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在媒体深度融合中创新军事时政宣传

作者:■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时政部副主任 欧 灿

摘 要:媒体融合已经进入“下半场”,军事时政宣传应当借助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融合之路走得越远,越要把讲政治摆在第一位,确保融合中不跑偏、不迷航;越是往深里走,越不能丢掉内容生产这个传统优势;越是扩展,越需要全媒体人才支撑。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时政宣传;深度融合;全媒体记者素养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加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带来全球风云变幻,旧的秩序加速坍塌,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外部舆论环境愈加复杂。

对媒体自身而言,这也是非同寻常的一年。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我们在基层采访看到,许多县市都建起了融媒体中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媒体融合已经进入“下半场”。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在这种发展态势下,军事时政宣传怎样借助深度融合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近年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时政部(以下简称“时政部”)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坚定政治方向:融合之路走得越远,越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全媒体时代,信息浪潮高速奔涌,舆论生态纷繁复杂,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负面舆情的巨大旋涡。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初期,一些媒体或是为了博眼球、或是因为把关不严,引发了一些“低级红、高级黑”的负面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抗疫宣传效果。

一袭白衣染上泥点,人们的注意力瞬间会被泥点吸引;一杯清水掉进了脏东西,就算加入再多清水,这杯水也没有人愿意再喝。上述舆情如果出现在时政报道中,就会酿成政治性差错,产生严重后果。时政无小事,事事连政治。时政报道传播的是领袖统帅的声音,发布的是涉及党、国家和军队工作全局的权威信息,政治影响力大,受众关注度高,舆论热点形成快,政治方向稍有偏差,就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引发“舆论海啸”。

在众声喧哗的全媒体时代,军事时政宣传的深度融合之路怎样走?首要的就是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习主席2015年视察解放军报社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军报姓党、坚持强军为本、坚持创新为要”。世界上没有抽象的、超脱的新闻媒体,各种新闻媒体总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表现其阶级性和政治性。因此,融合之路走得越远,越要把讲政治摆在第一位,确保融合中不跑偏、不迷航。

时政部组建以来,坚定不移把“核心的事当成核心来办”,坚持围绕核心任务、核心职能、核心业务谋划各个平台和各类采编力量深度融合举措,在融合过程中始终把政治标准作为首要标准突出出来,不断提高政治能力,坚守政治防线。

重大突发事件是检验政治立场的试金石,也是考验深度融合成效的主战场。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时政部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的统一指挥下,把宣传习主席关于疫情防控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宣传报道的重中之重,先后发布《习近平对军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考察火神山医院,看望慰问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等重磅时政要闻,第一时间传递出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二、擦亮金字招牌:融合之路越是往深里走,越不能丢掉内容生产这个传统优势

2020年下半年,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策划推出了“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我们在战位报告”全媒体系列报道,陆续派出记者110多人次奔赴习主席视察过的部队深入采访,连续推出重磅稿件。这组系列报道的规模、力度和影响,都是以前不多见的,中宣部《新闻阅评》介绍推广了经验。

为什么下这么大功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媒体深度融合大背景下,必须把优质内容生产放在新闻产品线的中心位置。全媒体传播体系需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更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从“形合”走向“神合”,关键就是要看融合以后能不能拿出更有质量的产品。

事实证明,信息轰炸未必能实现有效传播,铺天盖地未必能占领阵地,优质内容依然是“硬通货”、稀缺品。媒体深度融合不能被“流量思维”诱导误导,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内容才能提高公信力,实现流量持续导入。

时政报道有手握独家信息、权威信息的先天优势。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信息优势并不等于全媒体的内容优势。全媒体时代,信息一旦发布,就是全网共享,比拼的就是二次加工和深度加工。掌握权威信息只是第一步,要真正占领全媒体舆论传播的制高点,还要深耕细作,把信息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内容优势。

