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浅析阎吾战地新闻写作的三个观点

作者:■黄春一

摘 要:阎吾是我军新闻史上著名战地记者之一,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传神的战地新闻作品。本文撷取阎吾“新闻报道就是直接参战”“战斗在第一线”“热爱自己的采访对象”三个观点,探讨新时代如何当好战地记者。

关键词:阎吾;战地记者;军事报道

在我党我军新闻史上,有许多一手拿枪杆、一手拿笔杆的新闻工作者,采写出了家喻户晓的战地名篇,拍摄出了成为国家记忆的经典画面。阎吾同志就是其中一员,他为党的军事新闻事业奋斗终身,一生未曾下战马;他写出了大量生动传神的战地新闻作品,树立了军事新闻写作的典范;他关于战地新闻写作的一些思想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军事记者培养成长依然具有教科书一样的作用。本文撷取阎吾“新闻报道就是直接参战”“战斗在第一线”“热爱自己的采访对象”三个观点,探讨新时代如何当好战地记者。

一、“新闻报道就是直接参战”,是战地记者应有的职业定位

阎吾认为:“新闻报道就是直接参战,壮我军威、灭敌士气,为胜利呐喊呼唤。只有这样,前线记者才能真正成为战斗的一员。”

这是从他的新闻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在战地采访中,阎吾既是记者,也是政治工作人员,有时还直接当战斗员和指挥员。最典型的事例是1951年,在抗美援朝的一次阵地采访中,他代替负伤的指挥员指挥战斗,荣获军功章并获得了“武记者”的美誉。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战时新闻宣传,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培养起一大批战时新闻工作者,我们的新华社就是在火线上诞生的。阎吾是1938年参军的老八路,战斗负伤后在山东纵队宣传部任干事。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前线记者,参加过淮海、渡江等大大小小十几场战役,他上过抗美援朝战场,报道过解放一江山岛、炮击金门、国土防空作战、边境作战等重大军事行动。

在朝鲜战场上,像阎吾一样,许多记者都是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一路走来的战地记者,他们始终坚信自己就是一名战士,同部队一起行军、一起打仗,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采访写作,有的牺牲在敌人的炮火之下。老一辈军事新闻工作者用鲜血和生命给战地记者下了定义,立起了战地记者的精神、传统和作风,需要我们好好传承并发扬光大。

在朝鲜战场上,阎吾写下许多军事新闻名篇,除了《痛歼美军骑一师》为大家所熟知外,还有一些篇章也十分具有研究价值。板门店谈判中,美方叫嚣:除非接受他们的方案,否则让飞机大炮去继续争辩吧。由此,就有了美军在开城前线发动的所谓“争辩战”。阎吾赶赴战场,写下了《“这里没有你们的发言权”—记停战谈判会场区附近的战斗》,里面记录下这样的情景:山上的草木被打成了灰烬,积雪也打不见了,冰冻的坚土被打翻起几尺深……敌人曾成连成营地向这里进攻了20多次,在不到500米的地段上,美国大炮打来了许多炮弹,约有70多吨钢铁,把敌军丢在我们阵地前沿的伤兵和尸体捣成了肉泥。我军的阵地却仍然屹立不动。我们的战士警告敌人说:“你们要敢在这里动武,这里没有你们的发言权!”这样的通讯今天再读依然深有感触。的确如此,人民军队什么时候都不会让美军有发言权。

阎吾认为,当记者要“能舍得吃苦、舍得卖力气,能及时赶到战火纷飞的第一线,才能把珍贵的历史资料抢下来。”他说:“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战争画卷,要不当场去记录下来,谁还能再给你重演呢?”他主张记者要像战士那样,时刻保持着求战的旺盛斗志和饱满的政治热情。

