不能仅凭“复制”国内出版的做法就期待墙内开花墙外香,需要形成一套专门面向国际市场的选题策划和市场调研机制,才能准确把握国外读者的阅读需求,使翻译出版更有针对性。

第一,明确读者定位。翻译作品固然是给外国人看的,但哪些外国读者对中国有兴趣、对中国军队有兴趣,有何兴趣,是必须明确的问题。中国军事图书“走出去”,应先立足那些渴望了解中国的读者。如今使用中国产品的用户遍布全球,他们对中国感兴趣很好奇,要以这些“好奇者”为基本范围,以此为依托瞄准那些对中国军队有特定兴趣的读者群体开展工作,打开国际市场的突破口。

第二,开展市场调研。外国读者与中国读者的主要不同点,是他们不了解中国国情,不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也不了解中国军队。一些在中国人人皆知的常识,对他们可能需要从基础“科普”。因此,要主动了解外国人如何关注中国、如何关注中国军队,摸清他们喜欢看什么、怎样看。调研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例如,地域分布:北美、欧洲、大洋洲、非洲等;关注话题:武器装备、军队生活、军事热点、建军历史等;阅读载体:文字或图片、长篇或短篇、单行本或系列图书等……国外读者的关注点及关注模式很可能与我们期待的大相径庭;调研不仅要考虑他们特有的阅读视角,甚至还要勇于触及他们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摸清这些认识的具体表现,以便主动制订在下一步工作中应对此类问题的预案。

第三,“量身定制”翻译作品。掌握了地域、话题、载体等阅读需求,方能对翻译作品的选篇、内容、形式等“量身定制”。要从外国读者易于理解的视角选择原作篇目;在翻译过程中要用他们的语言、以贴近他们的表现形式讲好故事;成品出版物的载体和制作方式要适应他们的阅读习惯。总之,就是引领兴趣要有抓手、规避问题要有策略。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将原作的价值意义、目标导向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赋予翻译作品,起到普及知识、提供娱乐、感动人心、澄清史实、纠正偏见等作用。

三、借助专业翻译机构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

制约中国军事图书“走出去”的另一个因素,是翻译人才的匮乏。以翻译为形式面向外国读者讲好中国军队故事,需要一支过硬的翻译人才队伍。而目前军事图书出版单位的外语人才配置离这一要求还有距离。一是翻译人员来源零散,主要以出版社为中心聘用作者圈内的懂外文者,或从机关、院校、科研机构中挑选翻译工作者。二是专业方向与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懂外语的翻译人才未必精通军事,了解部队生活的作家外文又非强项,具有双向水平的优秀译者凤毛麟角。三是建设翻译人才队伍的意识滞后。不但对“身边”译者缺少积累,对全国全军可用外语人才的整体情况也缺乏认识:什么样的翻译人才更适合军事图书的对外翻译出版工作、有哪些系统性获得并培养优质翻译工作者的渠道,均有待统筹考虑。这就需要我们打造一支过硬的军事图书翻译人才队伍。

一是要提高对翻译人才的重视。近30年军事图书出版单位通过引进版权已经拥有了一些懂外语的编辑人员,下一步要将翻译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列入对外翻译出版规划,并保持其在整体规划中的比重,使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正式成为出版人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要借助专业翻译机构培养人才。军事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是其国内出版的延伸,而非替代,未来较长时间内中国军事图书仍以国内出版为根本,以对外翻译出版为扩展,在相关人才队伍的培育上可“借力”实施,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国目前有专业翻译机构3000余家,可以与这些机构择优合作,从选人和育人两个方面开展翻译人才的培塑。先考察翻译机构,重点考察那些在主题出版物、主旋律作品对外翻译上有经验有建树的机构,如外文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公司等。在选人方面,了解全国翻译人才结构布局,对具有成功翻译军事题材、主流导向作品的译者重点掌握,必要时还可以聘用在上述翻译合作领域有成功案例的外籍译者。在育人方面,深入军地高等院校,选拔有志于军事图书翻译的学生学员,借助专业翻译机构的技术对他们进行培训,形成翻译人才的后备队伍。合作培养既能拓宽翻译人才的选择范围,又能获得专业对口、译笔过硬的译者,实现精通军事的翻译人才与精通目标市场语言的翻译人才的最佳组合。

