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媒体时代军事科技报道创新传播 ——《国防科大报》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给军事科技报道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本文结合《国防科大报》的宣传实践,探讨军事科技报道创新传播要把握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提高军事科技报道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军事科技报道;创新传播
军事科技报道作为科技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军事科学知识普及、军事科技文化传承、军事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全民军事科学素养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给军事科技报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把握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军事科技报道的重要作用,成为军事新闻传播的一道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国防科大报》的宣传实践,探讨军事科技报道创新传播要把握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提高军事科技报道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一、把准时度效,让军事科技报道更具时效性、更立体化、更有温度
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的水平标尺。对于军事科技报道而言,要和其他领域的报道一样,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在把握时度效上下功夫,以更具时效性、更立体化、更有温度的新闻作品,提升军事科技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把准“时”的规律,为受众提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军事科技报道
时效决定成败,速度赢得先机。报纸受纸媒生产发行流程制约,科技报道因审查更严格、采编周期长等客观因素,在时效性上与新媒体相比不显优势。这就要求我们要秉持及时准确的原则,为受众提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防科技大学科研人员研发出“新冠病毒传播预测和防控措施评估系统”,《国防科大报》及时刊发消息《系统工程学院应用大数据助力防疫》,对学校科研人员致力用科技抗疫进行宣传报道,较好实现了科技性与时效性的结合。
除了抢时间,抓节奏也是把准“时”的规律的关键。如前所述的“新冠病毒传播预测和防控措施评估系统”的宣传,针对读者对科技抗疫信息的需求呈动态变化的实际,《国防科大报》推出深度报道《“虚拟战疫”:精准探寻最优解》,记者采写时正值因疫情而封城76天的武汉解封,文章从“武汉重启”引出“虚拟城市”,再延伸至军事中的“虚拟战场”,首先分析“虚拟战场”的实际意义,再详述该系统的模块构成、运行原理、技术创新点及效果,最后介绍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前景,体现出军校科研人员在关键时候顶得上、战得胜的实力与担当,在受众中引起积极反响。
(二)把准“度”的规律,把握好军事科技报道传播的密度和尺度
把准“度”的规律,重在把握分寸,不能“欠火”,但也不能“过火”。对军事科技报道而言,其“军事”和“科技”的特性,决定了在传播中,要求我们在尊重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基础上,把握报道的平衡。比如,一项重大科技成果之所以能领先于世界,说明它拥有多种亮点和优势,一篇新闻或一个角度不足以反映全貌,需要运用立体、跟踪、多路、组合等模式来策划报道,产生不一样的火花。2020年6月23日,北斗全球系统组网完成后,《国防科大报》紧前组织策划、制定报道方案,先推出专版专稿《建中国的北斗 走自己的路—学校参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纪实》,讲述国防科大北斗人“激情燃烧”的科研攻关故事;持续跟踪任务进展,把握关键节点,挖掘“科大元素”,在北斗三号全球定位系统全面建成之时,又推出报道《北斗三号服务全球背后的科大贡献》,系统盘点北斗三号系统工程建设任务中蕴含“科大智慧”的创新成果和技术;“国防科大”公众号推出的《一位青年北斗讲师的三个关键词》一文则从参与者的个人视角看“北斗”这张国家名片,切口小、意义深;公众号还在“夜读”栏目中应景推出《我和科大因北斗结缘》《种下北斗梦》,高大上的“硬报道”,搭配温情“软文”,给这组策划增色不少,在“国字号”宣传报道中亮出军校的风采和担当。
(三)把准“效”的规律,提高军事科技报道对战斗力的贡献率
军事科技报道做得怎么样,最终要看其对战斗力的贡献率。这就要求军事科技报道必须贴近战场、贴近部队,最大限度服务备战打仗。2020年,《国防科大报》开设“为了习主席的嘱托·我们在战位报告”栏目,刊发《誓让“无人”胜“有人”》《为国防重器锻造导航之芯》等专题稿件,报道2013年接受习主席接见的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如何服务备战打仗、开展科研攻关的历程,使科技报道瞄准战场,为军校科研人员矢志科技强军鼓与呼,助力营造“谋求打赢、聚焦创新”的良好氛围。
科技的发展是为人类服务,落脚点最终在人。军事科技报道在聚焦科技成果的同时,也要关注为军事科技创新倾注心血的“人”,努力在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国防科大报》刊发的通讯《站在大地上仰望星空》,关注的是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某教研室的创新发展之路,记者采用场景描写、人物特写、心理刻画等方式讲述科研背后的故事,让读者从生动鲜活、有血有肉的新闻事实中感受军校科研人员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学员的淬火成长,增强了受众的情感共鸣。
二、创新表达方式,让军事科技报道科学合理、通俗易懂、耐读好看
