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强化:让时代号角更加响亮
摘 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毛泽东同志创办《时事简报》,是他在新闻宣传领域贯彻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他的这段新闻宣传实践启示我们,要努力做到“三个强化”,即强化使命意识、强化问题意识、强化受众意识,让时代号角更加响亮。
关键词:《时事简报》;群众路线;“三个强化”
《时事简报》是毛泽东同志一手创办的群众性新闻宣传读物,他对这份深入群众、贴近群众的新闻宣传品十分欣赏。这份新闻宣传读物是一种既不像报又不像刊,既不是铅印也不是油印,而是手写的、没有固定出版周期的另类新闻消息汇总。但正是这种因陋就简的新闻传播载体,受到了底层人民的普遍欢迎,在普通群众中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对宣传党的主张、扩大红军影响、团结苏区群众、巩固苏区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学习毛泽东同志创办《时事简报》过程中所贯彻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总结其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所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做好军事新闻宣传工作,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时代号角更加响亮,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强化使命意识,让党的主张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下,中国共产党被迫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反动派势力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成为党的历史使命。这些使命的完成,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怎样组织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怎样吸引群众加入革命的武装、怎样调动群众参与新政权的积极性,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让党的主张深入群众、广泛传播,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创办《时事简报》的主张。
1929年12月,在“古田会议决议”第四部分,毛泽东同志就“红军宣传工作问题”作了总结。他指出“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的工作”,并专门提出:“壁报为对群众宣传的重要方法之一。军及纵队各为一单位办一壁报,由政治部宣传科负责,名字均叫做《时事简报》。”一年多以后的1931年3月,毛泽东同志又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的名义,下达了在红色区域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下发了关于怎样办《时事简报》的小册子。在通令中,他要求“红军各级政治部、地方各级苏维埃的文化部接到这个通令和小册子后,应即速计划举办起来”。
在工作环境极端艰苦、斗争形势十分严峻的条件下,毛泽东同志两次专门提出创办《时事简报》,并事无巨细地阐明其目的意义、编辑内容和编辑方针,足见他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寄予了他对《时事简报》传播党的主张、密切联系群众的深切期望。在他的悉心指导和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的努力下,这份新闻读物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对此,他作了这样生动的记述:“记得去年(一九三〇年)三月红军占领大庾时,出了一张《时事简报》,贴在一座大木桥的亭子上,引起成群的人川流不息地去看。好些人眼睛望着报,口里照着念,一座桥上充满了欢悦的空气。”党的主张就在这样“欢悦的空气”中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毛泽东同志主张在苏维埃区域内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是他在新闻宣传领域贯彻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他曾经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作为“新兴媒介”的《时事简报》成为沟通党和人民群众的一座桥梁、宣传党的主张的有力武器。党的主张经由《时事简报》等媒介的深入传播,被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所接受和认可,为党的事业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形势纷繁复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党带领人民擘画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人民军队也怀揣着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梦。这些梦想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全国人民、全体官兵的齐心奋斗。强化使命意识,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让党的主张飞入寻常百姓家、印刻在官兵头脑中,让时代的号角更加响亮,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参与强国强军伟大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新闻宣传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
二、强化问题意识,用新闻宣传推动中心工作
毛泽东同志创办《时事简报》,着眼于当时的斗争形势、奔着解决实际问题而来,因而有着非常明确的现实指向和巨大的实践意义。概括来说,创办《时事简报》的目的就是加强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同普通群众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定期的、简短的新闻消息的形式,让广大群众动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革命斗争发展的新形势,从而达到团结群众、凝聚人心,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来推动党的中心工作的目标。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时事简报》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中,毛泽东同志开宗明义地指出:“《时事简报》是苏维埃区域中提高群众斗争情绪、打破群众保守观念的重要武器,在新争取的区域对于推动群众斗争更有伟大的作用。”他从已建立巩固政权的红色区域和新争取的区域两个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
