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融媒体环境下做好军事新闻网络直播的若干思考

作者:■杨 茹 高 蕊

摘 要:与文字、广播以及电视报道相比,网络直播报道以其真实的现场感、即时互动性、叙事日常化等特点广受青睐,成为军事媒体探索军事新闻报道挺进移动互联网主战场的重要形式。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使军事新闻网络直播更加专业化、更有真实感、更具效益性,是当下军事媒体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着重从这3点入手,探析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做好军事新闻直播报道。

关键词:网络直播;内容为王;现场感

融合了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种信息载体的网络直播,在新闻信息呈现、媒介公信力提升、舆论引导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主流媒体提升互联网场域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有效载体。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积极顺应形势,尝试搞好军事新闻网络直播报道的方式方法,先后策划、参与制作了《红色追寻》《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启动火炬传递》《揭秘野战大动脉—走进联勤保障部队某野战输油管线大队》《“白衣天使”秒变“战地女神”!直击联勤保障部队首次行业大比武》《直击“精武联勤-2020”比武竞赛》等一系列网络直播报道产品。一部部能实时互动、又画面感极强的直播报道产品,让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更真实地感受中国军队风采,有效强化了军事新闻报道效果。

一、坚持内容为王,打造专业军事新闻网络直播产品

网络直播报道变的是手段、技术,不变的是内容为王的本质。全媒体时代信息海量化、碎片化的特征,使用户不得不对信息进行过滤,根据需求有选择地接受信息,这种趋势,驱使直播报道必须为用户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

一是抓住受众需求,创新表达方式。军事新闻网络直播只有抓住受众需求,创新表达方式,科学策划直播手段,为受众提供有品质的内容、高质量的信息和有价值的观点,才能产生较好的舆论引导作用。“直播+军营”“直播+官兵”“直播+训练”的形式,在军事新闻网络直播中备受欢迎。受众可以从代入感极强的视角近距离了解军事信息、观看武器装备、聆听强军号角。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网络舆论局组织,央视网、中国军网同步展开的《战鼓阵阵》系列网络直播,就是成功的网络直播尝试。它揭开了军营神秘的面纱,满足了网民想要了解军营的迫切需求,使网民对人民军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观看人次破亿,极大地提高了民众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关心、关注。

在军事新闻网络直播报道中,可以尝试让官兵成为直播中的主角。目前部队中有不少年轻官兵,他们身在部队、了解部队,熟悉各种新媒体,同时又能够跳出媒体固定的表达语境,以个性化表达给人以新鲜感。2021年春节期间,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策划了“兵哥哥的新春vlog”系列策划,全程让官兵自己做主角、讲故事,为受众展示别样的军营新春,仅新浪微博的播放量就达2个多亿。让官兵自己发声,以“聊天式”地讲述展示了丰富多彩、鲜为人知、充满情趣的春节军营生活,这种模式完全可以运用在日后的军事新闻网络直播报道中。

二是提前策划,预先踩点。做好军事新闻网络直播报道,必须策划先行。策划的目的就在于定主题、定重点、定思路。纵观以往优秀的军事新闻产品,不管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都在前期制订了较为详细的报道方案,将主题立意、报道重点、人物选择、场景选择等进行了具体细化,并将责任落实到人,精心实施。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报道中,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参与制作了新华社推出的大型主题网络直播栏目《红色追寻》。在策划阶段,大家经过讨论决定,要一改以往长征题材栏目深沉凝重的基调,大胆采用年轻人喜爱的网络直播形式,以3位年轻人的亲身经历,再现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最终,《红色追寻》以直播特有的纪实性,融合了网络真人秀的形式,以及电视剧的悬念设置手法,用一种十分亲和、易于青年受众接受的方式,有效传递了永恒的长征精神,直播观看总量达6000多万次。

三是提升记者业务能力,形成专业报道风格。网络直播报道中,记者是报道者、亲历者,更是内容的输出者。他们要介绍好现场的内容,交待好事件的背景,还要对现场当事人进行提问,甚至还要应对现场不可预知的突发情况。记者逻辑思维是否清晰,观察是否细致,表达是否流畅,应变能力如何,对直播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作用。因此,网络直播记者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功力,多学习、多思考,丰富阅历、做好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己的甄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提炼现场发生事件中的核心内容,总结出一套适合网络直播的专业报道风格。

此外,记者还要具备一定的新媒体素养,熟悉新媒体运营策略,了解受众心理,能够预判网络宣传走向,合理利用热点、创造热点,为军事新闻网络直播赋予更多流量。

二、增加现场感,使军事新闻网络直播更真实

现场感是指新闻报道给受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受众在获悉新闻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网络直播火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为人们营造了沉浸在场的体验。所以,现场感传达是否真切,是决定整个网络直播成败的关键。

