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立起保障一线官兵好样子

作者:■房磊磊

摘 要:《空军报》“保障一线”专版推出以来,围绕“紧跟转型步伐,传递实战保障最新理念;紧跟任务节奏,交流实战保障管用经验;紧贴岗位实践,刻画实战保障最美样子”,推出系列“战味十足”、指导性强的报道,力争为空军部队抓好保障工作提供有益思考借鉴。本文结合“保障一线”专版的探索实践,对如何紧盯实战做好保障专版进行探析。

关键词:保障专版;实战保障;指导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打保障。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形态的演变,对作战保障的要求更高、依赖性更强。《空军报》着眼保障工作的重要性,结合空军部队后装融合的新情况,于2020年推出“保障一线”专版(以下简称“专版”),紧紧围绕实战保障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传递最新理念、交流管用经验、展现保障一线官兵风采。对于指导部队立足实战开展后勤保障工作 ,夯实官兵“保障力就是战斗力”理念,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领作用。

一、紧跟转型步伐,传递实战保障最新理念

作为一个专门为空军保障工作“发声”的版面,传递什么样的实战保障理念是我们不断思考的课题。在选题上,一开始就明确3条原则:不凌空蹈虚、空喊口号;不老生常谈、嚼过时的馍;不循规蹈矩、说正确的废话。而是紧跟训练转型步伐,透过作战理念、任务、模式等新变化,洞察保障工作的空间之变、内涵之变、规律之变,努力打开新视野、传递新理念。

一方面是“仰望天空”,从上级文件中找“点”。对于专版宣传中面临的解决实战保障抓什么、怎么抓等问题,我们首先注意从上级下发的指示精神、文件材料中寻线索、找思路。围绕各级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面向基层征稿。比如,“开展一专多能训练、提高战训保障质量”一直是空军机关和部队共同关注的重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给战训保障带来一些影响,但保障部队充分发挥业务骨干一专多能作用,带动官兵出色完成了各种急、难、险、重保障任务。比如,西部战区空军某场站,从2003年起,就开始探索一专多能训练方式、一兵多用保障模式,在一次飞行训练保障中,仅出动四分之一人员,便高标准完成保障任务。据此,我们及时指导新闻报道员结合当前实际,采写了一篇报道。题为《一专多能助力防疫备战“两手硬”》的文章刊发后,受到各方肯定,空军机关业务部门还就此专门进行了调研。但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什么新点子、好想法,都得用事实来支撑,不能想当然、合理想象,更不能造假。

另一方面是“脚踏实地”,向基层官兵问“计”。基层广大官兵身处实战保障一线,对保障工作具体情况最有发言权,保障工作往哪个方向转型,他们往往掌握先机;怎么解决困难矛盾,他们总是充满智慧;保障质效如何,他们的评判更为公允。如同一名保障官兵所说:“咱天天扑在保障一线,知道战场缺啥,缺啥咱就整啥。”有鉴于此,我们注重加大基层保障一线的报道力度。面对一些基层报道员采写稿件时不得要领,有时“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些稿子中主题不明、信息冗杂,令人不知所云等现象,我们用心进行辨析,通过剥离,挖掘出体现后装建设发展趋势的硬新闻。比如,在编辑《弹药保障,为啥上塔台?》一稿时,稿件洋洋洒洒3000多字,且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旧事重提。但读到“弹药保障人员走进塔台和飞行员研究战术战法”这句话时,眼睛顿时为之一亮:以往,保障人员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确保飞机质量,怎么会上塔台和飞行员一起研究战法呢?我们经过多次与作者沟通获悉,飞机更新换代后,机理更复杂、零件数以万计,飞行员难以熟悉其性能,需要保障人员倾情加盟、深度参与。这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考虑到这对部队如何加快新型战机生成战斗力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我们请作者就这一话题进行“拉网式”采访。许多受访保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训练转型升级,保障人员的职能使命也在不断深化拓展,进一步提高保障工作对战斗力的贡献率,必须从确保飞机质量到深挖装备性能、研究空战战法转变。报道员据此采写的评析文章《聚焦实战话保障》一文在《空军报》刊登后,因为抓住新情况、道出新理念,被评为当月优秀作品。

当然,在“求新”的道路上行走不可能都是坦途。无论是实战保障上呈现的新理念新气象,还是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我们对其了解的深度和广度还有限,难免有时会存在一些“盲区”,存在不够准确之虞,稍不注意还会“跑偏”,甚至换个角度思考还会发现,一些创新经验具有局限性,不具有普遍借鉴价值。因此,我们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还要及时与上级的指示要求、当前的形势任务对标对表,多请教专家教授、基层官兵,对新经验、新理念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考问,确保经得起推敲。

