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提高全媒体时代军事文化传播质效探析

作者:■徐 萌

摘 要:全媒体时代给军事文化传播带来机遇与挑战。本文提出,要从“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个方面入手,深刻领会全媒体的内涵,在军事文化传播的意识理念、技术平台、传播主体、效果反馈上下功夫,提升全媒体时代军事文化传播质效。

关键词:全媒体;军事文化;传播质效

军事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它所具有的威慑力、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是凝聚广大官兵意志力量、助力强军兴军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提高核心军事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对军事文化传播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这就使得军事文化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急切地呼唤方法路径的创新,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新变化。

一、紧扣军事文化时代内涵,凸显“全程”融合的传播意识理念

“全程”,是从时空维度而言,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受时空限制全程传播、同步传播。全媒体时代的军事文化传播,要树立全场域、全过程传播的意识理念。

(一)“全程”融合是军事文化传播的时代要求

全媒体时代,传播范围极广、速度极快,几乎能做到全域无死角、全程零延迟。军事文化无时无刻不处在传播链条中。从传播空间看,军事文化传播场域更加开放,不再局限于军营或课堂,随处都有军事文化的传播场所;从传播时间看,军事文化传播时机更加灵活,除了传统的惯性传播,尤其要关注军事文化传播领域的新问题、新动态、新舆情,有效追踪、及时回应。

(二)“全程”融合是军事文化传播的使命责任

全媒体时代,军事文化传播要主动肩负起维护我国军事文化安全的重任,把控“全程”。在传播过程中,既要加强和巩固我军军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又要满足官兵多样化的文化诉求;既要努力跟上信息传播开放发展的时代步伐,又要警惕西方借助信息传播优势进行文化渗透;既要夯实全体官兵团结一致、投身强军兴军伟大实践的思想基础,又要尊重和鼓励官兵积极融入新媒介发展大势。

(三)“全程”融合是军事文化传播的自我革命

全媒体发展为各方思想观点的冲突、碰撞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多元价值理念共生,各种思潮的激荡交锋一定程度上对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形成冲击。媒体融合是一场由内而生的自我革命,军事文化传播必须坚守党和人民的立场,着眼“全程”融合,勇敢突破自我、迎接挑战,提升军事文化自信。

二、加强军事文化机制建设,形成“全息”融汇的传播技术平台

“全息”,是就技术维度而言的,指要利用全部的技术手段、媒介形态、媒介终端实现立体式传播。

(一)全息媒体趋势下,传统军事文化传播媒介格局被快速打破

一方面,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涌现,信息传输通道呈现多元化的模式,“万物皆可为媒介”的趋势愈加明显。移动技术和网络平台凭借灵活快捷的传播手段和庞大的数据整合处理能力,在军事文化传播上表现出强大的传播优势,网络文化阵地已经成为军事文化传播不容忽视的阵地。另一方面,虽然新兴媒体在传播形态、传播方式等方面极大地超越了传统媒体,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仍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和公信力基础,其特色和优势也不容忽视。

(二)全息媒体趋势下,军事文化传播须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资源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依托,将传统媒体内容方面的优势和新兴媒体技术层面的优势在传播方式、信息资源、机制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合力优势,构建军内军外、网上网下多维立体联动的“全息”军事文化传播新格局,形成影响度、融合度极高的军事主流文化传播新平台、新渠道。

(三)全息媒体趋势下,军事文化传播格局重塑形式愈加立体

高度重视技术的引领和驱动作用,创新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建设军事文化专题网站,整合优化军事微信公众号、军队微博账号,搭建新的交流平台、拓展新的互动模式、构建新的传播渠道,通过引进先进传播技术,培养军事文化传播专业人才,开创军事文化传播线上线下全域展开,实现军地协力式深度发展,提升军事文化传播能力。

