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聚焦打仗:政治教育稿件的新视角

作者:■刘建伟 宋子洵 张 宁

摘 要:迈进新时代,军事记者担负着宣传强军兴军、备战打仗的历史重任。本文结合两次政治教育稿件采写的实践,探讨军事记者应当具备的眼光与思维。

关键词:军事记者;政治教育;备战打仗;眼光与思维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看家本领和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政治工作报道尤其是政治教育报道,既是军事新闻报道的重要门类,也是军事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改进创新政治教育宣传,在万花丛中另辟蹊径,写出角度新颖、独树一帜的政治教育稿件,是军事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2019年盛夏,笔者采写《一场关于思政课的“头脑风暴”》《备战打仗的“种子”在课堂找到了“土壤”》两个整版深度报道稿件。读者一致反映:这两个版的稿件,通篇都以“是否有利于打仗、是否聚焦打赢吹氧助燃”这一鲜明指向谋篇布局、落笔行文,跳出了传统政治教育报道的思维和习惯,既为我们找到了新时代政治教育宣传的一个新视角,也从中折射了新时代军事记者必须具备的眼光与思维。

一、采访之初的困惑—该用什么标准衡量新时代政治教育

随着时代发展,信息传递介质已发生质的改变,对传统课堂教育的信息传递模式、思维理念和组织形式等都带来了新挑战。面对“手握鼠标长大、敲着键盘说话、拿着手机比划”的年轻官兵,近年来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

站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审视北部战区陆军召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我们清晰地看到:近年来人民军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随着教育者的思维转变,把目光聚焦到使教育课堂更加多元化、教育手段更加多样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上来。

翻阅近几年《解放军报》刊发的思想政治教育稿件可以看出,精心制作的课件、酷炫的网页、运用AR现实增强技术等时尚元素已渐成亮点。我们试着在强军网输入“网络政工”“教育创新”等关键词,弹出来的诸多思想政治教育稿件中,绝大多数讲述的都是以创新教育形式方法的内容和故事,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从这些琳琅满目的稿件中可以看出,迈进新时代,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稿件非常注重贴近时代、贴近官兵、贴近基层,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特点和官兵成长需求,有效吸引和抓住官兵内心,提升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的“契合度”。

北部战区陆军部队着眼时代特点要求,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创新教育形式方法到更新教育思维理念等方面,都探索了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经验做法。可以说,随便拿出几条经验来,都可以写出几篇比较精彩的稿件来。

可对照之前《解放军报》刊发的成百上千篇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稿件,我们却有一种越来越明显的困惑:如何才能“既不重复自己,更不重复别人?”怎样才能不落入“‘嚼别人嚼过的馍’的俗套?”……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让我们想起了当年李白来到黄鹤楼时的情景,他原本想趁着酒意题诗一首,可当他读了崔颢的《黄鹤楼》之后,却惊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幸好没有写,要不可能就献丑了。感慨之余,李白说了这句话。

如何才能另辟蹊径,写出比“崔颢的诗”、比之前《解放军报》刊发的精彩稿件更出彩的稿件来?带着这一想法深入座谈,我们逐渐找到了困惑的焦点所在—其实我们纠结的根源是,步入新时代,作为军事记者,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和视角,去衡量和看待人民军队不断推陈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两次大胆的尝试—用打仗的视角和实战的标准来考量政治教育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便找到了努力攻关的方向。

在深入调研和座谈中我们了解到,某旅思想政治教育授课评比中,一位指导员在教育形式创新上下足了功夫:精心制作炫彩课件,借助手机投屏器、VR全景设备、AR现实增强技术等软硬件设施,打造了一堂集声、光、电于一体的教育课。但谁也没想到,如此精心准备的一堂课,竟然败给了三连指导员张崎一堂没有用幻灯片,只用最简单的粉笔板书的最传统的教育课。

这件事引发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精美的课件为啥败给了粉笔头?今天,我们官兵的文化水平更高,营连的硬件设施更好,授课材料也更有文采,演示课件也很精美,可为什么离官兵期待的样子还有一些差距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承平日久,各级考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标准,在悄然之中发生了偏移。比如,教育形式的创新既直观又好看,各级评判起来好打分区分优劣;可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效果的高低,却很难一下子评判出来。