一提起军事科技报道,人们大多想到的是冰冷的武器装备、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复杂的技术参数。正因如此,不少受众对于科技报道就是简单一扫而过或干脆敬而远之。于是,科学合理、通俗易懂、耐读好看的“软处理”就成为做好军事科技报道的重要途径。
(一)把握科学性
对于科技报道而言,对科学性、专业性的把握是最基本、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要做出“分量十足”的科技报道,就需要在掌握新闻专业知识的同时,胸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注重科学素养及专业水平的提升。作为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国防科技大学拥有“北斗”“天河”“无人作战系统”“激光陀螺”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涵盖的知识面广、专业程度深。因此,当一个军事科技新闻发生时,记者要做足准备工作,力争在短时间内及时了解、准确把握发生背景、科学原理、创新源头和意义影响,并提炼好立意。比如,《国防科大报》记者在采写“学校科研团队研制的‘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系统’保障一线部队演习”的新闻前,请项目组提供了相关技术和成果素材,做到心中有数。采访时,聆听科研人员讲解、阅读有关PPT、参观设备设施、详细了解细节等工作都为报道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奠定了基础。通讯《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系统:锻造战场“千里眼”》还被多家权威媒体转载,既传播了科学知识,又弘扬了科学精神,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二)注重通俗性
面对科技素养水平、专业文化层次都不尽相同的受众,多用语言平实、文风鲜活的大众化表达,才能真正揭开军事科技报道的“面纱”。运用举例、比喻、排比、抒情等方法,帮助读者跨过阅读障碍。比如,在《国防科大报》刊发的通讯《腾飞“中国芯”》中,说到设计加速器方案时,作者写道:是继续采用“蚂蚁搬家”还是升级为“大象运货”?此类表达读来引人入胜,值得细细品味。将概念术语细分解读,例如,介绍大数据技术,就将其形象比喻成在海洋里钓大鱼;报道学校科研人员研制的捷联式航空重力仪为珠峰测量“身高”,就将仪器绘制重力信息分布图巧妙比作给地球拍“CT”;当介绍“天河二号”算力时,合理运用对比:假如地球上有70亿人口,每个人每一秒算一道算术题,连续算70亿年,而“天河二号”只需要一秒就能全部算出来,帮助读者真切感受科技的力量。
(三)增强可读性
按照传播学家的观点,故事始终在诱惑着读者。对于军事科技报道,讲故事的技巧和科技含量同样重要。讲好故事的关键在于要摈弃空洞的说教,将专业性、严肃性强的科技热点融入大众化的小叙事中,从衣、食、住、行入手,为科技赋予温度,让科技报道有意义,更有意思。2021年上半年,《国防科大报》开设了“科研先锋”栏目,10余名记者深入科研一线,从攻关实践中发掘出不少好细节,从中选择和提炼出有吸引力、有可读性和有说服力的故事,陆续推出《方寸屏幕,上演电子目标“分身术”》《探寻加速器的“瘦身”之路》《用石墨烯做“三明治”》等一批新闻作品,较好地起到了崇尚科学、激励创新、尊重知识的作用。
三、拓宽新样式提供新服务,让军事科技报道与官兵训练生活贴得更近
作为传统媒体,报纸是一种附带有形物的服务载体。这说明无论载体如何升级,媒体的核心功能就是服务。创新军事科技报道,应顺应时代要求,打通“报、网、端、微、屏”资源,实现媒体联动,提供能适应新传播生态下的新闻服务,推动军事科技报道服务科技强军落地落实。
(一)抓准受众关切,提供主动服务
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来源于国计民生,又融于其中。军事新闻工作者如果把准了这一点,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报道角度—科普宣传。《国防科大报》定期开设“科技前沿”专版,借助图表、背景介绍、相关资料链接等多种手段,解析国内外军事新成果新技术背后的科技知识,让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为拓展官兵科技视野提供媒体平台。针对当下受众感兴趣的热点科技问题,该报借力学校专家教授发声,精准回应。比如,《国防科大专家带你解码无人作战“蜂群技术”》《你所处的网络世界安全吗?军校专家带你拨开“迷雾”》等稿件,用平民化视角和通俗化语言对专业知识娓娓道来,让受众喜欢读、读得懂、记得住,既满足了受众对科技知识的好奇心,又给人以创新思维的启迪。
(二)加强融合报道,提供多元服务
把准军事科技报道与新媒体传播的契合点,推出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新闻产品。遇到重大科技新闻发生,《国防科大报》融合校园新媒体平台,共同“给力”。比如,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成功发射,“国防科技大学”官方抖音号第一时间发布短视频《燃!嫦五发射成功,科大科研团队贡献科大力量》;12月2日,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国防科大”公众号推出《月球“挖土”技术为啥强?“科大智慧”来帮忙!》,除图文讲解外,还插入嫦娥五号视角看采样过程的小视频,帮助受众加深对相关科技知识的理解;12月17日,嫦娥五号完成探月任务之际,“国防科大”公众号推出海报图片稿《欢迎“五姑娘”回家!科大团队圆满完成任务》,用生动震撼的海报图片、简明扼要的大标题,别出心裁地展现出科大科研团队所做的贡献,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产生直抵人心的触动,赢得大量转发和点赞。微博、强军网、红客客户端等媒体也迅速反应,同步发声,凸显出《国防科大报》及新媒体平台在提供多元服务方面发挥出的特殊功能。
(三)紧扣时代脉搏,提供互动服务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在军事科技报道中,要想使官兵真正走近、喜欢科技报道,就要时刻以基层官兵为受众主体,重视他们的诉求,倾听他们的声音,提供互动式新闻信息服务。“国防科大”公众号探索“互动化”传播模式,增强受众参与度,曾推出图文稿《“硬核”同框照,这些“神秘嘉宾”你认识吗?》,该文灵感来源于网友留言—想看看“不明觉厉”的军校科研人员在忙些啥?文章将学校一批科技成果收集整合,以“神秘嘉宾”形式一一登场展示,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现出科技成果的“硬核实力”,达到提供专业服务和增强用户黏性的双重效果。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