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突破常态:提高党史学习教育报道传播质效

作者:■杜 娟

摘 要:全媒体时代,如何把内容优势变成传播优势,是主流媒体必须直面的一道时代课题。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宣传报道中,从选题立意、构思视角到影像呈现都突破常态化表现方式,形成舆论热点话题,引起军内外广泛关注,带给我们诸多思考启示。

关键词: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穿越时空;共情传播

全媒体时代,如何把内容优势变成传播优势,是主流媒体必须直面的一道时代课题。央视国防军事频道(以下简称“国防军事频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宣传报道中,策划推出的“向党旗报告”系列主题宣传和“青春三部曲”共13集系列主题报道,从选题立意、构思视角到影像呈现都突破常态化表现方式,形成舆论热点话题,受到军内外广泛关注。本文结合上述宣传实践,探讨全媒体时代如何创新党史表现形式、提高传播质效的方法路径。

一、紧扣建党100周年主题,形成传播规模效应

国防军事频道将党史学习教育宣传与年度大项任务有机结合,利用全国两会、人民海军成立72周年、五四青年节等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宣传报道,形成传播规模效应。

(一)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2周年为契机,给党史学习教育宣传赋予时代内涵

国防军事频道结合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2周年,连续在“军事报道”“国防军事早报”开展“向党旗报告”主题宣传,与党史学习教育和人民海军的发展紧密融合,回顾人民海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展示世界一流“大国重器”的强大实力,给党史学习教育宣传赋予时代内涵。

“军事报道”栏目推出的《大洋“船”奇:蓝色航道上感悟信仰伟力》《铁血“船”说:强军征程中赓续战斗精神》《血脉“船”承:时空巨变下坚守不变初心》系列报道,不仅仅局限于人民海军诞辰,而是以“船”为精神符号,将中国共产党启航的“红船”和人民海军起步的“木船”链接,把人民海军72年发展史置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让庆祝活动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报道以“船”为主线,全面展现海军部队学习党史军史,积极开展“学党史、强信仰、勇担当”活动,在瞻仰、寻访、挖掘、宣讲、品读中感悟红色历史,领悟植根于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一处处革命遗址、一件件历史文物让官兵从心灵深处感触到红色信仰是精神上的“钙”、制胜强敌的“气”,听党指挥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

这一主题报道不仅有现实针对性,还有历史纵深感,既有人民海军首任司令员、开国大将萧劲光生前专访的珍贵影像,也有曾在海战中首创小艇击沉大舰经典战例、被国防部授予“海上猛虎艇”荣誉称号的英雄部队战斗场景,还有接受采访的亲历者、专家学者发自肺腑的心声。比如,第一批潜艇学习队成员、90多岁高龄的海军夫妇胡介山和罗治淮在采访中说,人民海军成立初期,从全军各单位抽调275名官兵学习潜艇操作,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但凭着自己的一腔热忱,在短短3年时间奇迹般地掌握了这项从未接触过的技术。又如,海军史专家黄传会谈道:“在初战时期,我们打海战的时候,有的连手榴弹都用了,甚至连刺刀都使上了。他们每一次战斗我觉得凭的都是一种不怕死的精神。”

这些故事细节的电视传播形态,让观众为红色信仰的伟力和战斗精神的威力而深感震撼,同时也启示我们,党史军史是我党我军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传播中,我们既要理直气壮讲好大道理,还要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审美情趣的变化,俯身贴近受众,用事实说话,讲述吸引人的故事。要注重满足受众尤其是青年官兵和地方军事爱好者多视角获取信息的需求。