问题就是最好的指导性。座谈和思考到此,我们感觉正层层剥笋不断向新闻核心进击: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的输送和“内容”的引领。创新教育形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重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只会本末倒置。毫无疑问,不少教育者忽视了一个原点的问题—政治教育应以“内容为王”、形式为辅。

带着这一认识,我们深入采访,撰写了《一场关于思政课的“头脑风暴”》深度报道,通过鲜活的事例,围绕“教育内核”和“教育目的”进行研讨,鲜明提出“好的政治教育是以好内容为支撑的”,无论时代特点和官兵需求怎么变化,政治教育的核心依旧是“内容为王”,教育内容的选择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稿件刊发后,引起了各级广泛关注。

第一篇深度报道取得成功,我们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沿着这一思路向更深处开掘,不断深化思考后我们感到:军队由战而生,军人为战而练。军人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两种状态。同样,聚焦打仗抓政治教育稿,方能为胜战鼓士气。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

带着这样的认识,我们深入采访发现:紧紧围绕中心、自觉服务大局,既是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生命力所在。长期和平环境,容易让有的教育者忽视甚至淡忘了这一根本目的,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方向、淡化了主题。

了解到这一倾向性问题后,我们把深刻反思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含战量”不够这一深层次问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本真,把服务打仗、保障打赢作为主题,鲜明提出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效,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思考一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身为教育者,一定要增强备战打仗意识。”以此为着眼点,我们采写了《备战打仗的“种子”在课堂找到了“土壤”》,紧紧围绕“心思不在备战打仗上,教育自然远离战场”等观点展开,引导官兵认识到:“和平思想”“和平套路”越多,对备战打仗的损耗就越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牵绊就越多。

稿件发表后,在广大官兵特别是各级教育者当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家普遍感到,稿件写出了新视角,写出了新意。尽管这多少有些溢美之词,但至少说明我们的探索方向是正确的。

三、成功之后的思考—聚焦打仗,新时代军事记者必备的眼光与思维

两次大胆探索取得了成功,但其带给我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面对各级好评,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反思感到: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拿纸笔战斗的特殊战场,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而作为担负强军兴军宣传重任、记录人民军队时代发展的军事记者,只有深入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才能练就时时为打仗、处处谋打赢的眼光,提升打仗思维。如何才能练就这样的眼光、提升打仗思维呢?综合起来看,要做到“三个要”:

一是要有强烈的政治敏感性,始终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我们知道,古往今来,没有一场战争不是政治军事仗。军事记者要聚焦打仗开展宣传工作,就应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及时“嗅出”舆情燃点,提前预判、迅速介入、果断出击、直指要害去开展舆论引导,对涉及政治敏感性问题的新闻舆论事件善于从政治上把关、从大局上引导,帮助官兵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面前坚定立场。

二是要有牢固的备战打仗意识,善于用打仗的标准去衡量新闻线索。如前所述,军人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两种状态。可长期和平岁月,各种“生活标准”容易侵蚀“打仗标准”,影响军人的备战打仗状态。军事记者同样如此,同样会受到各种“生活标准”的影响和侵蚀。这就要求我们要跟各级指挥员一样,树牢备战打仗意识,善于用作战的思维、打仗的标准,去看待和衡量我们发现的一切新闻线索。如此才能通过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增强和掌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主动性和主动权,把握传播时度效,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推动部队聚精会神真想打仗的事、真谋打仗的问题、真做打仗的准备。

三是要有深入基层的过硬作风,在摸准倾向性问题中引领部队建设方向。军事新闻宣传工作既要反映部队建设风貌和官兵风采,更担负着引领部队建设的重任。而要完成这一任务,要求军事记者既要拿枪能战斗、提笔能写稿、举镜头能拍摄,更要迈得进基层门槛、走得进官兵心里。对于军事记者来说,只有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官兵,才能了解第一手故事;只有用心倾听、用心观察,才能找到反映时代精神、反映官兵面貌、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故事;只有善于思考,深入发掘故事的内涵,才能运用丰富的新闻语言、形式,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北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陆军防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