三是为出版单位建立基本的外语人才配置。经过选择与培养的翻译人才队伍中,须包括适于直接参与翻译创作过程的译者,也要有更适于凭借外语能力从事出版管理、公关合作等间接服务于翻译出版工作的人才,对后一类人,应将他们充实到军事图书出版单位的管理、策划、编辑、设计、校对、印制、质检等岗位,为出版单位全面奠定对外翻译出版工作的人才基础。

四、开展制度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合作型翻译出版

面向外国读者开展选题策划和市场调研,有两个课题需要作为军事图书出版主力的军队出版单位来攻坚:制度坚守和市场开拓。远赴国外开展市场调研,或与国外出版机构进行合作,目前还不现实。因此,采用制度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翻译出版模式更符合军事图书出版单位的实际,军事图书出版单位与专业翻译机构通过合作型翻译出版,能够保持制度化翻译出版的完整主动权和话语权,兼有面向市场的国际视野和运行策略,对推动中国军事图书“走出去”将是十分有益的探索。

一是建立合作机制。军事图书出版单位要发挥主导权,主动协调翻译机构,在合作伊始即制订合作出版的制度规划,确立合作翻译出版的运行机制,在合作过程中,还要不断调整摸索更好的长期共事途径,不断探讨面对问题时的协同解决办法。合作的关键,是要起到优势资源互为支撑的作用,实现军事专业内容和优质翻译技能相结合、军事专业人才与外语专业人才相结合、制度化出版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目标。

二是合作开拓市场。军事图书出版单位要承担起主导责任,以“我”为主确定选题方向,由专业翻译机构为主开展市场调研。军事出版单位把握价值观和出版导向,翻译机构拿出化解面向国外读者传播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在选题项目的选择上,避免直接套用国内出版追求经典、强调厚重的策略,例如“××军史”“××战史”等,这对外国读者而言起点过高。对他们讲故事,应化深刻为普及、化宏大叙事为生动故事。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在策划中文图书时,曾尝试将主旋律图书视觉化、简明化、故事化,在北京国际书展上销售主旋律题材绘本、画册、老照片、故事集等,引来包括外国读者在内的大量读者争购,这为军事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的市场开拓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思路。

三是合作打造作品。为国外读者打造的作品,既要内容新颖,又要形象精美,才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亲和力。各类翻译人才在这个时候各显其能。译者妙笔生花,翻译机构在军事图书出版单位的指导下聘用优秀译者译出脍炙人口的外文作品,在条件可行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采取段位更高的做法—聘请外籍作家专门为使用其母语的外国读者编译撰写。同时,出版单位懂外语的编校人员肩负起审核把关责任,对翻译内容、相关信息等进行审核验证,确保翻译作品的知识准确、导向正确。出版单位的设计人员为译作美颜,采纳翻译机构的建议,对翻译作品进行整体形象设计,版式、开本、封面等均按国际化的审美标准精工制作。印务人员还负责监督检查成品图书印装质量,确保翻译作品具备从阅读到收藏的全部潜能。

四是合作宣传推广。制度化翻译出版的作品,在与市场化相结合之后,还需加强的一个环节,就是在国外市场的宣传推广。全媒体时代,面向读者的传播需要“变现”,让传播的效果落实为翻译作品实实在在的发行量。在这方面,可以让专业翻译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在翻译出版前期即可制订宣传方案,根据目标市场的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对翻译作品进行同步宣传推广,包括参加国际书展、国际书业研讨会,与目标国家的文化、学术机构交流,面向国外知名大学等读者集中的环境进行推介,利用各类社交媒体发布相关消息提高关注度,等等。可以发动外籍译者、外籍作家、居住在国外的华人译者等,通过各类国外媒体参与推广。成品上市后,更要加大宣传力度,并长期持续进行。中国军事图书不但要作为物质载体“走出去”,还要作为精神的使者传播得更深、更远、更持久。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