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亲历采访中如何发现“与众不同” ——远海实习访问任务中的“学员群像”采访实践与思考

作者:■林 飞 黎明宇

摘 要:亲历采访是记者获取第一手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记者的综合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远海实习访问任务中的“学员群像”采访实践,探讨亲历采访中如何发现“与众不同”的新闻素材,以期为提高记者亲历采访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亲历采访;远海实习访问;实践与思考

亲历采访是记者获取第一手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记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019年9月至11月,笔者随海军戚继光舰亲历采访远海实习访问任务,采写出《在深海大洋画下青春与梦想的壮美航迹》《身影留在乘风破浪的战位上》《航行在蔚蓝的珊瑚海》等多篇稿件,以群像描写方式为读者呈现了这段特别的深蓝之行。本文结合此次采写实践,探讨提高亲历采访中如何发现“与众不同”的新闻素材,以期为提高记者亲历采访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一、把握好群像与独像关系,发掘群像中的“与众不同”

海军护航走过10个年头,相关报道屡见不鲜。接到远海采访任务后,笔者感到,只有在采访中发现更多“与众不同”的素材,才能避免稿件写作的同质化。执行本次任务的300余名学员来自海军7所不同院校,登舰后混编在同住舱、同班施训,但实习内容各有侧重。由此想到,把握好群像与独像的关系,发掘群像中的“与众不同”,是采访的重点。

学习是学员的第一要务,在戚继光舰这所“海上流动大学”更应该彰显。笔者发现,学员张子健起初学习太阳单线测算困难,就时常出入各个舱室,求助不同院校的同学后碰撞出新的思路,最后用时8分钟就分毫不差完成太阳单线测算考试。教员说:“张子健之所以能这么快完成考试,和他主动求学的精神是分不开的。舰上像他这样主动好学的学员还有很多,起步也许会慢一点,但开了窍很容易出成绩。”

无独有偶。学员王鑫严重晕船且发烧一天,凌晨4:30还挣扎着爬起来参加晨光测星,海风刺骨,他的发烧加重了。笔者发现,尽管现地学习条件艰苦,但很多像王鑫一样晕船的学员一直坚持在晨光昏影时间准时来到甲板。无论是主动学的“张子健”们,还是坚持学的“王鑫”们,好学成为不同稿件中出现人物的共性。

启航不久,戚继光舰就在东海某海域遭遇了台风“塔巴”,刚出海便收到这份厚重的大海“见面礼”,很多学员一时晕船症状明显。李嘉文成为第一个把头埋进塑料袋的人,随后呕吐声在课堂上接连响起。战争不会因为气象条件恶劣而按下暂停键,大风浪中晕船呕吐是正常的,既然学员在为实战备战适应,记者该为实战备战落笔。

连续60余昼夜执行远海任务并非易事,对学员身体和综合能力素质都是一次不小考验。于是,每天课间饭后,笔者总要和学员们聊起为何想参与挑战等话题,发现了学员们都有着充满个性的梦想与热爱:曾是岸基保障气象兵的张雪山为了舰长梦“不吝啬挥洒青春的汗水”登舰闯大洋;军医学员王宝丽为建立海上烧伤卫勤机制前来调研,每天穿梭于官兵中;在真实远洋环境中苦练舰载机起降的“飞行学员”想早日放飞翱翔海天。殊途同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梦想,那就是早日投身海军转型发展建设,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把握好群像与景象的关系,洞悉景象中人群的“与众不同”

人物身处景象中,活动离不开景象。因此,亲历采访中,把握好群像与景象的关系,洞悉景象中人群的“与众不同”显得犹为重要。

这次远海实习访问任务地点是持续移动的,纬度跨度差异大,经历了季节的变化。对笔者来说,亲历采访中看清自然景象,也更容易在采写阶段洞悉景象中的人群。采访学员李全鑫时,他提到,“舵轮似乎有着某种魔力”引起了记者注意,这种说法也得到了操舵班其他舰员的认同。然而,这种魔力是什么?是否仅仅来源于个人对机械的热爱?采访结束后,笔者来到驾驶室寻找答案,还没碰到舵轮,先透过驾驶室几乎全景环绕的玻璃,看到了阳光明媚里的美景:飞鱼从舰舷两侧跃出,轻点两下水面,又一头扎进洁白的浪花。低纬度的艳阳为波涛洒上闪闪金光,威武的军舰劈开波浪航行在蔚蓝的珊瑚海。不用继续寻找,笔者也感受到了那种魔力—远海的深蓝色并不浓重,海面平静得宛如丝绸,飞鱼频出、生机勃勃,太阳以特殊的高度角在舰艇划出的波涛中折射出十字星状闪光,如梦如幻。

令操舵班众人着魔的并不是机械,而是特殊的现场。特殊的自然景象把身处其中的“群像”连接在一起。为了国家利益,中国海军阔步远航,在这样的远海美景中画出长长航迹,守护这深蓝和平所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与成就感,大概才是深深吸引“舵手”的魔力之一。

自然景象是客观存在的,动用感官就能察觉,对新闻记者来说,还有另一个维度的景象需要寻觅,那就是情感景象。情感景象往往在特殊的时刻、特殊的空间、弥漫在特殊的人群中,多数新闻现场符合这样的特殊。记者应当保持客观中立,但不妨碍与新闻人物共情,把自身置于新闻现场的特殊情感景象中去,能更好地把握、解读和记录新闻“群像”。出发前拿到学员资料时,了解到大多数学员为00后,笔者有些质疑:从小物质条件优越、没有经历过磨砺的他们是否深刻懂得责任和担当,会不会把这趟实习航程当成普通旅行。从访问第一站文莱起,学员们就打破了记者的疑虑。

离开摩拉前夜,送走最后一批开放日参观民众,笔者和学员结束了一天的户外高温工作。清场之际,一名女华侨用轮椅推着一位老人在舷梯下徘徊。得知女华侨父亲年事已高无法回国又不能上舰,学员们没有半点犹豫,不顾劳累合力抬起轮椅帮助老人登舰参观。登上钢铁巨舰的老人热泪盈眶,不为别的,只因军舰是流动的国土,登上流动国土就等于“回到”祖国。在一旁的记者记录下这个动人的瞬间,有了摄影报道《登上流动的国土,您就回到了祖国》。

由此可见,对群像间的情感景象用墨,有助于读者走入丰满的人物群像,当人物群像的情感契合了时代共鸣点,就契合了读者共鸣点。

三、结 语

2个月的亲历采访,笔者发现学员们每一个小小的独像各具特色,但又具有鲜明的共同标签,“海军学员”正是由这一个个有着共同标签的小的独像组成,最终形成完整而鲜活的群像;从他们身上,记者仿佛看到了中国海军驰骋深蓝的诗与远方,人民军队的明天,先辈们仍未完成的夙愿,一定会在他们身上得以实现。这是此次亲历采访的最大收获。亲历采访作为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在采访要求上与其他采访方式有所不同。对于记者而言,亲历并非难事,难的是在亲历采访中如何发现“与众不同”。这样才能在后期的写作中写出味道,写出感觉,得到受众的欢迎和认可。写好亲历式报道,必须立足“亲历”特点,发挥好“在现场”优势,写出亲历式报道的特色和味道,让思想性和人情味在报道中自然凸显。这就要求记者在前期的新闻采访中既要身入,更要心入。对军事记者来说,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面向部队、面向官兵、面向社会、面向世界,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展示我军良好形象。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大连舰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