(二)在回顾党的光辉历程中,多侧面展示党领导下的人民海军飞速发展的硬实力

“军事报道”栏目把呈现党的光辉历程和海军的辉煌历史结合起来,主题新闻片《铁血“船”说:强军征程中赓续战斗精神》,由海军刚成立时全部家当不过是“几艘基本丧失战斗力的铁壳船和木船”讲起,运用大量史料,集中展现人民海军从当年仅有小船小艇的“黄水海军”,一步一步成长为五大兵种齐全的“蓝水海军”;从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第一艘核潜艇正式服役,到首批护航编队奔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从第一艘国产航母入列,到列阵大洋、威震海天的现代化舰队。4月24日,人民海军72周年生日第二天,全力推出《习近平出席海军三型主战舰艇集中交接入列活动》,报道习主席同时为3艘大型主战舰艇入列授旗、海军同一天一次性入列3艘主战舰艇、一支舰队同天接收3艘水面、水下大型主战装备。

多侧面、全景式的报道,让广大军民深切体会到习主席对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的高度重视,凸显了海军飞速发展的光辉历程。由此可见,提高党史学习教育传播质效,要注重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结合”中聚焦受众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寻找共鸣。

(三)扭住初心使命这一根本动力,激励广大官兵在矢志强军打赢中焕发强大能量

国防军事频道站在人民海军作为国家安全由大向强的标志力量的高度,瞄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宏伟目标,大力宣传部队以初心使命激发广大官兵在备战打仗中打头阵、当先锋的旺盛斗志。为此,组织多路记者跟随海军部队,走进演训一线。在一组组实战实训镜头中,有金牌战舰“黄石舰”在黄海某海域进行导弹实射,成功发射2枚导弹对来袭靶机实施精准拦截;有南部战区海军数艘战舰组成编队在远海大洋展开的一场场多军兵种联合训练,培养提高战时一体联战、胜战的能力;还有“辽宁舰”航母编队锤炼提高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能力,从不同角度体现海军官兵奋斗强军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上述报道,在军内外引起积极反响。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作为部队就要集中体现在深入推进实战化训练,全面提高打赢能力上。这也正是党史学习教育报道要关注的一个重点。要围绕强化战斗精神,宣传国防和军队建设新成就,展示我军现代化水平和军事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化威慑和实战能力;纵览世界军事风云,传播最新信息和现代战争理念,开阔官兵视野;走近人民军队,关注中国国防,强化公民的全民国防意识,打牢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思想基础。

二、让历史与现实有机贯通,凸显影像的穿透力和思想深度

与单纯讲述历史的宣传不同,国防军事频道推出的《青春致敬青春》以青年一代穿越时空向老一辈革命者青春致敬的方式,拓展党史学习教育宣传的内容维度。5期节目以纪实方式,融入微电影拍摄手法,将人物自述与现场采访相结合,让历史与现实有机贯通,被致敬人、致敬人中既有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也有公众所熟知的优秀歼击机飞行员等等,代入感极强,凸显了影像的穿透力和思想的深邃性。

(一)一次次家国情怀的“时代表达”,展现高原官兵矢志戍边的使命担当

电视新闻《青春在喀喇昆仑闪光》深情表达新时代青年官兵的家国情怀,用一以贯之的奋斗定义人生,从风雪边关写忠诚、冷的边关热的血、情注高原砺兵心、扎根西陲苦为乐等角度,讲述一个个赓续红色血脉、忠诚戍守边关的感人青春故事。军事记者走上喀喇昆仑高原,历时20多天,行程近万公里,深入边防一线采访拍摄官兵鲜活的驻训生活,不只是让人们看到“生命禁区”长年冰封雪裹、高寒缺氧、风如刀割,还用笔触和镜头展现高原官兵战风雪、斗严寒、抗缺氧的乐观向上精神。

