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散文化表达增强新闻传播张力
摘 要:面对全媒体环境下传播平台多样化、媒体受众分众化现状,人民陆军媒体矩阵着力提高传统媒体吸引力,注重运用语言文字的散文化表达,增强新闻传播张力,增强文章可读性,突出报刊网站文化味,对于增强媒体矩阵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散文化表达;文化内涵;吸引力
全媒体环境下,传播平台多样化、媒体受众分众化,传统媒体吸引力、影响力及受众量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影响。新的传播环境和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传统媒体从发展理念、传播内容和呈现方式诸方面进行革新。
人民陆军媒体矩阵在采编实践中,在增强媒体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注重运用语言文字的散文化表达,增强新闻传播张力,突出媒体矩阵的文化品质,创新语言表达体系,在标题拟制、导言组织、叙事表达、文本呈现等方面,充分借鉴散文诗歌元素,追求散文化表达,多维度提高专刊专版和新媒体的文化品位,刊发、推送了一大批标题新颖、主题鲜明、可读性强的专刊专版专题,从而增强文章可读性,提高了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有的专版专刊在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组织的全国报纸副刊展评中受到好评并获奖。
一、散文化表达,增强媒体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抖音号等新媒体及平台账号的快速发展,读图时代方兴未艾,刷屏时代接踵而来,“一部手机在手,天下资讯全有”已成为越来越多受众获取资讯的不争事实。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1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人阅读方式依次为: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报纸阅读在阅读方式中位列其后。报刊减刊停刊陆续出现,报纸订阅量持续下滑,受众群体逐渐减少。尽管军队报刊的发行订阅量没有明显下滑,但官兵的阅读诉求,已今非昔比。置身新闻改革浪潮之中,如何提高军事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是全媒体环境下军队纸媒实现突出重围、绝地重生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纸媒式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个别纸质媒体在传播语境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是传播内容还是传播形式;无论是主题策划还是版式编排;无论是标题制作,还是行文方式;无论是文章结构呈现,还是文本语言特点,都在某种程度上迟滞于当今追求信息多样性、故事可读性的全媒体时代传播形势。基于此,克服上述弊端,成为传统媒体增强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努力方向。其中,运用散文化表达,增强新闻传播张力,不失为传统媒体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著名报人赵超构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报界也有一句行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报纸副刊之所以能吸引读者、留住读者,除了其名家名作名专栏所产生的品牌效应外,还有基于文艺作品及其内容的鲜活感人、文字的灵动形象及其标题制作的散文化表达等因素。
作为纸媒,要将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其中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要不断求新求变,在文本呈现上推陈出新。具体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就是在新闻写作上推行散文化表达,赋予新闻以文学色彩,巧妙运用散文笔法呈现新闻;在编辑流程中,借鉴散文语言、诗词歌赋手法拟制标题,赋予标题以诗画意境。精心制作吸引眼球的标题,使新闻标题在准确表达新闻主题的同时,更具文化底蕴。赋予新闻以文化元素、文化内涵,使新闻更好看、更耐看,让新闻报道更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实践证明,在新闻产品的生产中,通过运用散文化笔法写新闻,创新表达技巧,强化散文化表达,会大大提升新闻作品的深度、厚度和感染力、穿透力,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增强新闻的传播张力。
二、采编实践中运用散文化表达的方法途径
