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全媒体时代军事记者增强“四力”探析

作者:■程 前

摘 要:全媒体时代,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军事记者面临的时代课题。本文结合《战略支援报》记者蹲连实践,探讨军事记者如何转变作风,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的方法路径,以期为军事新闻工作者提升综合能力素质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军事记者;提升

全媒体时代,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下简称“四力”),是军事记者面临的时代课题。战略支援报社(以下简称“报社”)2019年9月成立以来,为增强军事记者“四力”,先后组织了多批次记者蹲连活动,从报社领导到编辑记者,从现役军官到文职人员,纷纷深入基层蹲连采访,倾听官兵心声、反映基层变化,采写出一大批官兵叫好的新闻作品。本文结合《战略支援报》记者蹲连实践,探讨军事记者如何转变作风,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的方法路径,以期为军事新闻工作者提升综合能力素质提供借鉴参考。

一、脚力:脚板底下出新闻,出好新闻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脚力,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做好新闻工作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落点。尤其是在信息获取渠道异常便捷的当下,军事记者必须不断增强脚力,沉到部队,深入一线,才能抓到“活鱼”,拿出精品。

切实增强脚力,走进基层官兵内心。当前,官兵价值取向多元,思维更加活跃,思考问题深入,这给军事记者确切获知官兵所思所想所悟带来一定难度。另外,线上交流沟通的方便快捷,疫情影响下的少见面不聚集等,也给一些军事记者仅凭“掌上获取信息、室内加工信息”的模式提供了“借口”。其实,无论官兵思想如何变化、信息交流渠道如何变化,军事记者切实增强脚力,走进基层官兵内心,永远是获取鲜活新闻的不二法宝。

这个“走进”,决不只是“走近”,不是仅仅追求“身入”,而是必须做到“心入”。2020年8月,报社一名年轻记者赴某部蹲连采访报务员。按照常理,这名记者作为青年官兵的同龄人,应该会很快与大家打成一片,走进官兵的内心深处,但实际情况却与预想差距较大。采访中他发现,官兵们长期收报发文,使用莫尔斯电码交流就好像人们日常对话一般。莫尔斯电码已经深度融入官兵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走基层怎么样才能走得更深入?记者决定从零起步,学习莫尔斯电码。通过与官兵一同艰苦训练,终于学有所获。此时他也发现,学习莫尔斯电码不仅让他了解了报务员的酸甜苦辣,同时在不知不觉间,官兵们也把记者当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切实增强脚力,走进第一现场。全媒体时代,信息流速之快令人瞠目。一个新闻事件刚刚发生,常常是新闻记者甚至还没赶到现场,一些自媒体信息已经开始了传播。面对这一变化,对新闻记者来说,新闻事件发生后难免有这样的顾虑:第一现场的第一落点已被自媒体抢占,还有必要到现场吗?其实,军事记者不仅要走到现场,而且要走进第一现场。这是因为,作为专业的记者,到达新闻的第一现场后,凭其专业的素养和职业的敏感,往往能挖掘到自媒体挖不到的鲜活新闻。如果说自媒体抢的是“先”,军事记者到达第一现场后,则抢的是“鲜”。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2月中旬,随着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驰援湖北抗疫一线,报社第一时间派出两名记者奔赴武汉,按照记者蹲连的模式,全程参与到医务人员工作生活之中,全方位展现他们执行任务的动态和风采。得益于身处在抗疫一线,两名记者先后报道了医疗队进驻光谷院区、接诊首日见闻、首例患者治愈出院等现场动态新闻,一时间抗疫一线新闻成为读者阅读报纸的新期待。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军事记者第一时间深入第一现场,运用第一手材料,回应网民关切,是提高新闻传播质效的重要途径,也给军事记者增强脚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切实增强脚力,持之以恒走基层。报社成立以来,把持之以恒走基层作为一条硬指标,不断强化记者责任意识。2020年春节期间,一名记者赴某部蹲连。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部高度重视扶贫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驻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记者从部队领导和官兵口中了解到不少好做法、好经验,但总感到文章内容有余但鲜活不足。尽管他过去曾到过这个村,但他仍然坚持赶到村里,到田间地头、村民家中详细了解情况。老乡们淳朴的话语、真挚的感情、幸福的笑容,让记者感动不已。很快,稿件《荒原上走出幸福路》出炉,通篇从老乡的视角,讲述了乡村在部队帮扶下发生的喜人变化,视角独特、引人入胜。类似的情况,不止发生在一个记者身上。实践证明,增强脚力,不是一时一事的“走”,而是需要持之以恒走基层,走进更多基层官兵内心,走进更多第一现场,心与受众贴得近些、再近些。对军事记者来说,这是真正锤炼脚力的最高要求,决不能只是狭隘地认为,只要一两次深入基层就可以了。而是应该深刻认识到,切实增强脚力,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能走得更稳健,才不会出现一脚深一脚浅的情况。

二、眼力:以穿透力的目光让新闻价值最大化

眼力,是军事记者的一种新闻价值判断力。在新兴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些人有这样的错误认识,感到眼力的价值已经弱化。因为手机、互联网等已经可以很轻松地实现现场视频直播,在摄像头无处不在的时代,还真需要记者的眼力吗?其实恰恰相反,全媒体时代,眼力是专业记者为受众提供深度信息服务的独门绝技。

