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意在言外 其味无穷

作者:■刘汝旺

摘 要:呆板、单调、生硬,是时下一些新闻报道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之一。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把风趣、幽默的委婉语言与新闻“联姻”,努力探求委婉语言在新闻中的运用方法和路径,以期让新闻作品生动、活泼,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新闻表达;委婉语言;感染力和影响力

新闻文体的语言形式,以通俗、简明、具体、准确为主要特征。但是,在许多优秀新闻作品中,我们不时看到这样的表述方式:对于某些事件和人物,不直接进行交待,而是有意使用委婉语言,使之含而不露。这种写法看似曲晦,实则含风趣、挟幽默、寓哲理、带情感,耐人寻味,引人入胜,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正是由于委婉语言的这种难以替代的作用,才使得新闻作品新颖生动、精彩独到、意味隽永,产生了《文心雕龙·隐秀第四十》所说的那种“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意境和效果。

曾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参演万余人 不见几个兵》,开头这样写道:

当兵20多年,记者参加过多次各类军事演练。提到大型战术演习,脑海里立即浮现的是“漫山遍野都是兵,冲声杀声震破天”的景象。可是,9月25日,军区组织的“铁拳—2004”机步师山地进攻作战演习,却彻底改变了记者的“演习印象”。

由于作者巧妙委婉地进行了时代背景铺垫,设置了此次演习到底改变了记者哪些印象,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现代战争场景等悬念,使文章的导语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点和兴奋点,让读者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再比如,《人民日报》1978年3月18日刊发的《登上气象科学高峰—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通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春天,在北海公园,常常有一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早晨上班从北门进园,南门出去,下午下班从南门进园,北门出去。这位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从他的住宅到办公地点,正好经过北海公园。本来他可以坐汽车去,但是他宁愿步行穿过公园。他这样来来去去,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春天。

文章介绍的是竺可桢从事气象观察的科研活动,却不直呼其名,不直接写他在干什么,这也是一种委婉语言,它使新闻的表述更为含蓄、细微。这篇通讯生动地再现了竺老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笃诚的科学态度。读罢这篇通讯,读者即使忘掉其它段落,但一位老人出入公园大门这个细节,仍在他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新闻中,委婉语言的运用之妙,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巧妙含蓄地表达情感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当代著名作家丁玲走完了她八十二年的生活道路,今天上午十时四十分,在北京协和医院告别人生。

这是新华社一篇消息的导语。读到这里,会让人进入一种哀婉、苍悲的氛围,情不自禁地去追思、缅怀作家丁玲。这一导语有此非同寻常的感染效果,得益于委婉语言的恰当运用。不同的委婉语言能够体现不同的情感色彩。“走完了她八十二年的生活道路”“告别人生”,这样的措词,就把逝世的丁玲推到了恢弘壮阔、纵横交织的历史背景上,这既符合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又融进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再比如,曾刊发过一篇标题为《爱是一抹绿—感受好军嫂王惠萍》的通讯,作者在写王惠萍去世时这样委婉地写道:

灯暗了,天亮了,王惠萍拨通了哥哥的电话。哥哥把她接回了潍坊。这一走,她再也没能回来……

通读整篇文章,作者用深情细腻的笔法娓娓道来,富有浓烈的抒情色彩和哲理意味,大大地增强了人物通讯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还比如,《光明日报》2020年2月21日第4版刊发的题为《他永远留在了这个春天里—追忆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的文章,开头这样写道:

一周之前,2月11日,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在病床上过完最后一个生日。他发了人生最后一条朋友圈:ICU医护团队为我在病床上过了个生日;剃了个大光头;离开呼吸机十二小时以上,用经鼻高流氧合可达90%以上。

文章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抒发了广大市民对刘智明的关切和感激之情。

二、寓哲理于情趣之中

《人民日报》1979年3月19日刊发的通讯《在中国农村三十年—记美国朋友阳早与寒春》,文章在介绍阳早和寒春结婚的一段时,如此写道:

她(寒春)和阳早在延安窑洞结婚。奶牛和加速器结合了。是伟大的中国革命,把这一对在生活道路上似乎隔得很远的美国青年结合在一起!

阳早曾是一位农业系学生,在家乡牧场饲养过奶牛,寒春是一位原子物理学硕士,一度对加速器着迷。“奶牛和加速器结合”,是通过借喻生成的委婉语言,是对两位生活道路不同但目标一致的美国青年事业与爱情结合的形象描述,给读者留下品味和遐想的空间。

再比如,《山西日报》高级记者张临山2017年12月3日在该报刊发的新闻评论《不要让耀眼数字迷了眼睛》一文,文章开头这样写道:

数字之于经济,如同血压体重之于人,是健康状态的“晴雨表”,天然随行,重要非常。好看的经济数据,亦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反映出经济发展的成绩、趋势,“此中有真意”;另一方面又容易让人产生数字迷恋喜不自禁,“乱花渐欲迷人眼”。

文中“数字之于经济,如同血压体重之于人”“好看的经济数据,亦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的委婉借喻,把本省反映经济现状的做法勾画得恰如其分,切中时弊,令人警醒,给人留下无尽的思考,彰显了委婉语言在新闻中的运用之美。

三、幽默诙谐地表现扬抑褒贬

请看新华社女记者郭玲春采写的一篇全国电影创作规划会议消息的开头:

惊险的情节和武打场面,轻慢的歌舞和喜剧色彩使1988年的中国银幕显得比往常热闹。但是在一番激烈的格斗和笑声过后,创作者和他们的观众都感到了冷清:毕竟,这里还缺乏带动中国电影奋起的“领衔作品”。

在这段文字中,她运用委婉的表述就把1988年电影创作还缺乏精品的事实呈现给读者,没有任何不满和批评口吻,却显露锋芒,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谁能说这样的文章不精彩呢?

