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新闻”的创新应用及发展路径探析
摘 要: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推进,“Vlog新闻”因其平民化叙事和深度互动的传播效果,被各大媒体广泛使用。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同质化、杂乱无章等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央视对“Vlog新闻”进行了探索创新,本文以其为例,探析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新闻”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媒体融合;“Vlog新闻”;创新类型;“Vlog+”
Vlog是博客的一种,意思是视频博客或视频日志(video blog),创作者运用第一视角的方式进行拍摄制作,将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的作品在社交平台传播、分享。2018年,Vlog概念逐渐走入中国,许多明星、个人视频创作者均开始拍摄Vlog, Vlog开始走进大众生活。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开始以Vlog形式制作新闻,使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新闻样态即“Vlog新闻”。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Vlog新闻”被各大媒体密集使用,如《中国日报》推出的“小彭‘两会Vlog’”系列、央视网推出的“我的上会Vlog”等,记者改变了第三视角的阐述,通过主观镜头带领受众进行沉浸式体验。这些尝试突破了原有的报道角度,将严肃的时政新闻报道以“生活真人秀”模式进行生活化叙事,打破了时政新闻播报长期以来形成的刻板印象,消解了时政新闻给受众带来的距离感。
一、“Vlog新闻”的角色和特点
作为媒体融合的产物,“Vlog新闻”带有明显的多平台传播的融合特色。具体来说,“Vlog新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一视角立体呈现
第一视角首先是作者的亲身体验,沉浸式的代入感引导受众走进作者预设的新闻现场,使受众身临其境;主观镜头的拍摄方式有助于原生态现场的还原,尤其是探索未知过程的直接记录,形成受众收视的“亲历性”,有利于满足受众心理上的“窥视欲”。
(二)多种方式互动传播
同一新闻内容在电视频道、网络和移动客户端等平台同步播出,形成了大屏小屏间的良性互动,扩大了新闻的传播广度;第一人称叙事赋予“Vlog新闻”人格化特征,使得“Vlog新闻”在叙事上更加生动活泼,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基于网络平台“点赞、评论、转发、弹幕”等互动性体验和社交化传播,极大地丰富了“Vlog新闻”的传播内涵。
(三)官民话语双向融合
“Vlog新闻”不同的融合策略,也带来了两种不同话语体系的相互融合。传统频道播出新闻或纪录片,仅运用了Vlog的形式,整体上更多呈现官方话语特征;而在网络或移动平台投放的Vlog产品,则通过以普通民众视角表达的方式,把媒体意识进行了隐藏,以良好的互动效果引起受众普遍共鸣,体现了更多的民间话语特征。
二、“Vlog新闻”的发展创新
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社交平台普通民众视角的“Vlog新闻”发布达到了高点。一线医务人员、志愿者、普通民众纷纷拿起手机拍摄Vlog,疫情背景下这些记录生活的Vlog,成为被赋予特殊意义的“Vlog新闻”。
在“Vlog新闻”井喷式发展的背景下,央视作为中央级主流媒体,和不同平台、不同制作方相互合作,形成了不同类型的“Vlog新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新闻栏目播发大众素材的引用式
这种类型的“Vlog新闻”,主要是新闻栏目剪辑包装或直接播发普通民众拍摄的片段,使得非专业视频素材在电视频道中得以呈现。如,央视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播出的《“大连小伙”的Vlog:我在武汉》,就直接引用了志愿者蒋文强离开武汉前自拍的一段视频,通过主观视角展现了他的工作环境。这种“普通视角、直接呈现”的形式,在内容表现上没有经过专业记者的干预,让受众感到更加真实、新鲜、有趣,具有更强的接近性。
(二)频道策划主导平民参与的合作式
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融媒体短视频《武汉:我的战“疫”日记》,采用Vlog的形式近距离记录医护人员、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等亲历者。与直接引用大众素材不同,这种类型的“Vlog新闻”尽管也是普通民众的第一视角,但制作主体则是包括导演、剪辑制作、后期包装等在内的专业团队。如第23集《有画想要对你“说”》,记录了武汉医务人员尝试用画册的形式与患者沟通的故事。标题的“有画‘说’”,带有明显的策划意味;解说词全程采用第一人称自述;在不同段落中对现场同期声和采访同期声的交叉运用、音乐的处理和片尾的设计,都经过了后期制作,彰显了专业性和艺术性。
(三)新闻网站对特约拍客作品的转发式
以网友“@蜘蛛猴面包”拍摄的《武汉日记2020》为例,“央视网”转发特约拍客冠名的系列Vlog,扩大了新闻来源。区别于记者现场报道,网络“Vlog新闻”的优势在于完全的去记者化,省略了中间人角色,突破了固有的新闻框架模式,使受众收视需求更加接近客观现实。创作者的个人魅力在“Vlog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专业记者深入内容社区的沉浸式
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央视新闻与B站UP主“食贫道”合作推出“Vlog新闻”《武汉观察》。播出一个月后,其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了3.5亿,讨论量达到5.2万。视频里被网友称为“饼叔”的UP主张竣,担任过战地记者和央视驻俄罗斯首席记者,也曾是《东方时空》经验丰富的调查记者。融合了专业记者和UP主两种身份的视角,使“Vlog新闻”更像是记者运用平民语态的现场报道,通过随机海采、实地探访、评论议论等多种形式,体现了专业记者敏锐的观察力。
三、“Vlog新闻”的更多可能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媒体应该积极探索“Vlog+”的模式,给“Vlog新闻”带来更多可能。
(一)“Vlog+新技术”,提供更多创新产品
新闻传播是一个依托新兴技术而进步发展的领域。随着5G时代的到来,AR/VR/AI等内容生产技术以及无人机航拍、直播等信息采集和传播技术不断更迭升级,在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可能的同时,也带给受众更加丰富的现场体验和视觉冲击。“Vlog新闻”要积极借鉴新的技术手段,推出更新形态的新闻产品,以不断适应新的传播生态,获取更大的传播价值和影响力空间。
(二)“Vlog+强品牌”,增加更多用户黏性
相较于电视新闻现场报道,“Vlog新闻”更注重个人的所见所闻,创作者往往是视频的主角,这也容易使创作者像电视栏目主持人一样成为强品牌。如,央视在2020全国两会报道中又推出了“饼叔追两会”系列“Vlog新闻”,这种利用了创作者的个人魅力锁定受众群体的做法,使节目逐渐形成品牌。
(三)“Vlog+多平台”,延伸更多传播触角
哪里有受众,哪里就应该是新闻的主战场。“Vlog新闻”目前主要依托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带有较强的社交属性。这也说明,“Vlog新闻”应该聚焦社交这个传播核心。当前,网络高速发展满足了用户对个性化新闻和信息消费的需求,受众被不断细分,媒体平台也不再一家独大,展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为此,“Vlog新闻” 应该主动深入新兴平台,探索多方合作,触及多方受众,不断扩大受众群体。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