细数过往经验,我们感到,提高时政宣传的内容生产能力,一是要激活创造力,让优质内容“入眼”。以宏大主题为背景的重大时政报道既要积极稳妥,又要避免概念化、程式化;既要见高度,又要接地气。“我们在战位报告”系列报道走进的三角山边防连等都是官兵耳熟能详的单位,为了避免出现“审美疲劳”,我们力求视角能够独辟蹊径、故事能够新颖抓人、形式能够丰富多元、文风能够清新自然,实现硬新闻的软表达、大道理的故事化,让受众翻开报纸愿意读、拿起手机愿意点、打开视频愿意看。二是要提升思想力,让优质内容“入脑”。思想力是决定重大时政报道成败的关键因素,是重大时政报道的“引擎”,也是其区别于一般报道的重要特点。“我们在战位报告”系列报道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主线谋篇布局,每组报道都紧扣强军兴军的现实问题,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折射大规律,其中既有统帅的深邃思想,也有一线官兵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所思所悟,能够启发思考、指导实践。三是要增强感染力,让优质内容“入心”。“我们在战位报告”系列报道聚焦基层,贴近官兵,写的是官兵自己的故事,讲的是官兵的心里话,既关注部队建设的新变化新风貌,也关注有血有肉的人,把人的成长、人的情感作为报道的切入点,“陈情”和“说理”有机结合,避免了居高临下、空洞说教,使系列报道在不失厚重的同时又充满了温度,赢得了更多受众。

三、建强人才方阵:融合之路越是扩展,越需要全媒体人才支撑

2020年春节,时政部4名记者随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他们有的是文字记者,有的是摄影或摄像记者。但在抗疫一线,他们既要为报纸供稿,又要为“学习军团”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供稿,既要写稿件、拍照片,一些重要场合还要拿起手机抓拍短视频。

依托他们在一线采集的各类报道素材,时政部后方团队每天制作编发大量文字、图片、电视、广播和新媒体产品。2020年2月21日,火神山医院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火线入党仪式,记者第一时间用手机拍摄视频传回后方,微视频《他们在火神山火线入党!》仅微博平台阅读量就达1369万。

一个记者就是一支队伍,一次采集生成一批产品—这是全媒体时代对军事记者提出的能力要求。舆论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着眼未来军事斗争需求,按照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的统一部署,时政部负责建立和管理两支专业记者队伍:一是时政记者队伍,二是战地记者队伍。两支队伍虽然分工有所侧重,但同样面对媒体深度融合的全新格局,都必须具备全媒体报道能力。特别是正在筹建中的战地记者队伍,要下沉备战打仗一线,不可能再像过去记者站一样,文字、摄影、摄像人员五脏俱全,必须培养一专多能、身兼数职的全能选手,必须做到以一当十,确保有实效又不添乱。在全媒体记者队伍建设上,主要有3点考虑:

着力培养融的思维。不同类型、不同平台的新闻产品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又各具特色。深度融合格局下,从策划开始就要努力改变“单线思维”的习惯模式,既要考虑文字报道怎么写,又要想到运用视频、图片、VR、H5、动漫等技术手段丰富表现形式;采编的内容既要满足单篇稿件发布需求,又要考虑到多平台共同加工使用的需要。

着力掌握融的技术。2020年秋天,时政部组织力量分赴11个省区,回访习主席视察过的贫困乡村,完成“温暖的回响·军队助力脱贫攻坚调研行”系列报道。四五个人的采访组,仅设备就能塞满后备箱,手持云台、无人机、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笔、笔记本电脑、无线网卡……媒介技术突飞猛进,记者工具箱变得琳琅满目,技能要求也水涨船高。

着力打造融的团队。高质量的深度融合,既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更需要由各种专家型人才组成的专业化融合团队。时政部下设文字、摄影、新媒体等版块,采编力量涵盖了各种媒体要素,可以说我们这个部门就是媒体融合的缩影。“温暖的回响”系列报道,是时政部第一次调动全媒体要素独立完成的重大主题报道,各个专业的记者发挥独当一面的作用,用最少的成本争取效益最大化,在《解放军报》、央视、央广、中国军网同步推出,取得较好宣传效果。经此一役,时政部探索总结了全媒体采编团队的组建方式、运行模式、协作机制和采编流程。媒体深度融合任重道远,以习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5周年为契机,我们有信心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军事时政宣传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