报道中的官兵很多在父母眼中还是孩子,他们在爱与呵护中长大,却拥有家国情怀和宽阔视野,已担负起了守卫祖国疆土的重任,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边防斗争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官兵身处边境一线,环境艰险、情况复杂,时刻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镜头中一张张被紫外线灼伤的面庞,写满了坚毅和勇敢,也让人们记住了大胡子中尉麦吾兰、11年坚守高原的军医路俊霞等为代表的戍边英雄。他们常在一块小小的石头上,刻写着一个大大的报国梦,记下自己对党的忠诚誓言、每月要交的党费和寸土不让的坚定决心,等等。什么样的青春最精彩?画面中,在海拔5000多米的风雪高原,官兵在一次次执行艰巨任务中冲在一线、不惧生死的实际行动,让人们看到了“奋斗强军、苦练笃行、至诚报国”,就是他们家国情怀最厚重、最真挚、最生动的时代表达。而这也是军事新闻媒体传播价值的彰显。

(二)一堂堂特殊党课的精神洗礼,呈现青年一代奋斗青春的爱国情怀

五四青年节期间,国防军事频道推出特别策划《青春与青春的对话》,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为主题,在3档新闻节目中先后播出《喀喇昆仑边防军人走进国旗护卫队》《喀喇昆仑边防军人走进北京大学》《喀喇昆仑边防军人与清华学子共话使命担当》等3期节目。“军事报道”栏目组特别邀请4位驻守喀喇昆仑边防一线的官兵代表新疆军区某团指导员钱生旭、战士李鸿博,某团副指导员麦吾兰,陆军第947医院军医路俊霞来到首都北京,先后走进国旗护卫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党日活动的形式与青年官兵、高校大学生展开青春的对话,相互启迪,彼此勉励。

在国旗护卫队,昆仑卫士与国旗卫士共同唱响《祖国不会忘记》,高原官兵将班公湖升起的国旗赠送给国旗护卫队,展现出他们共同守护国旗,共同保卫国家的炽热情怀。从班公湖到未名湖,从“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到边防军人的“精神高地”,这场高原官兵和北大学子的对话碰撞出了青春奋斗的思想共鸣。指导员钱生旭讲起一封封战地家书背后的感人故事,战士李鸿博分享了泛舟巡逻班公湖的戍边经历,军医路俊霞缅怀了长眠于康西瓦的英烈忠魂,维吾尔族副指导员麦吾兰带来一份写在三角巾上的特殊“入党申请书”。一个个现场纪实段落催人泪下,官兵们的讲述让置身现场的北京大学学生无不为之动容,在交流中有的同学用“纯朴、纯洁、纯粹”来表达对边防官兵的敬佩之情;还有的说,青春与青春的对话活动,让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更深刻地感悟到,“在每个岗位坚守和奋斗的价值,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绽放青春之花”。这些爱国情怀交流形成的舆论场,早已突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校园,线上线下同上一堂堂党课成为观众的心声,引发持续发酵。

(三)一场场穿越时空的致敬青春,体现红色基因融入两代人的精神传承

无论是红一连指导员致敬连队前辈何挺颖、电影《三湾改编》中杨开慧的扮演者致敬杨开慧,还是仪陇籍战士致敬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马兰精神讲述人致敬“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等,《青春致敬青春》系列报道中的被致敬人,在青春年华时为信仰和理想奋斗拼搏的激情与英勇,都深深感染了观众和网友。

光影运用、色彩对比、交叉叙事、时空转换等拍摄和编辑手法的运用达到出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效果,带领观众走入致敬人与被致敬人的心灵世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诠释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当杨开慧的扮演者姜淼读起那封托孤信时,她从穿着文职服装到粗布衣服的转换拍摄,让观众一下子从现实走入历史,而姜淼从电影《三湾改编》的剧情段落到排练现场的穿越剪辑,又让人们从历史走入现实,沉浸于杨开慧的精神世界中,为她无私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感染。