何其芳在《〈工人歌谣选〉序》中写道:“诗意是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提供出来的、经过创作者的感动而又能够激动别人的、一种新鲜优美的文学艺术的内容的要素。”诗意是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于现实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随着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开始把“诗意化”向散文化引申。通过散文化的表达呈现传递给人们富有美感的意境,营造带有强烈情感共鸣和美感享受的一种情境。
作家汪曾祺说过:“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也应该活得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优美一些,更有诗意一些。”实践证明,不同情境、不同形式的散文化表达,可以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
散文化表达,使新闻标题更醒目。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制作标题是对新闻的再创作,如同画龙点睛,是对新闻的高度提炼和概括,体现作品的总体风格与情感色彩。
在新闻标题中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能够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情趣,形象、传神地表达新闻作品的内容,揭示新闻的主题。散文化的叙事表达、新闻标题的精巧设计,既能让新闻报道生动活泼,又可以增强新闻的代入感,引人入胜。
《人民陆军》报原《纪实》《文化视野》等专版以及陆军强军网新闻频道,在采编过程中注重强化新闻标题散文化表达和语言文字的巧妙运用,深受业界和读者的好评。譬如,《纪实》版推出的《田应当:当兵就应当是这样的》《丁铭:26块伤疤都是我的“勋章”》《雪山之巅,镌刻着他们的铿锵誓言》《军营的屋檐下,爱情悄然来过》《平潭岛:精美的石头上写满故事》《军号情深,唤醒的不仅仅是生命》《突击!突击!士兵的青春在燃烧》,以及陆军强军网推送的《军恋里,我遇到最美好的爱情》《天山边关,他们的远方成了我的故乡》《大雪满弓刀,枪声作伴青春扬》《千里机动,盘马弯弓射天狼》《人间四月芳菲尽,戍边男儿踏雪行》《代钰:不慕林黛玉,愿做军营霸王花》《雏鹰出征,铿锵玫瑰绽放蓝天》等,散文化呈现,让陆军强军网新闻作品的点击量持续攀升,大大增强了新闻产品的传播张力。
《文化视野》版的《说不出的滋味更有滋味 回不去的故乡最是故乡》这一标题,运用对偶的手法,既表达了官兵的怀旧思乡之情,又暗含着他们对未知生活的期待和憧憬。这些对新闻标题的散文化表达,增强了标题的文采,增添了新闻的厚度,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散文化呈现,使新闻导入引人入胜。英国文学家戴维·洛奇在创作中提到:“需要在创作中融入诗歌,特别是象征派诗歌那样的写作手法。”的确,在文章前言引导中运用散文笔法,在状物、抒情中赋予文章开头以散文化的表达,能起到先声夺人、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借鉴散文化笔法风格、诗歌语言优美等优长,可以烘托出文章的散文化表达氛围。《人民陆军》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专版“写在前面”的话,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站在这个光辉的时间节点,回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那段历史,回眸那段烽火连天、家破国碎、山河喋血的岁月……重温历史是为了走向未来,纪念昨天是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段引言用散文诗般的话语引出专版的主题,与文章相得益彰。而《纪实》版刊文《武虹妃:让每个梦想都走在奋斗的路上》亦是如此。在导言中运用散文化笔法,为刻画主人公的生动形象进行了铺垫:“成长的故事多姿多样,给每片叶子一束阳光,就会迎来一树春天,要给每颗种子破土的机会—”寥寥数语,把一名知兵懂兵爱兵的女指导员的形象轮廓勾勒出来。
在2018年6月16日《边防情·两地书·家国情怀》专版中,导言同样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曾经,书信是一笔一画的情意,一字一句的爱。在车马邮送的漫长岁月里,哪怕寥寥数语,也是纸短情长。在通信不发达的年代,多少军人家庭在一封封鸿雁传书中传递思念,多少恋情在一份份云中锦书里发芽生长。那一句句用心谱写的爱意,那一缕缕笔落纸端流淌的思念,翻山越岭,跨越江河,飞入一个个牵肠挂肚的军人家庭。边防军人的家书,一封封书信里写不尽的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牵挂,唱不完的是‘小燕做窝衔春泥,你在远方守边疆,何时何日是归期’的思念。见字如面,如雁带去思念;见字如面,如歌抚慰流年。”散文化的“见字如面”专版刊出后,好评如潮。
