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纪实节目《本色》的传播学解读
摘 要:网络纪实节目《本色》以其独到的传播视角深受广大受众喜爱。该节目采用探访的方式走进退役老兵的生活,以探访者的亲身体验为主线,通过与人物的交流和互动,展现退役军人重新融入社会的生活历程,还原了退役军人特殊的精神品质,彰显了他们退役不褪色的本色力量。
关键词:网络节目;《本色》;传播视角
网络纪实节目《本色》推出后,深受广大受众的喜爱。该片借助电视画面真实呈现军事文化仪式,还原了退役军人特殊的精神品质,彰显了他们退役不褪色的本色力量。
一、《本色》中的符号价值和传播核心
(一)符号价值:“本色”的进场与延伸
索绪尔将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能指”是符号的语音形象;“所指”是符号的意义概念。“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具有任意性。符号是文化的载体,而意义则是文化的精神内核。该节目借助含有“本色”意义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建构的军事文化空间,在受众中广泛传播。
1.“退役老兵”作为“能指”的符号,传达事物的外在特征,“本色”则是由符号演变而来的意义“所指”。退役老兵由“军”向“民”的身份转变,退役不褪色在其身上得到充分显现。教育扶贫、脱贫攻坚、志愿服务、劳动致富一线等场景的再现,真实化的电视画面勾勒出受众认知的意义世界。
2.节目的名称,“本色”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其所指的意义是退役老兵的优秀品质和本色力量。《本色》通过典型退役老兵的故事,挖掘其身上特殊的退役老兵的精神品质;走进退役老兵的现实生活,展现他们退役后的人生状态,也借此表达《本色》的镜头不只关注已经走到台前的英雄模范,更关心寻常生活中的普通老兵。
(二)传播核心:个人记忆营造社会合意
“我们选择人物的标准并不看他在服役期间有多大贡献,而是着力挖掘他身上所体现的某种特殊的退役老兵精神品质,哪怕他是一个十分守时的人,也值得称赞。”节目主持人周炜如是说。这样的选择标准,使节目组在采访时,遇到许多不便。有些退役老兵从未面对过镜头,平时也不善言辞,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经历。比如被称为“公交驾驶技术第一人”的北京公交车司机孙琦峰,周炜和他相处了一段时间,发现孙师傅不喜欢夸耀自己,但为数不多的对话,让人对他的严谨认真肃然起敬。
1.内容感染性强。《本色》这档节目内容制作精细,退役老兵生活的现实场景还原,从“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95岁的老兵张富清,到退役30年、靠蹬三轮车打拼幸福生活的老兵张明洪;从退役后在大凉山支教的原空军技术大校谢彬蓉,到17位相约开花店的创业老兵团队,栏目组走向生活的最底层,深入人心的最深处,与拍摄对象悲喜交融、荣辱相依,引发了受众情感上的共鸣,让节目极具感染力。同时,结合退役老兵的性格特点和军事题材的需要,节目组设计一系列任务,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协助受访者完成任务,既将退役老兵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将“老兵精神”潜移默化地植入受众心中。
2.受众贴近性强。借助网络传播的推动力,使《本色》迅速赢得大批80后、90后观众的青睐。近年来,许多娱乐综艺节目受到热捧,但“娱乐化思潮”并不代表受众不需要温情的军事网络文化。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受众心理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在这种环境下,不少受众热衷于接受军事文化层面“润物细无声”的熏陶,用“强有力的民族情感”来弥补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安感。《本色》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社会的“减压阀”,让受众在平凡朴素的生活中感受退役军人的温暖亲和、朴素真实和伟大崇高,从而加深了对锻造出军人崇高品质的人民军队的认知度。
3.环节设置别具匠心。节目聚焦退役老兵,关注其背后的故事。节目情节中有悬念、有情感的起伏和生命的波折。人性化的叙事将退役老兵的生活生动地展现出来,成功地将其可视化,让这个节目变得好看起来。雷蒙·威廉斯认为:“核心的电视体验是流动的事实。”《本色》在“流动的事实”方面做足了功课,比如,在节目的第二期,以为张富清老人举办“时代楷模”发布会现场拉开了体验的序幕, 却突发意外状况,由于老人身体欠佳,住院治疗,召开发布会时没能到场。探访者周炜前往老人家中,通过老人的家属了解了老人平时的生活方式,并到医院看望张富清老人。在谈到牺牲的战友时,老人的眼眶湿润,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整期节目充满张力,情感充盈。在节目形式上,穿插了主持人的体验、访谈、独白等形式,没有台词,没有剧本,最真实地还原了节目现场,将受众的情感带入到节目之中。
二、优质文化节目传播的优化策略
(一)受众本位:激发受众潜意识的情感
《本色》以退役老兵的视角为切入点,全景式地记录老兵在退役后的真实生活,有效唤起了民众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在节目中增加“真人秀”,用情感连接了节目中和节目以外的人,这种难得的共情让节目明显多了一些人情味儿。对今天年轻的网络受众而言,讲好英雄故事最重要的是选择一种他们愿意接受的讲述方式,节目中看似只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其实已将每一位退役老兵的军人本色、家国情怀更为鲜活地、接地气地表现出来。
节目以退役老兵的生活故事展现军事文化,让军事文化不再“可望而不可及”,使受众群体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军人的本色,传递了家国情怀。
(二)仪式传播:用文化仪式讲好中国军队故事
詹姆斯·凯瑞提出传播的“仪式观”,即“一种仪式性的传播模式,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神圣的仪式上。在这一仪式中,共同的身份认同、价值观念与信仰得到强化”。 将社会仪式与军事活动融合,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叙述构建形象,让受众产生熟悉感。这样仪式化的信息才能在受众头脑中形成画面,从而激发情感,实现有效传播。
《本色》共十集,每一集的开头都伴随着优美的配乐,节目通过不同场景创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仪式感。第一集里,主持人周炜替张富清老人去祭扫烈士陵园,在烈士墓碑前从清晨5点坐到9点,主持人周炜说,“当看着那么多无名烈士的墓碑上写着牺牲时18岁、牺牲时19岁,你就完全理解了张富清老人为什么多年来隐藏功名,因为他觉得和牺牲的战友相比,自己能活着就是幸福”。
借助电视画面真实呈现军事文化仪式,还原了退役军人特殊的精神品质,展现他们退役不褪色的本色力量,点燃了受众内心对英雄的景仰和尊重。
(三)涵化培养:共鸣效果助力中国梦强军梦
格伯纳在1972年提出涵化理论。他认为,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大众传媒在形成现代社会的共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电视,通过对象征性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使人们共享相当同质的社会真实。
因此,大众传媒需要选用符合时代精神的军事内容,展现军事动态,正如前所述,通过对象征性事物进行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使人们共享同质的社会真实。当这种电视场景与现实场景重合时,涵化培养的作用和效果就得到有效彰显。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