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画好国际舆论场合作共赢“同心圆”

作者:■余远来

摘 要: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理解与支持,是推动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应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积极用好海外平台资源,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画好合作共赢“同心圆”。

关键词:国际理解与支持;合作共赢;舆论引导;国际舆论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将始终如一秉持亲诚惠容理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进一步扩大“朋友圈”,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帮助国际社会谋求共同进步。同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做好争取国际社会理解与支持的舆论引导工作,对于帮助中国和平发展获得良好外部环境、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着眼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精心构建话语体系,发挥好主流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是获得国际认同、争取国际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根本目标是与“各国话语体系”融通互动,“共同说明”整个世界,向全人类文明体系贡献中国思想、中国智慧,面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掌握话语主导权,展现国家新形象,以赢得最广泛支持。

一是讲好中国故事,将我国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搞好对国际社会的舆论宣传,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中国话语在国际舞台的自立自强,事关中国道路自信和文化主权,事关中国人民的尊严和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切实扭转“话语赤字”的被动局面。构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就要将中国发展的话语权、解释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围绕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打造形式多样、生动有效、精彩精炼的中国故事,多讲“小而美”的故事,以小切口讲述大道理,善用经济数据、具体案例,深入解读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根本原因,客观理性地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真实塑造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阐释好中国发展之道,引导国际社会树立正确的“中国观”,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二是强化中国表达,将我国发展理念打造为公共话语。一直以来,西方中心主义让中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失语”“挨骂”状态。当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系列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逐步从中国理念发展为全球期待,从现实空间延伸到虚假空间。要紧紧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表达,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核心理念,来确定与世界各国建立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公共话语空间,努力在理论上、学术上作出新阐释、明确新范畴、倡导新理念,积极推进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传播,在新闻宣传中讲好道义上的故事、讲清利益诉求的契合,提炼易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标识性概念、选择容易产生共鸣的故事,形成判断是非标准、倡导多边主义、促进国际治理的中国表达,让中国理论和学术走出去,提升对外交流的理论阐释力和说服力,使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参与共建、深化合作、实现共赢。

三是促进文化交流,将我国文化魅力凝结为感情纽带。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具有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要主动打好文化牌,持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不断联结各国感情、互通民心民意。通过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以此增强话语表达的张力与空间。集中国内外优秀资源,加强策划、精心创作,打造系列优秀文化产品,组织开展“走读中国”文化旅游活动、“感知中国”国家形象推广活动、“视听中国”播映工程,通过电影、电视、图书、纪录片、网络游戏等多媒体形态艺术表现形式传播出去,使国际受众因为了解喜爱中国文化而更加理解中国、支持中国。总结探索诸如李子柒等对外传播的成功经验,挖掘丰富的民间文化外宣资源,加大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短视频、动漫等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对外出口,影响外国青少年的“中国观”。

二、主动创设议题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传播学“依需求引导”理论认为,公众的不确定性、兴趣、讯息与公众的相关性会产生相应的需求,如果媒体在这些方面满足公众的需求,设置的议题就会深刻地影响舆论。争取国际理解与支持,就要善于创设议题、主动出击,牢牢把握议程设置、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精心研究策划针对性强、观点鲜明、易于传播的外宣议题,及时提出具有影响力、引导力的全球议题,增强中国话语在国际舆论场的影响力穿透力,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度和支持率。

一是始终贯穿“和平发展”议题,最大程度增信释疑。面对“中国威胁论”的甚嚣尘上和“国强必霸”的逻辑论调,我们要始终贯穿“和平发展”的议程设置,努力做到增信释疑,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只会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积极阐述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的文化传统,深入宣介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深刻阐明中国“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的庄严承诺,及时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担心和疑虑。加强和平发展对外宣传,定期发布和平发展白皮书,引导国际社会客观理性认识中国的发展轨迹、发展逻辑、发展方向,澄清错误论调,凝聚国际共识。

二是适时设置“多边主义”议题,最大范围争取支持。立足世界格局变化,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出路就在于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中国要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也必须在倡导多边主义的议程设置中抢抓主导权、提升影响力。精心组织重大多边外交活动宣传,呼吁国际社会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坚持反对单边主义、强权政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抗击疫情、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重要国际议题,进一步加强倡导多边主义的对外宣传,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阐释丰富内涵,推进建设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扩大全球议题共识。加强对全球热点问题的研究和跟踪,驳斥中国挑战国际秩序、追求全球霸权等错误论调,扩大倡导多边解决国际问题的声音,增加国际新闻内容占比,提升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三是稳慎把握“核心利益”议题,最大限度获得认同。当今国际舆论格局仍然是“西强我弱”,我国在国际上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涉及我国核心利益敏感议题如南海问题、台海问题、人权问题、民族问题等,我国的立场和观点有时难以为国际社会理解与支持。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需要稳慎把握“核心利益”议题,及时划清战略底线、明确战略红线,晓以利害,明确是非,最大限度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与理解。对于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要及时宣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放弃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的原则立场、坚定态度和正义主张,形成舆论强势。加大反“台独”舆论斗争力度,对各类“台独”分裂行径见势就批,表明大陆愿为两岸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的空间,但也绝不会为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呼吁国际社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增强对西方议题的破题、应变和反制能力,针对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等攻击性议题,善于借力打力,巧妙化解舆论围堵,寻求多方支持。

