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的高度,对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的重要部署。
战略传播指政府或组织为实现特定战略目标,动员协调各种资源,向目标受众传递信息、施加影响的过程。相比一般意义上的媒体传播行为,战略传播更具宏观性、系统性和目标性。“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这一战略部署的提出经过长期理论和实践积累。早在201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明确要求,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初步明确了对外传播的目标任务。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具有“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确定了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定位,并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标志着“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入系统化建设阶段。在2019年的“1·25”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为媒体融合发展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结合提供了更清晰的思路。强化融合传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理论基础、目标任务和方法路径日渐清晰。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将“对外传播”上升到“战略传播”的高度,并提出体系化建设的明确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新部署、新要求,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夯实战略传播的内容基础。内容是传播的基础,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对外传播内容的灵魂。主流媒体要着力创新话语表达,在国际舆论场上努力形成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使国际传播内容既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能对接国外受众话语习惯和表达方式,让国际社会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特别应抓住新兴媒体技术,把握媒体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趋势,以更加开放、多元、交互、精准的形态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全媒体传播特色和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优质内容,不断夯实战略传播的内容基础。
打造多元协同的国际传播主体格局,壮大战略传播的队伍集群。近年来,以中央媒体为代表的“国家队”,在信息出海渠道建设方面作出极大贡献。但是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的去中心化生产、分众化传播趋势明显,单纯依靠国家主体,难以实现有效覆盖、深度触达。要努力构建战略传播的“统一战线”,形成政府、媒体、社会(公众)三位一体的多元国际传播主体格局,探索建立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改变长期以来官方机构和主流媒体为主的相对单一的传播主体格局,建立更加适应全球治理需要的多元主体协同发声的国际传播主体集群。
建设内外联动的全媒体传播矩阵,优化战略传播的渠道平台。国际传播能力是媒体自身传播力、影响力在国际领域的延伸。主流媒体是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基础,要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国际传播中的“媒体旗舰”,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充分发挥支柱和基石作用。同时,也要把握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的融合传播大趋势,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加强同海外媒体协调合作,积极开发和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形成“旗舰领航、多舰协同”的渠道集群,不断拓展丰富战略传播的渠道平台。
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国际影响力相匹配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能力,当代媒体人使命光荣。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