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从“南陈北李”建党历程看新闻舆论的强大力量

作者:■张 鑫

摘 要:陈独秀、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早期著名领导人,也是成就卓著的新闻舆论家。他们的新闻舆论活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近代中国社会舆论、激发民众爱国热情、组织动员工人学生运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新闻舆论;传播信息;组织动员

“南陈”是指陈独秀,“北李”是指李大钊。1920年2月,陈独秀为躲避反动军阀迫害,秘密从北京迁往上海,李大钊护送其离京途中,二人商讨了建党的事宜。此后,他们为建党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促成了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也成为一段旷古烁今的佳话。

一、“南陈北李”笔锋所指,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

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靠的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笔下乾坤,他们的新闻舆论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仅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还具备利用媒介阐释科学知识、将先进理论进行广泛传播的素养。他们擅长列举通俗易懂的例子,陈独秀在《马克思学说》中写道:“譬如一资本家费价值五成的劳动工钱,造成价值十成的棉纱,这时剩余价值五成固然已经由剩余劳动五成在生产过程中成立了,然必待将棉纱卖给消费者,将价值十成的货物变成价格十成的货币归到资本家底荷包,那时五成剩余价值才算实现了。”他们善于归纳总结,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体系,介绍并评述了唯物史观、阶级竞争说,剖析经济论、价值论、平均利润率论、资本论。他在文中写道:“依马氏的解析,资本家增大剩余价值的方法有二要着:一尽力延长工作时间,以求增加余工时间的数目。二尽力缩短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费的时间。”他在论述工力生产的余值变成利润的道理时,列举了大量的论式,一步步断得“P':m'=v:c”的公式,即利润率与余值率的关系,与可变资本与全资本的关系相等。他在文章中说:“他们的事业成功了,工人的运命也就沉落在地底了!资本主义是这样发长的,也是这样灭亡的。他的脚下伏下了很多的敌兵,有加无已,就是无产阶级。”

我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擅长以文字、演讲的形式在群众中传播科学,他们的新闻舆论实践使马克思主义走进中国民众的视野,带动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革命青年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才俊。

二、“南陈北李”舆论引航,带领中国人民选择正确方向

巴黎和会后,陈独秀直言不讳地将矛头指向当局的“亲日派”卖国贼,他在为《每周评论》所撰写的文章中指出,“章宗祥、曹汝霖、江庸、陆宗舆,……不知道社会上因为什么说他们是亲日派的四大金刚。”点名道姓,“不知道”实际上本身就是一种讽刺。他还多次列举这些人的卖国罪证,“破坏铁道统一的功劳,也算曹汝霖第一。这回设法妨害巴黎专使提案的亲日派卖国贼,还没有查实是谁,上海商业公团又居然归功于曹汝霖。”“为了吉、黑两省金矿森林借款的事,那中华汇业银行总理陆宗舆,给中华民国农商总长、财政总长的信,满纸的贵国,贵政府。”他尖锐地抨击当时黑暗的反动政客,批判出卖国家主权的汉奸行为,以此激发民众对当局的痛恨,剖析中国受辱的原因,唤醒民众的爱国情怀。

李大钊发表大量短评支持五四运动,他在《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结尾写道:“我们若是没有民族自决、世界改造的精神,把这强盗世界推翻,单是打死几个人,开几个公民大会,也还是没有效果。我们的三大誓言是: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他言辞犀利精辟,深刻揭露军阀、政客的阴谋,旗帜鲜明地支持爱国运动,有效引导五四时期的舆论走向,促进民众思想觉醒。

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后,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驳斥,他明确指出:“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着社会上多数人的共同运动”,为此,“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并强调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通过论战,李大钊坦然表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提出革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向问题,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在当时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有《新青年》这个思想启蒙中枢,还有《每周评论》这块政治时评舆论阵地,以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为骨干力量,通过新闻舆论实践从传播真理,到引导舆论,从思想文化领域,到政治经济领域,再到意识形态领域,他们勇敢地同一切落后腐朽、狭隘错误的思想观点作斗争,逐渐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三、“南陈北李”的组织动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人志士的大声疾呼、振臂呐喊,使中国民众的思想得以启蒙,救亡图存、爱国热情高涨的社会各界人士,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的道路。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

1920年,陈独秀到上海之后,主要针对工人群众开展工作。他到码头工人中了解罢工情况,到中华工业协会等劳动团体做调查;他约请北京大学进步学生和革命青年深入工人中间,了解工人的状况;他还联合七个工界团体筹备召开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并在会上发表《劳工要旨》演讲;他组织5000多名工人在5月1日举行集会,提出“劳工万岁”等口号,通过了《上海工人宣言》。随后,他主持创办《劳动界》《伙友》等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成立了工会。陈独秀、李大钊二人分别在上海、北京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他们深入工人、学生中开展的宣传鼓动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同年6月,陈独秀等人开会商议,决定成立党组织,起草了党的纲领草案十条,李大钊主张将党组织定名为“共产党”,陈独秀十分赞成。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10月,李大钊在北京创建共产党小组,11月改称“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陈独秀同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拟定《中国共产党宣言》。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全国共13位代表出席,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红船上,中国历史由此掀开崭新的一页。

在建党过程中,共产党人充分发挥了新闻舆论活动的组织动员功能,他们到工人学生中调查、演讲、授课,组织工人运动,鼓励工人争取合理权益,利用新闻刊物将全国的先进分子联合起来,为共同的理想不懈奋斗,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张静庐在《中国的新闻记者与新闻纸》中写道:“新闻纸有制造舆论,宣传主义的能力,所以中国的革命,实与中国的新闻纸有密切的关系。”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许多早期共产党人,一生都在进行积极的新闻舆论活动。他们的新闻舆论活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人民选择共产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单位:海军91917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