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军队抗疫女医务工作者形象建构探析 ——以“解放军报”公众号对军队抗疫女医务工作者形象建构为例

作者:■李雪莹 梁晓波

摘 要: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流媒体对医务工作者的宣传进行了有益探索,给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了诸多成功案例。本文结合“解放军报”公众号抗疫宣传实践,从细节描写、多视角聚焦新闻人物、发挥图片视觉冲击力三个方面,探讨该公众号对军队抗疫女医务工作者形象建构的特点及启示,以期为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解放军报”公众号;抗疫宣传;军队女医务工作者;形象建构

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流媒体对医务工作者的宣传进行了有益探索,其中对一些典型人物的宣传,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也给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了诸多成功案例。本文结合“解放军报”公众号(以下简称“公众号”)抗疫宣传实践,搜集整理了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该公众号报道军队女医务工作者的23篇新闻,综合运用新闻叙事学相关理论,从细节描写、多视角聚焦新闻人物、发挥图片视觉冲击力三个方面,探讨该公众号对军队抗疫女医务工作者形象建构的特点及启示,以期为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供借鉴参考。

一、注重细节描写,凸显军队女医务工作者的鲜明形象

从公众号报道军队抗疫女医务工作者的23篇新闻中发现,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身边人表现等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特点,凸显了军队女医务工作者的鲜明形象。

23篇新闻中,首先,超过一半描述了女医务工作者在抗疫一线工作的语言、感受与行动等,使新闻内容更加深刻,更能打动读者;其次,对女医务工作者家人语言、感受与行动的刻画排在了第二位,突出了军队女医务工作者的家庭为抗击疫情同样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最后,通过患者、队友对报道对象的评价多角度描写,使军队女医务工作者的形象更加丰满。

丰富的细节可以使报道免于进入笼统化、程式化的歧路,可以以小见大,以一斑而窥全豹。公众号报道军队抗疫女医务工作者的新闻中,善于抓住一些特别的细节,较好反映出事件乃至人物的全貌。比如,《一线抗疫群英谱 陈静:“硬核”的背后,有一颗柔软的心》一文中的两段细节描写,凸显出军队女医务工作者的“不一般”:

“每天讲2遍不够,我就讲200遍”“护目镜必须戴好!”“洗手后必须戴手套!”……被网友热传的一段视频里,这些“吼”出来的话让人们感叹:这真是一位爱唠叨的“硬核护士长!”

“弯腰,观察病床前血氧饱和度的显示数值;俯身,细数输液管里流下的液滴;蹲下,仔细查看患者扎着留置针的手背;伸手,帮呼吸渐渐恢复平静的老奶奶捋捋额前的白发…… ”

又如,《一位投身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女军人的“三个一”》一文,约170字的细节描写,传递出诸多信息:

家里,丈夫正在做年夜饭,家人们正围坐一团聊家常,儿子在书房安静地看书。得知宋彩萍立刻就要出发的消息,一家老小都惊讶不已。“吃了年夜饭再走行吗?”年迈的老人心疼不已……丈夫也顾不上在家吃年夜饭,带着儿子赶往医院为宋彩萍送行。

以上三段细节描写,通过对话语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位对队友苦口婆心、关心备至、爱唠叨的“硬核护士长”形象;通过对一系列动作的细节描写,展现出一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尽职尽责的护士形象;通过对女军医宋彩萍家人的细节描写,突出闻令即动、逆行出征、舍小家为大家的女军人形象。

这也说明,新闻中大量使用细节描写,使得读者脑海中得以重现“画面”,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这对人物新闻的写作具有借鉴作用。

二、多视角聚焦新闻人物,使军队女医务工作者形象更加鲜活饱满

公众号报道军队女医务工作者的23篇新闻中,注重从医生视角、军人视角、女性视角及战友视角聚焦新闻人物,使军队女医务工作者的形象更加鲜活饱满。

(一)从军人视角聚焦,凸显逆行出征的巾帼英雄形象。以《一线抗疫群英谱 宋彩萍:白衣战士再冲锋》一文为例:

这一次是紧急出发—农历猪年除夕夜,宋彩萍再次奉命出征,前往武汉执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任务。家里饭菜已经上桌,宋彩萍背上行囊,从桌上拿起一个鸡翅,算是吃了年夜饭。

文中“紧急”“再次”“出征”“前往”等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以及对出发时“画面”的细节描写,对宋彩萍除夕夜出发时的背景作了交代,强化了任务的紧迫,体现出军队女医务工作者身上特有的军人本色。

再以《战“疫”日志 军医朱海燕:我不会退,我们与患者同在》一文为例:

朱海燕没有马上回答记者的问题,电话那头的她沉默了一下,说:“穿上军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既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医生;意味着有战斗,我就要冲在最前面,有病患,我就要第一时间救死扶伤。越是危急时刻,我们越要往上冲。”

简短的对话,刻画了一位没来得及与家人告别,便前往抗疫一线的军人形象,展现出军队女医务工作者勇战疫情的独特风采,能打仗、打胜仗的血性担当跃然纸上。

(二)从医务工作者视角聚焦,凸显白衣勇士的大爱形象。《一线抗疫群英谱 陈静:“硬核”的背后,有一颗柔软的心》一文,对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6年前,陈静将微笑带到了遥远的利比里亚。在与埃博拉疫情战斗的日子里,身为护理组长的她,将笑脸画在防护服上,穿梭于各个隔离病房。尽管不能看到陈静真实的笑脸,但当地居民记住了防护服上的笑脸。他们说:那是他们见过的最美中国笑脸!回国后,一位患者对陈静说:“知道你去非洲,我每天都会关注那边的新闻。”直到今天,陈静仍记得那天的情景:“这位患者只是我护理过的600多位患者中的一位。可他却每天都在关心我,那一瞬间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文中通过“将笑脸画在防护服上”“那是他们见过的最美中国笑脸” “这位患者只是我护理过的600多位患者中的一位”等描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主人公心怀患者、医术精湛的特点,把军队女医务工作者白衣勇士的大爱形象活脱脱呈现给读者。