变幻的是时空,永恒的是信念。在《青春是“空中敢亮剑”》中,歼-20飞行员陈浏接受记者采访,回忆起在抗美援朝一次空战中击落4架敌机的空战英雄、他的姥爷刘玉堤的事迹时几度落泪,让人们看到飞行员铁骨柔情的一面,更看到了红色血脉的永续传承。《青春致敬青春》还创新报道形式,每一集都以致敬人饱含深情撰写并朗读致敬词的方式结束,更加强化“致敬”的仪式感。在《青春是隐秘而伟大》的新闻中,马兰精神讲述人彭继超在致敬词中写道:“你们在大漠戈壁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甘愿将丰功伟绩尘封于岁月密档。你们那真挚的爱国之心,坚定的报国之志,激励着一代代英雄儿女奋进在追梦路上。”无论是致敬词的内容还是朗读的语气,字字句句现真情,平实无华见力量,使传播达到了入脑入心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有效引导舆论

全媒体时代,军事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样态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只有找到跨屏受众的共通点,才能让大屏形成收视热点、小屏达到爆款刷屏,进而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国防军事频道党史学习教育宣传以适合多种视频平台的形态进行跨媒体传播,人民日报、新华网、解放军报客户端、今日头条、腾讯等多家新媒体平台纷纷转载,有效引导了舆论。

(一)发挥融媒体矩阵作用,优质短视频产品形成舆论热点

专业的优质内容是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长久发展的力量之所在。《青春致敬青春》系列报道在策划之初,不仅将聚焦点放在电视播出效果呈现上,更注重从网络用户的心理需求出发,打造优质网络短视频产品,形成一体策划、多元生成、多渠道呈现的传播样态。3分30秒的宣传片《穿越时空 青春致敬青春》以微电影的方式制作包装,通过5位致敬人个人自述的方式,透过历史和现实生动阐释什么是青春,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平台提前发布后,达到了为新闻播出预热的效果,引发观众和网友对这一特别节目的持续关注,开启了“追剧”模式。

仅央视军事、央视频、人民网就先后转载了《墙壁藏信半世纪!这份未送达的思念是战争年代的“红色浪漫”》《以鲜花命名的地方!听老兵讲述马兰核试验基地》《歼-20飞行员回忆空战英雄姥爷落泪》等20多条相关优质短视频,在微信、微博、抖音、公众号中广泛传播,其中《歼-20飞行员提起一幅画突然哽咽》阅读量达4544.7万,登上微博热搜,《解放军报》还以陈浏致敬姥爷刘玉堤这些感人故事为题材,刊发了题为《穿越时空的军礼》报道。

(二)深度嵌入移动端,话题设置引发交流互动

党史学习教育报道要想取得最佳传播效果,必须要吸引网民参与互动交流。如果说电视终端的军事新闻节目从架构、叙事到制作都有其作为主流媒体的客观采编规律,信息传播方向线性、单一,那么在移动视频端的新媒体产品则以新理念、新姿态嵌入网络社会,让主题性报道与网友产生共鸣和多样化互动。《青春与青春的对话》系列报道3期节目中,很多感人的场景和对话都成为新媒体二度创作的重要素材。《以青春之名!戍边卫士和北大学子合唱〈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为保密把入党志愿书写在三角巾上》《感动!北大学子听戍边卫士事迹落泪》《泪目!喀喇昆仑边防军人为清华师生念战友亲手写下的遗书》等多条仅1分钟左右的短视频登上微博热搜。这些官兵与大学生的平实交流、朴素的即兴讲述,成为网络舆论热点话题,阅读量过亿,不断冲击人们的内心,引发对信仰信念和家国情怀的深深思考,助推了在社会上形成崇尚戍边英雄的良好氛围。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大家都主动参与到交流讨论中,在清华大学,当指导员钱生旭为师生念战友亲手写下的遗书时,同学们都为之动情。博士生刘充在微博留言中说,“对我们大学生而言,或许都是第一次听到同龄人的遗书,这无疑是一次直击心灵的教育,感谢边防官兵用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告诉了我们,怎样的活着才是有意义的”。还有网友留言,“看哭了,不是我们生在和平年代,而是有一群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戍边将士用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了一条条红色的长城”。在全媒体时代这种融合传播方式,大大拓展了信息视界,提升了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