努力锤炼眼力,做到见微知著。从事军事新闻采写,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抓住新闻事件的亮点。那种面面俱到、贪大求全的报道,很难获得读者的认可。这就需要军事记者努力锤炼眼力,处理好小与大的关系,增强见微知著的本领。比如,通过小故事揭示大主题、小人物反映大情怀,小切口凸显大纵深。一次,报社一名记者到某部蹲连采访,在一个周末自由活动时间,无意中看到战士们拿着手机围在一起。现在,手机已经成为青年官兵生活中的必需品,拿着手机聊天本也司空见惯。但记者没有放过这个细节,主动走上前去了解情况。原来战士们正通过手机链接,参与连队发起的“本周伙食满意度调查”。记者于是从这件小事着手,深入挖掘出连队积极利用手机开展伙食保障满意度调查、管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助力官兵履行民主权利等许多生动故事,一篇《暖兵心!给指尖民主点赞》很快成文。稿件刊发后,在部队引起积极反响。

努力锤炼眼力,做到见棱见角。多年来,我们的军事新闻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推出了一大批充满正能量的典型报道。但这并不意味着,军事新闻要摒弃抓问题报道。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工作的导向,正面宣传为主并不是不能抓问题。相反,如果能处理好正与反的关系,有独到的眼光,发现部队机体中的问题隐患,通过舆论的力量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关注和解决,这本就是军事记者职责所系、使命所在。在蹲连活动中,报社一名记者到某部采访,发现训练场上有两个深坑。两个深坑既有碍观瞻,又存在安全隐患,难道有什么特殊用途?记者往细里深里探究此事时,大家不是笑而不语,就是故意避开话题。深入了解后才知道,为了满足部队夜间训练需要,该部决定在训练场上竖两根灯柱,但两个深坑挖好了,购买灯柱却因为对经费、招标、审计等的政策理解把握不到位,一拖再拖。记者很快撰写出稿件《训练场上的灯,啥时能亮起来》。文章发表后,有力地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努力锤炼眼力,做到见所未见。因职能定位、受众群体、保密要求等原因,军事新闻与社会新闻相比,差异较大。除了演习演练、重大任务、抢险救灾等高光时刻,部队日常的工作训练,有时会让人有一种“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感觉。对军事记者来说,更需要努力锤炼眼力,处理好平与奇的关系,“于寻常中见奇崛”,在大部分人司空见惯或见所未见之处,发现新闻线索,挖掘新闻价值。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颁布,这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报社正在蹲连的一名记者发现,对部队许多官兵来说,这部法典每个人都可以读到,但是大部分官兵对这部法典没有深刻地理解和认识。这就需要军事记者运用自身的优长,为官兵进行系统地解读,以达到见所未见的效果。记者很快访谈了相关法律专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与军人紧密相关的见义勇为、军人婚姻、英烈权益等内容深入对话,答疑解惑。稿件刊发后,部队官兵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脑力:为新闻工作定位定标定向

脑力,在军事记者新闻活动中,处于神经中枢的地位,其更多地体现在为新闻工作定位定标定向的作用。脑力,不仅牵引指挥着脚力、眼力、笔力,而且决定着新闻作品思想的厚度。

不断增强脑力,实现舆论引导理念的升级。脑力是指记者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军事记者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不仅承担着信息传播的使命,同时也肩负着党的宣传思想阵地守望者的重任,必须坚守军媒姓党的政治灵魂。面对一些西方媒体不惜采取虚构、歪曲等各种手段抹黑、丑化、妖魔化中国,军事记者必须实现从信息传播到舆论引导的理念升级,敢于亮剑、澄清是非、以正视听。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脑力的锤炼。2021年初,“台独”杂音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撑腰下有所抬头。一次,报社一名特约记者来到厦门三岛,这里有一座以战地观光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称为“世界之最”的大喇叭就在基地遥望海峡对岸。记者在实地探访中感到,面对“台独”杂音,必须像“世界之最”大喇叭一样发出军事记者的时代强音。于是,深入采访形成了《播放祖国统一大业最强音》一稿,在回顾大喇叭历史的同时,充分表达了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意志,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的坚定声音。

不断增强脑力,实现受众观念的转变。互联网思维第一位的就是用户思维,得用户者得天下。全媒体时代,军事记者增强脑力,要实现从受众到用户观念的转变,解决好自身站位的问题,即“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军事记者的脑力活动才能始终行进在正确的轨道上。新闻实践反复证明,基层是新闻的沃土,官兵是新闻的源头活水,军事记者一定要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脑中要始终考虑基层官兵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更换新的士官证,每周四才能统一进行办理,太耽误事了”“结婚报告批复每半个月才集中办理一次”……在基层采访中,面对官兵的“吐槽”,是选择过耳不闻还是倾听官兵心声?这些“吐槽”是否蕴藏着新闻价值?这都考验着军事记者的脑力。2021年3月23日,报纸在第2版刊发的稿件《再见,“集中时间办理”》,从官兵的这些“吐槽”开篇,追踪报道了某部从简化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着手,推出系列举措,取消“集中时间办理”规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做法。稿件刊出后,官兵十分认可。