三、讲究方式回应国际关切,积极推动形成利我的舆论场

信息学家认为,在认识过程中公众的编码能力和特征是常数,变数在于信息是否对于公众“有用”。这一理论运用于传播领域,就是要积极回应世界关切,促成国际社会作出正面反应。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国际社会多元多变的认知与解读,舆论宣传工作必须遵循说服逻辑和规律,注意提供与国际受众注意指向性相契合或接近的信息,满足其“有用性期待”,使我方主张的国际舆论影响力迅速提升,进而更好地获得理解与支持。

一是注重运用事实论证回应关切。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关注度更高,猜忌、疑虑甚至抹黑攻击的舆论时有出现。回应国际关切必须注重运用事实说话,生动讲好中国故事,避免空洞说教,真正起到正面引导作用。2020年针对美西方国家新冠肺炎疫情“甩锅”、污名化中国,我通过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和《美国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涉华谎言与事实真相》文章、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列出时间线回应关切等方式,详细列举了中国在抗疫过程中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经纬清清楚楚,数据一目了然,赢得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赞誉。在涉疆问题上,针对美西方国家蓄意制造议题、反复编造谎言,我方通过摄制播发反恐纪录片的形式向国际社会说明真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后举行了多场涉疆问题新闻发布会,让部分教培中心的结业学员以亲身经历一一击破谣言,用事实还原真相,产生了良好的舆论效应。

二是注重运用对比论证回应关切。在舆论宣传中适当运用对比论证,能够进一步增强事实的说服力,使舆论的影响渗透力明显加强。在政治博弈过程中,运用对比报道来回应国际关切,能够使事实更为清晰,道理更加明白,从而更好地拉紧好伙伴、争取中间派、说服骑墙者、扩大基本盘。一直以来,部分西方国家质疑中国借“一带一路”、对外援助扩张地缘政治、换取不平等利益,热炒所谓中国借此“输出价值观”“制造债务陷阱”等一系列负面舆论。国内主流媒体通过独家策划的形式,对比论证了中美对外援助的差异,讲清了美国要求“按我说的做”、中国倾向“像我这样做”,美国单向输出、中国双向共赢的根本区别,阐明美国根据《对外援助法》的规定严格要求受援国履行人权等各项条件,而中国在对外援助中长期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政策原则,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预设政治门槛,积极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赢得了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

三是注重运用因果论证回应关切。在争取国际社会理解与支持的舆论宣传中,要善于以简单明了的手法揭示各种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回应国际关切,使受众在衡量证据、判明动机、预期后果的基础上做出理性选择和正确判断。如美国频频在我南海领域实施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中,我方通过列举大量的证据指出美舰机挑衅行为的非法性、危害性及严重性,指出美恶意挑衅、侵权在先,并参考相关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准则,列举从未有一个国家的商船因为航行自由问题在南海的通行受到阻碍的事实,阐明中国维护各国依照国际法享有的航行自由,致力打造南海和平、友谊、合作之海的良好意愿,指出美方至今不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国际法之上的事实,揭露其“横行自由”的霸权行径及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的肇事者形象,揭示南海航行自由自始至终是一个伪命题的事实真相,在国际舆论场形成利我态势。

四、积极用好海外平台资源,稳步拓展舆论工作的覆盖面

当前,国际格局的演进正在提速换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类社会对健康安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命运与共的认知更加深刻。做好争取国际社会理解与支持的舆论引导工作,就要胸怀国际视野,善于运用海外平台资源,稳步拓展舆论工作的覆盖面,使之成为凝聚共识、互利合作、促进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强大动力。

一是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平台,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紧密配合国家外交大局,依托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宣介,在减贫、反恐、全球治理、公共卫生、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围绕我助力世界经济加快复苏、持续深化国际和地区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在国际和地区组织积极发声,注重求同存异、协调立场,注重因势利导、借力打力,注重软性传播、人文浸润,不断巩固基本盘、扩大朋友圈、缩减消极面。针对重要国际组织平台权威、议题聚焦、传播面广等特点,建立赴联合国、欧盟、非盟、东盟等重要国际组织开展常态交流的机制,主动宣介中国的外交立场、发展理念,搞好对外宣传,不断强化我在国际组织的舆论影响力。

二是加强与海外媒体合作交流,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海外媒体是国际社会了解我国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要平台。从顶层设计上完善中外媒体交流与合作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完善行政审批、资金保障等,深化中外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中外媒体对口交流机制作用,深化与境外主流媒体的内容和渠道合作,联合采制、专线推送、市场发行,推动我国主流媒体与外国主流媒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好宣介中国、解读中国工作。进一步开放外国媒体来华采访,为其在我国国内采访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更加方便的条件,主动与境外媒体记者做朋友,引导其真实客观公正报道中国,培养更多的“新时代的斯诺”。建立中外媒体交流合作论坛,开设全球化发展、“一带一路”、防务安全等为主题的记者进修营,通过互换媒体从业人员、参与他国制作等形式,吸引更多海外记者看中国、写中国、知中国,为海外媒体客观报道中国奠定基础。

三是巩固拓展知华友华力量,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积极开展政党议会外交、智库外交、民间外交、非政府组织交流等活动,不断壮大知华友华力量,鼓励他们通过主流媒体、社交媒体、智库平台等积极宣介中国,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鼓励我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端智库与国外大学、知名智库共建国际性学术组织,探索建立中国研究院、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等,培养真正的中国问题专家。拓宽海外人士来华学习交流渠道,增进其对中国政治理念、经济模式、社会文化等的理解认同,以及对我国外交事务和立场的了解,影响其对华态度。注重发扬华人华侨爱国爱乡传统,加强与海外华文媒体的联系合作,更好地宣介中国发展理念、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中国声音在海外的“本土化”传播,促进海外人士加深对华了解,释放正面信息。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