二、紧跟任务节奏,交流实战保障管用经验

作为保障人员以“战”会友、交流经验的平台,专版始终大张旗鼓地宣传官兵们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的宝贵实战保障经验。我们在收集经验中也真切感到,无论“历史上”,还是“近年来”,保障领域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好经验。但面对这座“富矿”,不能毫无目的、随意挖掘,而是要紧跟任务节奏,让每一条经验都以“最合适的方式”在“最恰当的时间”亮相,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对周期性工作,提前精心筹划。一是“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保障工作有一定周期性,不同的时间节点、季节气候、战训任务都有相应的规律,尽量不宣传与当前保障联系不紧密、甚至无关的做法,否则好经验也容易“坐冷板凳”“碰一鼻子灰”。二是打好“提前量”。正因为保障有章可循,更应加强前瞻谋划、精准策划,让经验做法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露脸”,这样才有针对性指导性时效性。三是提高贡献率。同题报道虽然稿源相对丰富,但也容易产生内容同质化和做法老套等弊端。这就要求编辑在工作上树立推陈出新、宁缺毋滥理念,严格过滤、筛选, 切实推出那些读者看后觉得有用,官兵在工作中借鉴后确实有效的经验做法。比如,机场鸟击防范工作,周期性强、意义重要、做法很多。对此,编辑部在鸟类活动“旺季”提前便做好“A计划”、发出“英雄帖”,请部队广大官兵建言献策。面对数十篇来稿,对常见常用驱鸟手段果断“删除”后,最终遴选出3个不同角度的驱鸟小发明,并配以机场鸟击防范教员的授课内容刊登,发挥了提醒及时、指导有力的作用。文章刊发后,基层官兵致电表示,专版刊登文章很及时、内容很实用、看了就能懂、照着就能干。读者的肯定更加坚定了我们提前谋划、深度策划的信心,提示我们编发经验做法时不惟数量重质量,力争每次推送的经验做法都能“恰逢其时”,都是独家做法。

对突发性事件,抓住热点用心呈现。专版交流什么经验,源自实战需要、官兵期盼。对于那些有规律可循的经常性报道,可以制定预案、从容采编稿件,但遇到突发事件、时事热点等报道,虽时间紧迫,无法事先进行周密策划,但也应反复分析、正确判断,不随意迎合,不盲目跟风,应时刻想着是否有利于促进实战保障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战斗力。如2020年笔者采访空军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干事苏昱亚时,因任务需要,这个政治工作干部“改行”干起了炊事工作,虽然是非专业人员,但他同样干得很出色。我们将苏昱亚的事迹向提高战斗力方面聚焦,联想到未来战场上广大官兵都有可能自己保障自己,便以人人都应学保障、懂保障、会保障为题进行了报道。对同一事件,应该有不同角度,能够看得更深一层。还是2020年,中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在保障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时,为每名队员制作的运-20登机牌,一度成为微博热搜、“网红”。面对这个和保障紧密相关的创新之举,专版在宣传时,没有一哄而上、人云亦云、简单模仿,而是反复思考其对实战保障的意义,提炼出“精心保障不只是把业务能力练到极致”“好的保障不仅能带来物质能量还有心理力量”等闪光点,据此策划推出深度报道《硬核的保障,不只有新意更要有心意》,鲜明提出“‘走心’的保障更给力”,读者称赞该报道为同一题材下的“首款”“爆款”,为促进保障部队改善保障模式、完成保障任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紧贴岗位实践,刻画实战保障最美样子

对于一篇新闻报道而言,无论是宣传思想理念,还是介绍先进经验,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展现的,靠人说的话、干的事来凸显。所以在讲好实战保障故事中,我们着力把心思用在展现保障人员投身练兵备战主责主业生动事迹、紧贴岗位实践立起战斗的最美样子。正如一名基层读者在阅读专版后说的:“后勤不是后方,保障不是二线,战斗员身份是我们每名军人的底色。”

言必有“战”。我们通过采编实践认为,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只要和战斗力生成无关、与实战保障联系不密切,都应统统放进“回收站”。反之,只要有利于提高战斗力的,哪怕是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应有一席之地。专版开设的“台前幕后·情怀”栏目,刊发的稿件虽然每篇只有两三百字,但都在讲主人公向战而行的感受。《如愿放单》一文,讲的是一名即将退伍的老兵在“最后”一次训练中假装受伤、放手让年轻同志排除故障的故事。字数不多,情节却一波三折,始终紧扣“最后一战”这个主题,把老兵心系打赢、为战加力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对于这样的“豆腐块”,我们坚持“言唯求少,意则期多”,每一篇文章都力求精益求精。新闻由长到短,不只是量的减少,更是质的升华。哪怕寥寥数百字,也要见人见事见思想。图片《一年功》,讲的是某汽车连一名上等兵和四级军士长比武时成绩仅差2秒的故事。对于读者可能提出的为什么上等兵成绩能这么好的疑问,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源于一年的勤学苦练,并用布满老茧、磨破皮的手等细节进行了详尽解读。在突出“手”的同时,也在配文中进行了点睛:“实力的积累并非只靠岁月的积淀。”又如组图《燃》,呈现的是暴雨、酷暑中的保障场面,为了更好地烘托主题,在配文中增加一句:“雨、汗无言,战斗力却会有声。”读者反馈,这样的“金句”有味道、耐回味。

内容必“实”。要浓墨重彩地讲“战斗故事”,就应在标题制作、版式设计上尽显战味,让读者一眼就觉得这个版面和打仗息息相关。刻画什么样的实战保障形象,首先应考虑的是实战需要什么。应紧贴当前形势,看保障人员的新战场、新担当、新作为。相较以往,如今保障人员谋战的空间更广、备战的课题更深、练战的平台更多,实战保障形象也随之有了新特点、新内涵。如《林耀聪:向战保障门门精》写的是主人公一专多能,但没有“走老路”,而是紧紧围绕当前战训任务交织、如何更好适应战时保障需求来破题,在“旧瓶装新酒”中立起能打仗的好样子。为突出岗位“个性”,使出现在报纸专版上的保障官兵形象个个不一样、个个都出彩,我们反复要求作者写“自己的事”。刊发的《陈磊:起跑就“开加力”》,从一开始就紧紧围绕一名气象专业干部在实战保障中的状态来破题,通过主人公心系保障、精于保障的一个个生动故事来刻画,最终让一个性格棱角分明、语言生动鲜活、故事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单位:空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