“新闻报道就是直接参战”,还体现为把新闻工作者队伍作为一支作战力量来组织与运用。阎吾曾在文章中写道,在千军万马奔赴淮海战场的那些激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们在前线经常收到总社的指示—望前线的记者们,充分迅速、合乎实际地在千千万万读者面前把战况反映出来。指示明确:除战报与一定时期或一定问题的综合报道之外,应多写简短的片断的战场通讯,从多方面多种多样地反映战争。举凡战场所见部分敌军情况,只要能说明它们与整个战役之关系,这样的片段报道是能受读者欢迎的。也有意见指出:写综合报道,一方面要写出轮廓,使读者有一个全盘的概念,另一方面又要穿插一些经过精细挑选的生动事例,使报道既不是夸夸其谈,又不是现象罗列,而是有骨有肉、有声有色。这些在战时新闻工作实践中形成并经过检验的指导原则,通过阎吾的记录使我们今天有幸能够读到,其中每一条都十分珍贵,值得我们认真地对照思考。

这启示我们,战地记者是在笔杆子中写枪杆子的,也是在枪杆子中拿笔杆子的。是文中之武,也是武中之文。我们是“参战者”而不是“观战者”,不能把观察线、采访线远远地划在火线的后面,一个合格的战地记者,仅仅凭借手中的笔,是无法完成任务的,还需要有强健的体魄、无畏的胆识、必备的战场生存技能。同时,“新闻报道就是直接参战”,也提醒我们要把军事新闻工作者队伍作为一支参战力量去建设,在平时就要融入战备训练。未来战争中,贴近战场的、多视角的、多样化的报道同样极其重要,这就需要一支战斗力强的记者队伍,在有力的组织指挥下去作战,而这支队伍的建设需要从平时开始以足够的紧迫感和实际行动,贴近实战,做到平战一体。

二、“战斗在第一线”,是战地记者应有的战位定位

阎吾认为,战地记者的阵地就是在战斗的第一线,只有亲身到战场,才能有战斗激情,自然就能写出战斗性强的报道。阎吾的采访本扉页上写着:“战斗在第一线的人是最幸福的。”

一个新闻记者,要有强烈的“一线观”,这种战位定位是一种方向,支配着记者的选择和行动。大家对于收录进中学语文教科书的阎吾作品《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非常熟悉,殊不知,这篇作品就是在他的“一线观”支配下,自己“争取”来的。他曾回忆说,当时他是新华社三野总分社第22支社采通室的记者,他所在部队担任的是渡江战斗的预备队,不在第一线。为了到一线采访,他找领导要求把自己调到前线部队去。正逢其中一个炮兵团奉命开上前线掩护兄弟部队过江,他见机来了个“自由行动”,跟着炮兵团上了江北阵地。

虽然到了前线,但他没有满足于留在炮兵阵地观察采访战争,而是“急忙跑到江边,连问一声都没来得及就跳上一只船”,这是第二渡江突击队的一条船。他回忆说,船到江心,机枪子弹把船篷上的帆布打得片片飞落。到岸后,他“用手电筒一照,见到五六具敌尸七倒八歪在那里”。他记得:“我想从他们衣袋里找到一些日记、文件之类可供报道的资料,没想到一掏,拿出一支蜡烛,我立刻用烛光照着,以膝盖为桌,将在长江北岸写了前半部分的强渡长江的战斗情景新闻继续写完,然后请通讯员随着返回的船送到北岸发了出去。”

阎吾的许多战地新闻都是“抢”出来的,淮海战役中,国民党中央社把杜聿明的逃跑说成是“战略转移”,为了向全国人民揭穿这种鬼话,阎吾追到前线去采写敌军逃跑的情景。他回忆说:“我立刻到参谋处抄了一份行军路线图,然后到伙房里拿了两块高粱窝窝,边吃边向最先头追去。一夜急行军,我跑了180多里,黎明,一幅蒋匪军夺路逃窜的图景,顿时展现在我的面前。”“杜聿明全军覆灭的那天拂晓,天上的繁星还闪着寒光。不知是敌机扔下的炸弹把我轰醒了,还是一种几年来养成的前线记者的习惯,我再也睡不着了……我跳出壕沟,冒着敌人的炮弹,向着杜聿明总部所在地—陈官庄跑去,采写这一条重要新闻。”

下面,是阎吾笔下的一些当时的典型情景:

