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媒体传播 打赢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攻坚战
摘 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已不局限于新闻传播这个单一领域,新型主流媒体应该成为新闻资讯、信息数据、政务办理、社交网络乃至商务应用的一体化传播平台,大力提升精品内容创新生产能力,通过体系式优化配置并提供大量实用化智能化编务工具实现技术赋能,通过创新管理加强人才培养选拔、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充分释放人才活力。
关键词:媒体融合;全媒体传播;一体化发展;技术赋能
媒体融合,是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经过近7年的由表及里、由点到面逐步铺开,媒体融合现在已进入着力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新阶段。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意见,要求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尽快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这些重要文件为新时代传媒格局大变革、体系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吹响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推进信息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催征号角。
一、加快理念转型,切实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
积极回应时代挑战,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重点在于切实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已不局限于新闻传播这个单一领域,新型主流媒体应该成为新闻资讯、信息数据、政务办理、社交网络乃至商务应用的一体化传播平台,努力用广义的服务“黏”住用户,进而聚集起人气。在“信息找人”的时代,必须充分发挥媒体平台泛在连接的媒介功能,尽量嵌入所面对人群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建构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
媒体融合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只有沉下身子、敞开大门,与群众进行广泛的深层次连接,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是衡量媒体深度融合成效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我们摒弃“传者中心”执念,深刻洞悉用户心理,面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垂直分众传播,运用网络新技术全方位提升用户体验,在互通互动中重构供需关系,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新闻信息生产传播,通过服务群众来凝聚群众,进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寓思想引领于贴心服务之中。
近年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以下简称“网络部”)顺应移动互联时代要求,打造解放军报客户端、国防在线客户端,积累建设军事新闻资讯聚合平台,以及同时具备新闻资讯、网络教学和社交功能的移动分享应用产品的迭代发展经验,努力实现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平台与用户通过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赢模式。在此基础上,网络部牵头研发“学习强军”APP,搭建起联通全军、直达官兵的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着力在聚优、开放、便捷上创新设计,集成新闻、慕课、社交、服务等功能,努力打造官兵学习教育的“好教员”、沟通交心的“好战友”、生活服务的“好帮手”。
二、强化内容创新,落实“用得好是真本事”的要求
不管什么时候,好的内容永远是根本,是舆论场上的“硬通货”。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更多、速度更快、覆盖更广;众声喧哗中,对权威信息、优质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面对网络信息海量化、多元化的现实,主流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压舱石和定音锤,作用、地位更加凸现,必须担负起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的职责,高度聚焦优质内容这一网络稀缺资源的供给保障,大力提升精品内容创新生产能力,用情用心制作更多群众喜爱、刷屏热传的有品质、有格调的产品。
从大众传播到社交网络,媒体正在向着“智能场景媒体”演化,更加强调垂直细分、社交互动的沉浸式可视化用户体验。这要求我们应在处理好传承与创新关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通过形态、技术、渠道融合,让正能量内容在新时代更具创造力、亲和力和竞争力。媒体深度融合,需充分考虑新传播生态的多元要素,积极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形成创意策划、采编生产、传播运营、用户体验的闭合链条,创新表达呈现方式,实现舆论引导的最佳效果。
网络部坚持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内容生产、分发和产品设计,一批既有品质又有颜值、既有温度更有热度的融媒体产品呈现刷屏效应。中国军网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原创短视频《近年来两会上,习主席这样强调练兵备战》,发布24小时播放量超过2000万,网友评论“如果能上映估计票房100亿”,“军微观两会”等微博话题阅读量7天增长1.5亿;派出记者赴抗洪抢险一线推出5场、累计十余小时的“慢直播”,总观看量达694万;互动类H5《纪念抗美援朝,我随英雄去战斗!》《落叶归根!为18位志愿军烈士寻亲》广受好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全景沉浸式网上主题展览受到军委首长表扬。
三、突出技术牵引,以先进技术赋能驱动流程再造
融合发展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关键核心技术是最大“命门”。主流媒体如果跟不上技术创新步伐,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面对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传播技术迭代发展的变革大势,必须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把技术建设作为核心竞争力,紧盯移动传播前沿技术推动自主创新和落地应用,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采集、内容生产、产品分发、社交互动离不开技术的加持,支撑这些传播活动的媒体组织内部的机制重塑、流程再造更是离不开技术的牵引。不能仅仅停留在若干技术项目的建设上,而应将技术创新内化为媒体组织的价值理念,以生产工具的创新变革倒逼理念转型,推动生产关系调整优化,令媒体融合真正发生化学反应。除了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网络传播基础平台外,还要强化技术团队与内容团队的理念整合、需求对接,突出全媒体采编发流程中的协同指挥、移动优先、场景优化、智能生产等核心功能,强化用户认知与传播反馈,打破主流媒体固有的单向传播思维,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用户画像、舆情跟踪、传播力分析,以匹配用户需求、优化用户体验,实现精准分发。简而言之,就是要通过技术后台、中台、前台的体系式优化配置并提供大量实用化智能化编务工具,尽可能使媒体的组织运转与生产传播便捷高效,确保调得动资源、留得住人才、认得清用户、贴得近群众。
2020年全国两会报道中,网络部协同广播电视部综合运用5G、VR、AR、H5、全息投影、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网络相关技术,共同搭建后方指挥中心和“云端演播室”,实现前后方屏上“面对面”,手机扫码扫图打通报网界限,《解放军报》全息报纸是融汇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各部门的优质视听产品和原创H5、图解、MG动画等为报纸量身定制的创意作品,让能读能听能看能互动的报纸变为现实,传统纸媒腾“云”而起。同时,我们压茬推进“十三五”规划项目,稳步开展“学习强军”APP研发,网、微、端采编一体化系统按计划升级,中国军网、国防部网同城灾备站点升级建设通过验收,强军网大数据应用、“创新军营网络+”政治工作等项目顺利落地服务全军,组建智媒工作室让技术保障与内容生产两支队伍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四、推进机制变革,让合适的人在适合的岗位发光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需要一大批具备全媒体素质的采编人才、技术人才、运营人才、管理人才。然而,高端紧缺人才“引进难”,自身骨干人才“不易留”,仍是制约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瓶颈,必须通过机制调整和创新管理,加强人才培养选拔、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充分释放人才活力,把合适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把自身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近年来,我们完善网络部日常宣传协调运行、重大主题创意海选及宣传会战、网络热点舆论联动引导等机制,进一步克服所属平台各自为战、简单相加的弊端,采取工作室、专班、课题小组等多种形式,合理调配人力资源,用好骨干、培育新人。2020年在涉新冠肺炎疫情舆论应对、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宣传等大项工作中,我们以“井延坡工作室”机制为依托,抽组人员新老搭配,与《解放军报》联动推出“美国疫情的背后”和“强军路上气更多”系列评论,同时在网、微、端配以精心制作的漫画、短视频,取得良好的全媒体传播效果。“美国疫情的背后”一组6篇锐评以中英文双语发布,受到军委政治工作部首长肯定和中宣部《新闻阅评》点名表扬。
媒体深度融合,对军事媒体人而言是一场大考。走出假想中的、其实从未拥有过的舒适区,并且在非舒适区扎下根来深耕细作,在全方位锤炼中逐渐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实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迭代升级,以自身的不懈奋斗确保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真正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