不断增强脑力,实现思辨能力的转化。现在有的军事新闻稿件,就事论事多,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面,并没有充分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军事记者必须不断锤炼脑力,努力提高思辨能力,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表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转化,深入思考、探寻规律、诠释意义,完成从“新闻真实”到“新闻真相”的过渡。一次,报社收到一篇来稿,主要内容是讲某站用营区广播激发“双争”热情。发挥广播的作用,各部队较为普遍,这样的事很难说有什么新闻价值。但一名记者就这一线索深入采访后发现,该站的广播背后有其独特意义。原来,20世纪80年代,该站从旧营区搬入新营区。在清除新营区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时,为激励大家工作热情,他们创造性地把广播开设到任务一线,跟踪宣传报道好人好事,从此30多年来发挥广播作用从没有间断。在“双争”活动中,他们继续大力发挥广播的独特作用,坚持部队战斗的号角在哪里吹响,营区广播的阵地就在哪里开辟。经深入采访,记者进一步挖掘了许多发挥广播作用的生动故事,稿件修改完善后,新闻价值得以凸显。

四、笔力:写就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笔力是军事记者将新闻采访活动转化为新闻稿件的关键一环。军事记者脚力、眼力、脑力的付出,最终要通过笔力形成新闻作品、服务广大官兵。锤炼笔力,必须明确目标指向,将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呈现给受众。只有这样,军事记者才能真情盈心中,下笔如有神。

反复锤炼笔力,崇尚平实。美文,通常是对辞藻华丽、修辞考究文章的一种通称。不可否认,美文以其隽永唯美的特点,深受许多人的喜爱。但军事记者在锤炼笔力时,一定要避免陷入一味求美的误区。应该说,不同的文体,承载的功能也各不相同。美文之美,在特定的文学领域是客观事实,但决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新闻这一文体有其自身的美学特质。尤其对于军事新闻作品而言,符合官兵的审美情趣,才算是真正的“美文”。对军事记者来说,锤炼笔力时,文字不是越花哨越好,而是要“接地气”,要说官兵听得懂的话,要善用官兵喜闻乐见的语言。一次,报社一名记者蹲连时发现,一名士官书记很有特点,30分钟的党课,没有精美的课件,没有华丽的辞藻,始终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用“大白话”讲“大道理”,朴实生动的表达赢得了满堂彩。随后,经深入采访,记者很快写成《“士官书记”,那道独特风景》一稿,文字表述同样朴实无华,引用了“干重活撸不撸袖子,感觉完全不一样”“听他讲课,就像跟老班长聊天”等很多战士的话语,读来让人感到说理通俗易懂、文风朴实亲切。

反复锤炼笔力,崇尚创新。文似看山不喜平。尤其是新闻这一文体,求“新”的特质十分鲜明,这就需要军事记者在撰写稿件时,不能因循守旧,而要崇尚创新。由于新闻时效性的要求,需要军事记者的笔力首先要“快”,这是客观实际。但实践中,有的记者难免有这样的惯性思维,即碰到一个新闻事件,为实现快速成文,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套用之前成功的范例。看似得益于自己过往的经验积累,实则这种缺少新意的新闻作品,受众通常是不买账的。锤炼笔力,军事记者必须破“旧”求“新”。一次,报社一名记者在某大队蹲连时采写了一篇《目击,150秒雨中急速备航》的现场见闻。整个新闻事件发生得很快,从备航铃声响起到备航结束,仅仅150秒。这样的新闻自然要快写快发。稿件通常的写法一般是突出“速度”,但记者在撰写稿件时,却在体现“速度”的同时,更多地将笔墨着力在官兵的“激情”上,有千锤百炼的激情、有亲密无间的亲情、有以苦为乐的豪情……这篇“速度与激情”有机融合的新闻稿件,不仅新意盎然,而且充分展现了部队实战化训练成果和官兵的精神风貌。

反复锤炼笔力,崇尚融合。谈到笔力,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将“笔”与“写”联系起来。有时夸人文章好,也说这个人是个“笔杆子”。其实,面对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军事记者的笔力锤炼早已不是“写”这般单一了。全媒体时代,一个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发生后,通常会在“融媒体厨房”内进行全方位的深加工,最终新闻作品的呈现形式,可能会是文字、图片、视频、VR、H5等等,多种多样。而所有这些,都对军事记者锤炼笔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媒体时代,军事记者的笔力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体现的是加工新闻作品的能力。一名优秀的军事记者必须提起笔能写、举起相机能拍、拿起话筒能说、点击软件能用,十八般武艺综合运用。2021年,为做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宣传报道,报社在记者蹲连活动中,积极鼓励大家灵活利用各种运“笔”形式,对新闻价值进行全方位挖掘,形成融媒体作品,构建全媒体宣传合力,共同营造部队党史学习教育的良好舆论氛围,推动了锤炼笔力的深入。

(作者单位:战略支援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