—大路上、田野里,满是混乱的人群走过的脚迹。匪徒们丢弃的公文、花名册、国民党党员证以及刘峙、杜聿明、邱清泉几个匪首的名片,到处皆是。

—在陈官庄北匪军的临时飞机场附近,出现了一个黑市场,当官的把从老百姓家抢来的麦子,磨成面吃了之后,再用麸皮做成饼子高价卖给士兵。当兵的饿得要死,当官的却囤积居奇,大发横财。

—“到哪里去缴枪啊?”“把枪缴给谁啊?”当时,只要我军有人指定一个缴枪的地点,顿时就堆起无数的枪支。有一个俘虏领着我军人员从土里扒出5挺重机枪,他只要求给他一个馒头吃。

1987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阎吾战地情景新闻选》。关于“情”与“景”,阎吾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说:“记者必须到战斗的现场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才能把战场看到的最有价值的‘景’记下来,也才能把记者自己的‘情’融进去,写出有生命力、感染力的情景新闻来。”

这启示我们,情景不是一种写法,而是一种观察视角。想象力再丰富,文笔再流畅,我们也必须老老实实承认—无现场就无情景。离开了现场的“情景”虚构是无本之木,是南辕北辙,越“生动”离新闻的本质越远。不因战地险远而不至,对于今天的军事记者来说,我们更需要学习老一辈战地记者不到一线不罢休的精神,自觉把战位移向前线、移向演训场、移向指战员中间。

三、“热爱自己的采访对象”,是战地记者应有的情感定位

阎吾说:“一个军事记者热爱战斗生活的重要标志,是热爱自己的采访对象—只有热爱他们,你才会亲近他们,熟悉他们,从而满腔热情、千方百计歌颂他们。”

在空军战斗英雄岳振华的回忆录中,我们找到了当年随军记者阎吾对他的一次现场采访。1963年11月,地空导弹兵二营击落U-2,阎吾问营长岳振华:“你……把敌机放得那么近才开天线?而且在航路捷径大于规定的情况下发射导弹?”

岳振华回答:“对党负责。打胜了对党负责,打不胜也对党负责,这是我下决心的依据。”能发现这样的历史瞬间,这对今天的军事记者是有深刻启示的。阎吾是今天编辑记者心中一直仰望的新闻前辈,当年在采访空军指战员时,这个问题问得十分专业,可见在背后下了多大的功夫。这个采访堪称军事采访的范式,而岳振华的回答,对今天的指战员依然富于启迪。

阎吾的新闻实践,对于我们当前学习研究军事报道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使在今天,地空导弹武器依然是高技术装备,当年更是如此。他们那一代记者,在枪林弹雨中冲锋毫不迟疑,对高技术战争的采访,也是毫不含糊,一个猛子扎到底,他们是横下一条心也要把现代战争搞明白的一群人。一次在朝鲜战场上,阎吾等十几名新华社记者围着空军战斗英雄亲切合影,这张被广为传播的特别合影,揭示了一种更深的情感—对采访对象的热爱,不仅是一种情感的亲近,而是一种下决心要把他们看懂写透的劲头。

阎吾认为:“一个记者出入火线,他就是一个特殊的士兵。记者要写好新闻,就要当好这个兵。这就是我的记者价值观。有价值的新闻,也就产生在这样的记者价值观之中。”

阎吾的观点告诉我们,对战斗生活和官兵的热爱,是我们写好笔下文章和做好工作的情感基础。如果胸中没有溢满这种感动,就谈不上有为胜利鼓与呼的动力,文章即使勉强写出来,也没有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军事记者,我们能否真正走入练兵备战深处,写出备战打仗之魂,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做好军事报道,需要扎实的军事知识积累,需要日复一日的学习和跟踪,需要为采访下够苦功夫。

“飞笔难尽英雄风”,这也是阎吾的一句诗。意思是说,运笔如飞,也难以尽写英雄风貌,这是一位奋战一生的战地记者对战地采写的感慨,也是他在内心把战士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而发出的由衷感怀。战地记者,需要带着信仰与热情去做,投入全部的精力,燃烧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军事记者这个光荣的职业,为战斗而生,选择这个职业,就要像战士一样勇敢善战,像打仗一样去写新闻。让我们传承战地记者的战斗精神,用生命书写不朽的战斗篇章。

(作者单位:空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