一是融入新闻现场,增强感染力。在直播过程中,记者要牢固树立受众思维,以受众的身份,用好奇的眼光去发现并对事件的发生过程进行描述。只有这样,才能感同身受,真正走入事件中去,更加真实地将画面和感情传递给受众,让受众有一种“我在现场”的真实感。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多角度描述,一方面能拓宽新闻广度,增加新闻的信息量;另一方面能随着新闻事件发展设置悬念,避免新闻报道平淡无奇。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曾做过一场名为《揭秘野战大动脉—走进联勤保障部队某野战输油管线大队》的直播,从开设泵站、管线运输与排放,到管线的快速对接,再到出现险情化解险情,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官兵们的动作一气呵成。在某些关键节点,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特意安排记者进行体验式报道,让受众直面我军联勤保障官兵的真实工作状态和野战油料输送的精彩过程。网友直呼:“过瘾,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二是善于运用长镜头,呈现事件全貌。从镜头角度来说,在网络直播报道中,应尽量少用蒙太奇手法,尽可能多地使用长镜头,不间断地展现新闻事件发展全过程。长镜头能不加分解地展示事件的过程和人物行为动作的全景,使客观世界的时空感得以整体性、流动性地展现出来,有利于保证信息记录的完整性。而蒙太奇表现手法则会人为割裂时空关系,让人产生不信任感。另外,现场同期声的大量采用也有利于大大增加真实感。例如,以往对阅兵的网络直播报道,都是通过大量使用长镜头,再辅以大量现场同期声,如习主席亲切的问候、官兵们响亮的回答、官兵们铿锵有力的脚步声等,生动展示了阅兵场景,使受众犹如身临其境。

三是展示细节,引发共鸣。军事新闻网络直播报道应重视对现场细节的捕捉。所谓细节,是指把关系到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予以 “描绘”出来。新闻中典型的细节展示往往使新闻作品增添无穷的魅力和感染力。在网络直播报道中,画面呈现信息量大,恰到好处的细节展示,有利于受众迅速抓住事件或人物重点,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直播中,应善于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通过那些能传递新闻信息、表达丰富情感、展现人物个性的细节,充分扩大视觉张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抗洪抢险救灾直播报道中,镜头捕捉到官兵们疲惫不堪的睡姿、狼吞虎咽地吃午餐、写在救生衣上的话“别怕,有我在”等;在对高原边防官兵的直播报道中,将镜头对准官兵们蜕皮的脸、皲裂的手和乐观的笑容,这些细节最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三、技术加持,使直播报道更高效

近年来,拥有强大技术设备、通过设备革新不断优化直播质量,已成为所有媒体的共识。在全国两会、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重大新闻报道活动中,各种高新技术设备竞相亮相,使得重大活动报道既是展现身手的竞技场,也成为展示高新科技成果的看台。

一是5G技术推动新闻直播升级。5G技术具有高速率、低延时、大容量的特点。它的应用使8K超高清画面的即时传输成为可能,也为媒体创新超高清新闻直播、远程虚拟演播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2020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新华社开创性打造五地联动“5G+8K+卫星”直播报道,首次实现重大时政新闻报道的多地8K实时采集、在线编辑加工和直播,并实现在8K显示终端和5G移动终端落地,为受众带来超高清、全方位、沉浸式的直播体验。[1]

与此同时,全息同屏技术的应用,让异地访谈“身临其境”。受疫情影响,在2020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新华社和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同时使用了全息同屏技术进行访谈直播,通过记者与代表之间的仿真全息视频连线,双方虽不在同一空间,却收到了面对面交流的传播效果。5G网络的千兆级超高宽带和毫秒级的低延时特点,打破了距离限制,使全息同屏、异地传输、实时互动得以实现。

二是“黑科技”让人耳目一新。在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的现场,多名新华社记者在进行直播报道时,身后背了一个“5G+4K”背包。这个背包内置4K编码器和5G模组,后台还有解码器,可以进行5G网络下4K级别直播视频的采集。记者只需要连接它与自己的摄录设备,就可以将拍摄的视频数据通过线缆传回背包,实用性堪比一辆转播车。更重要的是,背包的重量不足1公斤,非常适用于移动场景下的新闻采集。

为了使直播更加真实,新华社配备了直播报道“利器”—智能AR直播眼镜,记者可在“代表通道”“委员通道”及“部长通道”使用智能AR直播眼镜进行现场报道。这款国产智能AR直播眼镜独特的注意力捕捉技术,使记者用眼神即可指挥摄像机,所拍摄的视频画面与使用者的眼中场景保持一致,达到同移动、共观景的效果。有网友评价说,“‘智慧眼’既让记者‘长了眼’,又让受众‘开了眼’,身临其境‘走进’人民大会堂,拉近了和两会的距离。”

三是运用多机位聚焦精彩画面。在大型军事新闻网络直播报道中,单机位因为获取画面的角度单一,难以满足直播需要,而对架在稳定器上的摄像机进行变焦操作,不仅难度很大,还会影响画面的稳定性。在此情况下,如果有一台架在三角架上的同型号摄像机,就可以获取所需要的长焦画面,为直播内容添加更多生动的细节。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圣火火炬传递启动仪式现场,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就利用多个机位对圣火火种采集与传递做了全方位的直播报道。长达数十分钟的报道中,既有圣火采集的特写镜头,也有火炬传递过程的长镜头,使受众产生了强烈的现场感。因此,就画面而言,配备两个以上机位,并恰到好处地进行画面切换,是做出专业高效的直播节目的重要保证。

注 释:

[1]周继坚、张冬月.运用5G和AI技术为全国两会报道创新赋能 新华社再度提升人工智能应用新场景跑出新优势[J].《传媒评论》,2020(6),38-40.

(作者单位:新华社解放军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