再比如,《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7日第5版刊发的《用钱威胁教科文组织太可笑》一文,开头这样写道: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一事,让日本一些人仿佛是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集体炸了锅。先是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两度表态要考虑停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经费支援并且“强烈要求”该组织进行相关评选制度的改革,接着一些官员、专家学者以及媒体站出来表示支持,部分普通民众也被煽动起来,一幅热闹的景象。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与国务委员杨洁篪会谈时,更是公开对我方申请成功表达不满。

文章笔锋犀利,把一些日本人否认侵略战争事实的丑恶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四、灵活巧妙地制造悬念

1998年,原济南军区《前卫报》在“走近奉献者”栏目中,曾刊发了一篇通讯,题目叫《危险地带》,文章的第一段写道:

“手握方向盘,脚踩鬼门关。”对许多人来说,开车是个既令人羡慕又有点危险的活儿。然而,某坦克兵训练场的李军,从入伍至今开了7年车,愣是没找到一点当司机的感觉。甚至今年夏天回家找对象,他都没敢告诉姑娘自己是开车的。

作者用委婉的调侃激发读者的兴趣,吸引大家看下去。这个人究竟是干什么的?为啥没找到当司机的感觉?为啥没敢告诉姑娘自己是开车的?种种问题给读者造成了悬念。最后通读全文才知道,这名军人是开坦克射击用的靶车的。假如这篇稿件一上来就介绍李军的职业,那岂不就是白开水一杯了。

有一篇题为《看看我是谁?—“空中之鹰”如是说》的文章,开头这样写道:

初次见面时,人们都会把我当成空射型“战斧”巡航导弹。也难怪,我是它与集束航弹和机载撒布系统的“混血儿”嘛……其实,我不仅“长”得像“战斧”,就连某些“本事”也十分相近。

看了这样委婉的描述,有谁不觉得这样的语言风格不吸引人呢?这样的新闻,既使官兵学到了知识,又启发了官兵的思考,培养了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还有一篇介绍山西自然风貌的通讯。在历数石窟壁画、佛山古刹、古陵木塔之前,先着了这么一笔:

要欣赏中国古代建筑和古代雕塑壁画,如果不到山西,那将是莫大的遗憾。

笔者本意在为山西的古迹文物“广而告之”,却不直言,先告诉你“如果不到山西”会如何,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委婉用语,使文章行文开启圆转,有悬念而不突兀。从阅读效果看,既然不去山西会“遗憾”,那么,只能盼着走一遭山西的念头了,从而达到了作者的预期目的。

五、撷取一瓣桔子尽尝其味

通讯《“五朵金花”的海岛恋》中,在描写“五朵金花”面对艰苦环境的考验时,笔者这样写道:

岛上流传着一句顺口溜:“风唱歌,沙跳舞,松树吱吱拉二胡;吃咸菜,喝咸水,当天报纸隔月来。”这5名女军医对此一一尝了个遍。

这篇千字通讯刊发于原济南军区《前卫报》,反映的是5位女军人扎根海岛建功立业的事迹。通常,别说是5位女军人,就是一位女军人扎根海岛的事迹,都可写成几千字的长篇通讯。而要在一篇千字左右的通讯里写出5个人的事迹,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逼着作者非挑出以一当十的新闻素材不可。经过一番比较分析,笔者围绕她们经受艰苦的考验、生死的考验、亲情的考验三个方面选材,在较短的篇幅里浓缩了5位女军人的人生精华。此稿在1999年全军“国门卫士”征文中获最佳优秀奖。后来,当有人问及作者的获奖感受时,他答曰:“可能的情况下,还是要把文章写得委婉精粹些。因为,读者只需吃这一瓣桔子,就完全品尝到其中的酸甜味道了。”

再比如,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新闻《“没有就是没有!”》,虽然是一篇不足两百字的“电话实录”,却让一个活脱脱的求真务实的连长杜文金跃然纸上。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

杜连长扣下了电话。片刻,他语气沉重地对笔者说:没有非让有,这算什么事,我这人就是死心眼,宁可挨批评,不愿来虚的!

这一画龙点睛式的结尾,是笔者借助人物的语言,委婉含蓄地点明主题,深化主题,使读者有“顿悟、猛醒”之感,加深了对新闻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新闻作品同文学作品在使用委婉语言上有较大区别。小说、散文可以在上下文中通过铺垫、回应等方法,造成使用委婉语言所适合的语境,而新闻作品受篇幅所限,一般只是把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来,无法进行太多的铺垫,特别是一些短新闻,在写法上更是如此。新闻作品对委婉语言的运用,要根据主题、材料、结构的要求,切忌生搬硬套,只有恰当运用、恰到好处,才能引发共鸣。

总的来说,委婉语言的使用,应含蓄而不晦涩,婉曲而无妨表意,幽默却不失真实,变化但无碍畅达。在这些“临界点”上,最能显示出作者的笔头功力。

(作者单位:联勤保障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