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满怀激情:战地女记者黄薇传奇新闻实践探究

作者:■孟晓雅

摘 要:黄薇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战地女记者,她始终满怀激情,把生死置之度外,将爱国情怀融入职业生涯、跨越多地进行一线采访、为坚持真理敢于担当,其传奇新闻实践对新时代军事记者提高能力素质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黄薇;军事记者;能力素质

抗日战争时期,在战火纷飞的中国大地上,活跃着许多以笔为矛、以镜头为枪的战地记者。这其中的女性记者格外引人注目,黄薇就是一个。她始终满怀激情,上前线、入后方,把生死置之度外。她一以贯之的强烈爱国情怀、坚持一线采访的扎实作风,以及不为外物所动、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对新时代军事记者提高能力素质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爱国情怀是新时代军事记者应有的底色

黄薇最为人熟知、被人记住的就是战地女记者的身份,但如果回溯她的传奇人生经历,会发现在战地记者外,她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底色,那就是满腔热血、救亡图存的爱国青年。

出身书香门第的黄薇,本是可以享受优越生活的大家闺秀,但她却义无反顾选择投身抗战。在1934年赴日留学前,她就接触过一些进步人士,留学期间更是成为中共东京支部领导下学生左翼团体的领导成员之一。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义愤填膺的黄薇迅速启程回国,希望能前往延安为抗战出力,但时局紧张难以成行,因此接受组织建议先去南洋宣传抗日,后于1938年春以华侨报纸记者的身份回到祖国。

正是这份当时让多少人不可思议的爱国情怀,使得黄薇的战地报道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在报道华北敌后景象时,当看到女性在努力学习,要为民族解放战争贡献力量时,她在《抵达一二〇师驻地—岚县》中的抒怀激情澎湃:“谁说女人是没有反抗精神的羔羊!她们将与男子们共同为打倒日本强盗而奋斗,她们将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彻底打碎束缚她们的锁链!”见到那些少小离家、投身八路军的孩子时,她又在《可爱的红“小鬼”》中充满怜爱和希望地直呼:“使得许多小孩子和青年们,愿意离开温暖的家庭、离开亲爱的父母,投身到八路军部队里来。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魔力’?除了辉煌的真理和真挚的同志爱之外,还有领导者的才能。这就是‘魔力’。”

在黄薇的文字里,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一个面对重重困境依旧百折不挠、勇于抗争的中华民族。许多像这样情感充沛的报道接连传播到海外,使侨胞深感振奋,积极捐钱捐物、回国支援祖国抗战。

“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曾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这句话对新时代的军事记者来讲同样适用。军事报道的环境不是真空,而是不同国家间利益交织、博弈的现实世界。如果没有对祖国的责任心,没有坚定的国家立场,写的、拍的再多也是机械的、没有灵魂的。黄薇强烈的爱国情怀启示我们,爱国情怀是新时代军事记者应有的底色,也是进行军事报道的原动力。有了它,军事记者才能脱离“小我”去关心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让自己的作品发挥最大价值。

二、抵达一线是新时代军事记者采写出精品力作的重要途径

都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但黄薇却总是出现在事件的中心地带。为采访方便,她还将一头漂亮的长发剪短,穿上军装打上绑腿,从武汉奔赴徐州,从华北转至重庆,先后采写了上百篇报道,向海外展现了中国抗战的真实景象。

在采访徐州会战时,部队下令撤退,黄薇本可以先行离开,但她却非要坚持随军同行,边突围边沿途采访。正因为处在一线,她才能记录下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车子愈走近,火势愈猛烈。剥剥的爆裂声,清晰可闻,火光延长约二里”“至砀山时,已是子夜时分,城内人民几乎逃光。熊熊的火焰,几乎直入云霄,照得满城通红,一阵风吹来,夹杂着难闻的火药气和血腥味。”

正如一些研究黄薇新闻实践的专家所说,如果不在现场,就难以有这样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上多方位的感受……黄薇不顾危险也要抵达一线,就是为了能还原出真实的战争场景,这样报道才能有说服力,才能让更多人对当时的抗战局势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对出身于大家闺秀的黄薇来说,采访随时都面临严峻挑战,即使在相对安全的后方,要做到扎扎实实多走多问也并非易事。1938年下半年,黄薇奔赴华北敌后战场采访。她在3个多月里走了40多个县,既采访了贺龙、肖克、左权、陈锡联、白求恩等人,还询问了不少沿途遇到的村民、哨兵、日军俘虏等,其旅途之长、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在通讯《见到了贺龙师长》中,因为零距离采访,黄薇不仅捕捉到这位将领“短短的上髭,健壮的体魄,再加上那豪爽的性格”,更从他分析局势的讲话中,发现他“句句清晰动人,有系统、有气魄,是一位了不起的演说家”。在报道八路军一二〇师警备团和炮兵连时,为了了解士兵生活,她专门去宿舍探访,并仔细向战士询问,这才记录下“每间宿舍里,都有两、三个人在埋头学习”的生动细节,更得到了战士们“因为听说八路军不打人不骂人,一切都是说服教育,所以我就参加到这里来”的朴实回答。

黄薇始终坚持抵达一线的“犟”劲告诉我们,立足一线的作品最有生命力。新时代的军事记者常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对标,其中脚力放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如果不抵达现场,就没有事实依托,有再好的观察、思考、写作的能力,也无法写出好的作品。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但像《谁是最可爱的人》《歼灭性的打击》《守卫在汉江前线的志愿军英雄们》等作品,凭其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故事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至今还被当作经典传播。而这些都是老一辈战地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用脚底板“走”出来的。

三、坚持真理是新时代军事记者应有的时代担当

抗日战争时期,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异常艰巨,同时国内政治形势也十分复杂,此时伴随战争的不只是猛烈炮火,还有舆论的激烈较量。为了让外界了解真相,黄薇始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大无畏的勇气,频频揭露侵华日军的战争罪行,即使身处险境也毫不退缩。

在报道华北敌后景象时,她在文章《敌军日记和家书》开头写道:“为了使海外侨胞了解敌军的实情,现将几个日军的日记和家信选译于此,请听听他们的自白、看看他们的暴行、听一听日本国内人民不堪困苦的哀鸣吧!”不仅如此,在通讯《访问敌军俘虏》中,她还详尽描绘了日军俘虏受到的优待,甚至记录下诸如“这些觉醒过来的敌军俘虏,不仅努力学习,还帮助我们写日文传单,给我们的战士上课,教日语”的珍贵场景。彼时,日本开着军国主义的战车疯狂前行,一边美化暴行一边加速侵略,而黄薇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话,揭露了侵华日军的丑恶面目和造成的深重灾难。

在坚持真理面前,诱惑对黄薇不起作用,威胁也无法让她屈服。本来以华侨记者身份活动的黄薇一直受到国民党礼遇,不仅采访过不少要员,还曾应宋美龄聘请,担任战时妇女干部训练班的“教官”。尽管如此,也从未动摇过她追求真理的信念。在向海外发出的通讯中,她如实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并不加掩饰地如实介绍八路军的战绩。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时,黄薇想尽一切办法把报道事实真相的文章发到海外,以致被国民党盯上想下毒手。即便如此,她也不愿离开岗位,直到最后听从组织命令才撤离。

黄薇用自己的大义凛然证明,真理即力量,坚持真理就是最有力的武器。范长江同志曾提出,“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着真理的火炬,在夹击中奋斗,特别是在时局艰难的时候,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对新时代的军事记者而言,现实环境的干扰因素更多,但坚持真理的信念不能动摇。只有笔下存风骨,作品才能对得起时代赋予军事记者的使命担当。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