三、把握军事文化传播规律,引导“全员”融洽的传播社会主体

“全员”,是从传播范围、传播主体维度而言的,要发挥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全媒体时代,社会各种主体(个人、各类机构等)都通过网络进入到社会信息交互的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自由表达与立体的信息传播。

(一)充分认识全员媒体的主体多元性

从当代传播活动来看,全员媒体成为互联网平台的核心特征。在信息传播渠道十分便捷的环境下,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人人都持有对事件的话语权,人人都有麦克风。随着广大官兵的文化视野不断开拓、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信息流通渠道日渐通畅,全媒体时代军事文化传播多元参与,每个官兵、甚至每个社会个体都是军事文化传播的主体,都是感知军事文化发展、参与军事文化传播活动的细胞。

(二)充分认识全员媒体的传播互动性

信息生产与发布传播,从以往的“我写你看”“我说你听”的“一对多”单向线性传播模式,转化为“多对多”互动对话式的全息传播模式。军事文化传播需要主动迎接时代变革带来的新挑战,不能自说自话、不能一味生硬地单向灌输、不能盲目制造信息垄断,而要注意开放平台,尊重并鼓励每一个官兵作为军事文化传播主体的传播创造性,积极分享、交流、互动。

(三)充分认识全员媒体的表达丰富性

由于社会个体、特别是广大官兵的文化背景、思想认识能力等都存在差异,要将海量的、分散的、多样的、基于不同立场的思想认识转化为能够推动部队建设、促进战斗力生成的正能量,必须注重对全员媒体传播引导。要把全媒体时代的特征变为军事文化传播的优势,将“教育性与人情味相结合”,将军事文化活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使军事文化传播成为军队、社会大合唱的舞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众声喧哗中进一步放大主流声音、释放正能量。

四、提升军事文化特色创新,实现“全效”融通的传播效果反馈

“全效”,是从媒体效能角度来说,全媒体时代传播以实现媒体功效的全面化为目标。军事文化传播最终指向的目标是引领军事文化发展方向,满足军事文化建设需求,实现传播质效。

(一)全媒体时代,军事文化传播效果可评估

信息传播中,客观信息到达率不能简单等同于受众接受信息消化率,传播行为不能简单与传播效果划等号。传统的信息传播基于条件与理念的限制,不大强调传播效果的收集与反馈,信息单线流动,没有建立关于传播影响力的检验平台,因此信息传递途径、手段、受众等情况不得而知,往往造成“传播不传达”,传播效果一言难尽。全媒体时代,通过建设军事文化传播大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理念,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目标受众的文化习惯、文化偏好和精神需求,及时收集整理受众体验,通过信息收集、分析机制可以实现对传播效果及时精准评估。

(二)全媒体时代,军事文化传播效果可反馈

传统传播条件下,缺乏信息传播的反馈机制,军事文化的影响力模糊不清,导致信息传播的成本无法准确核算,受众接受信息的范围和程度无法分析,不能形成“发布—生成影响—反馈—深化影响”的动态良性循环。全媒体时代,通过效果反馈平台的运作,可以使军事文化传播从发布到反馈整个过程通达、从传播到见效所有渠道通畅,在传播实践中获得动态检验和效果反馈。

(三)全媒体时代,军事文化传播效果可保障

军事文化传播的目的不是军事文化产品的动态传输,而是要实际影响目标受众的心理态度,增加对军事文化内涵的理解、认同和尊重。对广大官兵而言,要通过军事文化传播,自觉做到对内心理认同,对外树立良好形象。要组建一支强大的舆情分析和管理团队,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军队网络舆论引导专家队伍,建立和完善舆情监测机制、舆情预警机制、舆情反馈机制和突发舆情应对机制。既能常态提供舆情服务和舆情反馈,也能紧密围绕涉军热点话题、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积极预警、迅速研判、高效传播、深化影响,并根据反馈效果适时调整传播策略,为全媒体时代的军事文化传播赢得主动权、争取话语权。

(作者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