再看《军旗从这里升起—探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一文,开头是这样的:“历史是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日夜奔流不息。当中国的历史长河流到1927年8月1日,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折点。这一天,奔涌的激流冲破黑暗,红色的巨浪震撼河山。南昌城头的枪炮声响彻夜空,如同惊雷一般震撼了中国大地。”这些散文化的语言和情境,让作品文字变得更优美,意象更丰富,充满了诗性美,增加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再看刊登在《人民陆军》报2018年5月26日《激流奔涌濡润时代—写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七十周年之际》一文的开头:“时间太瘦,指缝太宽。那年,马克思17岁……”“时光如豆,一窗烟雨。那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针永远定格在1848年……”“时间太瘦,指缝太宽”和“时光如豆,一窗烟雨”这两句散文化的描写,让文章文采斐然,使人读来如沐春风。
叙事语言散文化,使新闻故事更加精彩。好故事能打动人、感染人。在讲述新闻故事时,在确保新闻真实性和新闻“形散而神不散”的前提下,如果使文字散文诗般的流畅,可让故事叙述更生动,文章更具可读性与感染力。
《长征,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一文,在写到红军主力会师地会宁时,用16个字的散文化描述来勾勒:“黄土高原,秦陇锁钥。暮霭苍山,红旗招展。”寥寥数笔,把会宁的地理方位和地势险要表达得清清楚楚。随后笔锋一转:“哲人说:历史如同一串看不见头尾的珍珠项链,每个事件都不能孤立看待。会师是长征的终点,也是东征的起点。因为红军的目标还在远方:将旧世界彻底埋葬,把新世界迎进家来。”在《感悟井冈山的初心信仰》一文中,同样用散文化的叙事语言进行了呈现:“4.8万余名战士,是一个由鲜活的生命铸成的‘红色灯塔’,照亮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前进航向。潜入他们的血管,我们能听见他们的每一次心跳和呼吸,如同黎明时吹过群山和原野的风,在最黑暗的年代,让号角吹出了火焰和曙光。”在《永葆奋斗者的青春朝气》中,作者激情满怀地写道“当奋斗者的足迹被信仰标定,承受磨难便化为一种精神享受……”这些散文化的语言叙述,无不体现出强烈的思想情感。
散文化的语言运用在文章结尾处,可以起到点题的作用。《激流奔涌濡润时代》一文的结尾如此写道:“天空湛蓝入眸,白云朵朵飘飞,花儿姹紫嫣红开遍,万象吐露华容。在新时代,我们读起《共产党宣言》,已不再是苦涩的回味,而是品尝真理后的甘甜。”散文化的语言和哲理的凝结,使人读后回味绵长。
三、追求散文化表达对采编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对新闻的散文化表达,既是记者的追求,也是编辑的期许。行文有诗意,编辑巧加工,采编人员珠联璧合,才能使文章文采斐然、版面生辉。散文化表达能力既不是与生就有的,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下苦功夫、慢功夫,日积月累进行文学素养积淀,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和尝试进行锤炼。
加强文学知识的积累和沉淀。采编人员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新闻产品的质量和品位。“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采编人员唯有不断加强文学素养和新闻知识储备,方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散文化表达技巧。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散文作家李天芳在介绍创作经验时说,只有熟练阅读甚至背诵了大量古今中外散文名篇,自然就知道散文怎么写了。这充分说明,只有日积月累,方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否则,采编的文章就可能言之无物,行将不远,更谈不上文采飞扬。
加强文学与新闻结合部的融合与嫁接。从性质上讲,文学与新闻有区别又有契合,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讲求的是艺术真实;新闻立足于客观事实,追求时度效。追求新闻的散文化表达,要善于对文学与新闻的表达手法进行融合与嫁接。借鉴文学的艺术属性,丰富新闻的表现手法,在及时传播信息的同时,让新闻插上文学的翅膀,给受众以想象的空间,增强新闻的表达效果。
加强用散文化笔法呈现新闻的实践与探索。运用散文化笔法写新闻,可以使新闻富有人情味,使受众产生共鸣。通过对新闻标题、新闻导语、新闻主题、新闻背景、新闻结尾的散文化应用以及散文化表达,使新闻去“文件式”“材料化”,从而提高文章的可读性,提升专刊的文化底蕴。
对新闻进行散文化表达,可以使新闻标题更引人、文字更具冲击力、新闻事实更加鲜活生动,使新闻传播更加具有可读性,可极大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在生产新闻产品时,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前提下,应注重运用散文技巧构架新闻结构,借鉴文学修辞和语言技巧,对新闻进行散文化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受众对于新闻信息基本事实需求的同时,愉悦受众的感官,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增强新闻的吸引力有效提升新闻的传播张力。
(作者单位:陆军强军网、陆军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