(三)从女医务工作者视角聚焦,凸显其最美女性形象。《军医妈妈战斗在抗疫一线,女儿“寄养”在同事家中》一文,就给读者打下深刻烙印:

“我们在家很乖。”“妈妈加油,等你打跑了‘怪兽’来接我!”回病房接班的路上,邵紫韫耳边还回荡着女儿的“隔空喊话”。

欣慰、内疚、感动……邵紫韫也说不清自己当时的感受。她只知道,抗疫一线虽然危险,但自己是一名军人、一名医生,责无旁贷。

文中“我们在家很乖”“妈妈加油,等你打跑了‘怪兽’来接我”“她只知道,抗疫一线虽然危险,但自己是一名军人、一名医生,责无旁贷”等描写,主客观相结合,体现了军队女医务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最美形象。《战“疫”前线,剪短飘飘秀发的她们依旧很美》一文,则通过对军队女医务工作者话语的直接描写,强化了感染力,展现出以容颜换胜利的最美女性形象:

“爱美的女生都希望能有一头秀丽的长发,但为了更好地投入到救治工作,我们的这些牺牲也是值得的!”

(四)从战友视角聚焦,凸显并肩战斗形象。《抗“疫”一线,“五朵金花”再度并肩战斗》一文,直白地告诉了读者,什么是一个战壕的战友:

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然袭来,有着传染病防控丰富经验的她们不约而同相互致电:如果抽组医疗队,我们一定一起去。除夕夜,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紧急出征,宋彩萍、张丽敏和彭渝如愿在列,唐棠和罗春梅从老家紧急赶回时,队伍已经出发,两人沮丧不已。“你们先去,如有第二批,我俩必定随队出征。”罗春梅一边给先出发的3人留言,一边拉着唐棠再次向医院党委请战,双双加入预备队。

文中对抗疫战线上5位军队女医务工作者面对疫情“不约而同相互致电”,未能加入医疗队的“沮丧不已”,到最后“请战”“双双加入预备队”等的描写,折射出5位军队女医务工作者并肩战斗的形象,再现了人民军队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

无独有偶。《“硬核”护士长陈静:“疫”线巾帼绽芳华》一文,则通过“……‘做好防护’都是值得的”“……怎么向她们的父母交代……”等的描写,表现关键时刻的战友情:

“在武汉时不苟言笑,是为了战友们回去后笑得灿烂。”陈静坦言,护士们在重症监护病房体力上消耗快,本身容易免疫力下降,空气中经常弥漫着患者呼出的气溶胶,感染的风险非常大,为了这群护士姑娘们的平安和健康,自己哪怕喊破嗓子,每天讲一百遍、一千遍“做好防护”都是值得的。

其实,直到坐在飞往武汉的军机上,陈静才有时间了解同行的战友。看着交给自己带领的这支年轻的护理队伍,一张张青春稚嫩的脸庞,她的内心难以平静:“这些孩子是我带出去的,如果不能安全带回来,怎么向她们的父母交代……”

三、发挥图片的视觉冲击力,突出军队女医务工作者的牺牲奉献精神

公众号在反映军队女医务工作者的新闻图片的运用上,从视觉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补充,不仅使文章整体结构灵动鲜活,还进一步丰富新闻人物形象,突出了军队女医务工作者的牺牲奉献精神。

比如,对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员西南医院肝胆科主管护师刘丽的报道,通过在出发支援武汉前夕注射胸腺肽和7天后在武汉抗疫前线图片的前后对比,变化格外明显:前者嘴唇紧闭、目光向下、面容美丽,显示出军队女医务工作者出发抗击武汉疫情内心的坚定;后者目光更加坚定地望向远方,脸上满是被防护面罩压出的勒痕,体现出前线抗疫女医务工作者的坚强形象。

又如,对陆军军医大学参谋吴娅利的报道,出发前夕正在外婆家包饺子等妈妈吃饭的女儿得知这一消息后匆匆赶来,在浴室门口拉住刚洗完头发的妈妈哭泣的图片,从中可以看出女儿对妈妈的不舍和担忧;母亲抚摸着女儿的脸颊,低头看着女儿,似乎在安慰着女儿,体现出女军医舍小家为大家的形象,其牺牲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受众。

实践证明,新闻图片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可以从主观与客观的角度还原新闻事件本真,体现事件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生动地描述事件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等。强化视觉冲击力,既是对文字报道的重要补充,也是适应“读图时代”的客观需要。

四、结 语

公众号对军队抗疫女医务工作者形象建构中注重细节描述、多视角聚焦新闻人物、发挥图片的视觉冲击力等特点,突出了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强化新闻人物的特点,使军队女医务工作者的形象立体丰满,提高了宣传质效。这对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具有深刻启示作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服务受众的理念必须改变。要把受众视为“用户”看待,把媒介当作“产品”经营;要站在受众角度策划选题,满足其获取全面系统权威信息的欲望,多侧面、全景展现报道对象新变化等;要适应受众审美情趣变化,俯身贴近官兵,用事实说话,讲吸引人的故事,多用口语化、散文化语言;要适应“读图时代”特点,满足受众,尤其是青年官兵和地方军事爱好者多视角获取信息的欲望。

[作者分别系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防和军队改革视野下的国防语言能力建设研究”(编号:16ZDA2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