一方面,“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是红色区域农村群众中普遍存在的缺点。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群众文化水平低,社会发展的新思潮和革命演变的新动向很难为这里的群众所了解,封建等级压迫的传统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依旧桎梏着群众的思想。这种落后性和局限性导致他们在革命斗争的立场上趋于保守,这与扩大斗争、争取全国胜利的任务相冲突。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开阔农村群众的视野见闻,普遍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同志认为“举办《时事简报》更是一种好的方法”。
另一方面,新争取区域的群众对于共产党所开展的革命斗争还存在种种疑虑。打土豪、分田地、分谷物、废债务、起游击队、立苏维埃,这些革命斗争对广大农村群众都是有利的,因而能够得到他们的拥护和响应。但同时,因为担心斗争失败,会遭到反动派的镇压和报复,加之反动分子的造谣恐吓,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又表现出犹疑摇摆的情绪。这时候,《时事简报》所刊登的反映各地革命斗争形势的新闻消息就能够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别有用心的谣言在事实面前也不攻自破。在对“意见气候”的感知中,广大群众渐渐认识到革命斗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心头的疑虑被打消,为了争取和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参加革命斗争的决心就会坚定起来。在这里,《时事简报》成为广大群众了解外部环境、感知社会意见的公共领域。
在强烈的问题意识的牵引下,很多行之有效的新闻宣传策略在《时事简报》的实践中得到运用。具体做法包括用理想照亮前程(如宣传苏联革命后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等);用形象取得信任(如刊登红军帮助穷苦百姓的新闻等);用仇恨激发斗志(如刊登反动势力压迫人民群众的新闻等);用利益凝聚人心(如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方针政策等)。《时事简报》所刊登的每一条新闻消息都像是一支射出去的“箭”,直奔它所瞄准的问题之“的”而去。虽然“每期《时事简报》条数至多十条,字数至多四百字”,却具有很强的威力。其奥秘就在于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
今天的军事新闻宣传,相比于井冈山时期,不管是从传播能力、传播渠道,还是传播技术来看,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单就传播渠道来说,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外,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我们依旧要强化问题意识,学习《时事简报》“有的放矢”的新闻宣传策略。要坚持抓涉及强军兴军的战略问题、制约部队发展的瓶颈问题、与官兵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尚待解决的难点问题等等,提出建设性方案、发出权威性声音,以此推动军队中心工作。
三、强化受众意识,架设起沟通人民群众的桥梁
毛泽东同志在“怎样办《时事简报》”的论述中有着非常强烈的受众意识,强调《时事简报》是给群众看的,要让他们看得懂。他对《时事简报》的期望是“看上去明明朗朗,看完了爽爽快快,是真正群众的读物”。为了实现这一传播效果,他对《时事简报》的编辑方针作出了具体规定和指导。
在新闻内容上,强调《时事简报》只登消息。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构想,《时事简报》实际上是一张汇总“短消息”的“新闻纸”,他提出“每期《时事简报》条数至多十条,字数至多四百字”。这些要求是从当时农村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提出的。《时事简报》的内容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民群众街谈巷议、口口相传的对象,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在于它能够迅速将每一新的事件以最简洁有效的方式送达大众,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
在稿件编排上,强调《时事简报》的新闻要与群众生活密切关联。为此,毛泽东同志作出了十分精确的规定:“红军编的《时事简报》,它的内容国内国际消息要少,只占十分之三,本军、本地、近地消息要多,要占十分之七。”对于消息编排的顺序也进行了明确:“本乡的,本县的,本省的,本国的,外国的,由近及远,看得很有味道。”本区的新闻在《时事简报》里占着第一等重要地位,成为《时事简报》的中心内容。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或者在空间地域、情感心理上同群众有接近性的新闻消息,往往更能引发群众的关注。这些规定的提出建立在他对农村地区深入调查、对农民群众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充分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在编辑方法上,强调《时事简报》是给群众看的,要处处为群众着想。“《时事简报》不是印的是写的,不是小字是大字,不是小张是大张”“《时事简报》一定是要大张纸、大个字写的,油印的要不得”“《时事简报》是极大黑墨字,稀松七八条”,这些都是毛泽东同志对简报的刊印形式作出的具体指示。他之所以如此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个问题,就因为他时时刻刻把群众装在心中,事事处处为群众着想。如果没有这样的“群众情怀”,就不会有这样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为了方便群众阅读,他还要求“地方的《时事简报》要完全用本地的土话”“不会写本地的土话,也要用十分浅白的普通话”。他反对直接照搬照抄其他报纸上的新闻,要求将那些文字不通俗的消息进行改写,使之易于为群众理解。他主张真诚地对待群众,不要欺骗他们。由于他带着对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来创办《时事简报》,这份“群众的读物”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喜爱。
新闻宣传工作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接受者的认可和欢迎。如果我们的新闻作品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他们不爱看不爱读,那么这样的新闻宣传无疑是失败的,也不会产生我们期待的传播效果。新时代的军事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和发扬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强化“官兵本位”的意识,把官兵是否满意作为重要的工作标准。我们的新闻作品是要给官兵看的,广大官兵既是我们的受众群体和服务对象,也是新闻宣传工作得失成败的“评判员”和“考核官”。我们在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时要强化受众意识,善于从广大官兵的角度出发,在新闻生产的全部过程、各个环节都考虑到官兵的需求和感受,用官兵熟悉和懂得的形式来讲话,生产出他们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架设起沟通官兵的桥梁,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才能得高分、受欢迎、有成效。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