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总 编 辑  张晓祺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以笔为枪:真实再现抗战历史画卷 ——浅谈孟秋江战地新闻实践对新时代军事记者的启示

作者:■王京育 熊华明

摘 要:孟秋江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战地报道的记者,多次赴抗战一线报道了许多重要战役,真实记述前线军民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他的战地报道内容客观真实、语言生动细腻、感情饱满深刻,对新时代如何当好军事记者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孟秋江;战地报道;军事记者;启示

纵观国内外知名的战地记者,每个人新闻实践中所反映出来的态度,都与其经历密切相关。孟秋江之所以能成为一名以笔为枪的战士,正是其经历磨练了他。孟秋江15岁到上海谋生,几经辗转到甘肃张掖寻得一份政府工作,担任特种消费税局会计主任。这本是多少人向往的好差事,但孟秋江不愿同流合污。1935年冬天,孟秋江与范长江在张掖相识,炽热的爱国情怀使他们一见如故,共同的理想信念让他们成为莫逆之交。范长江后被《大公报》聘为记者,便邀请孟秋江投身抗日新闻事业,孟秋江毫不犹豫辞去工作赶赴兰州,与范长江一道乘牛皮筏赴宁夏采访,由此开始了以笔为枪的记者生涯。他的战地报道内容客观真实、语言生动细腻、感情饱满深刻,对新时代如何当好军事记者具有启示意义。

一、关键时刻勇往直前是军事记者的必然选择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孟秋江在《新闻记者的态度》中指出:“新闻记者是大众的喉舌,说大众要说的话。因之,每个问题的观察,要站在真的事实上。”在战地报道实践中,孟秋江始终坚持对新闻真实性的不懈追求。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孟秋江担任《大公报》战地特派记者,辗转驰骋在广阔的华北和华中战场,在漫天烽火之中进行战地采访。在太原守卫战中,“已在敌机乱炸中,人们都向外跑。我为珍贵的最后消息,仍由汾河西岸搬进城内,到最后一分钟前再退出太原城。”甚至“阎百川先生这夜里离开太原了,离开他经营了二十余年的太原了”,以至到“天明后,在太原城里的人物,可以数得清,除卫立煌、孙连仲、傅宜生、周恩来、彭雪枫五位先生外,还有一个不负军政责任的新闻记者。”这些至今读起来仍让人历历在目的亲历描述,凸显了孟秋江身上特有的血性。

孟秋江说做一名战地记者虽然很光荣,但首先得有不惧死亡的胆量和一腔爱国情怀。他的战地报道之所以真实感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记述都来源于自己的实地采访,来源于他的现场观察。他经常冒着枪林弹雨,不惧危险,亲临战场前线采访,收集第一手素材。孟秋江在《退守雁门关》一文中记述,“三只两个机头的敌人重轰炸机,向口泉那面飞去,经过我头顶上空。躲入树底下,打开照相机预备照的时候……子弹嗤—的穿过树叶,接着又来一枪……当时我有两个判断,一个是城墙上的士兵误会我是向飞机指示目标的汉奸,所以开枪,不然,定是敌人的便衣队开的枪。” 这次战场之行,他差点被当作靶子遭遇不测。

孟秋江的新闻实践证明,军事记者首先是战士,其次才是记者,当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关键时刻,勇往直前是必然选择。正是孟秋江敢于当战场“逆行者”,频频深入战火纷飞的最前线,以亲身经历真实再现战争,使他的战地报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启示我们,新时代军事记者要想出精品力作,就必须紧贴备战打仗,走进战场、抵近一线。

二、敢于直面问题是军事记者应有的担当

孟秋江战地报道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客观记录战局的发展,向读者介绍战役的经过、结果和意义。正如他在《大战平型关》一文中明确表示:“记者的道德,即尊重国家民族的利益,也就是根据事实说实话一个原则。”

孟秋江的战地新闻并非只是客观罗列事实,他的报道都是“用事实暴露战斗的内在缺陷,让政府和人民知道中国的国土,究竟是怎样一种丢法,在失败中求得经验,而不是用空洞的希望去凝结抗战情绪。”他在《南口迂回线上》描绘了国民党十三军在长城附近抗击武器优于国民党军队十倍的坂垣师团的英勇,在《大战平型关》中描述了国民党十七军向日军发起进攻,并在主阵地浴血坚守五天五夜的壮烈,但同时也在多篇报道中对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无能进行了充分揭露:在《退守雁门关》中他揭露了国民党将领的临阵退缩,“九日敌人的七辆坦克车冲进阳高,阳高是一个村庄。我们军队已跑得很远,李服膺的司令部在这里,听说早一天他还有他的旅长,跨上马背不知去向了……”批评退出大同城缺少计划和组织,“将到午夜,一道‘退出大同’的紧急令,传到了大小机关。汽车、大车、骆驼、毛驴……满载着各种各样的公的私的东西,潮水般地涌出西门,好像敌人已杀到背后。呜呜的汽车喇叭声,耀眼睛的灯光……吓得骆驼没有躲处。”最后还发出了气愤的呐喊,“我们最缺乏最足珍贵的四千桶汽油……一把火烧之大吉,这是万不得已的急法子,有预见的退走,还用这种急法子,图自己省事!不惜物力,主持退却运输的兵站负责者,良心上太说不过去了。”在《大战平型关》中,他甚至敢于挑战权威,讽刺了阎锡山的信口开河,“山西早就是中国的模范省,阎百川先生最近在前方犹寄语后方:‘将来各省要以我们为模范。’”然而孟秋江在山西看不到“模范”的样子,“我没找到一股伟大的民众力量。”

任何新闻宣传都是有阶级性。孟秋江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追求新闻的客观,并非是讲纯客观,见什么写什么,不对事实进行深刻理解和分析,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勇于直面问题是军事记者应有的担当。新时代军事记者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始终看清和抓住事物的本质,坚持真理,努力做到坚守党的新闻宣传原则和实事求是的一致性,遵守党的新闻宣传纪律和坚持真理的一致性,坚定不移传播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声音。

三、善于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细节是军事记者必备的业务素养

孟秋江的战地报道善于撷取那些有意义并且生动、具体、感人的细节事实,让读者犹如置身在真实的战场中,在心灵上产生强烈共鸣。

在《南口迂回线上》一文中他这样描述战斗:“一面小白旗向上一举,敌方大炮马上停放,敌方坦克车对我前进……坦克车上机关枪、躲在战车后面倭兵的手提机枪,同时放射,冲上去来,我们忠勇的战士,跳出战壕,手榴弹像西瓜往下掷,可怜被驱使冲锋的高丽人先吃苦头。”完全以记者的见闻,对誓死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前线官兵作了浓墨重彩的颂扬,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亲切感。

写运输队经过泥泞不堪的山间羊肠小道,他这样描述:“这条牛走起来还嫌崎岖的路,汽车就用小脚婆走路的方式也难通过了。在这样道路上,毛驴子最骄傲,驮载的重量既不过份,行动可以自由,等驴夫睡倒了,它偷偷地走进田地里,黄的高粱,嫩的黄豆荚,小米子,大胆地吃一顿好东西。庄稼人看见了至多是吁吁赶跑它,不肯像平时拿起长棍来打它一下,因为它也加入战争了。”这一细节让我们看到了战场的艰难,感悟到了军民的同仇敌忾  ,“上前线”的动物也为打仗出了力,它们同样会受到人们的优待。

孟秋江描述的战地夜色是这样的:“过了月半的月亮,好像吃了两口的烧饼……一会又从云隙间漏出一片月亮,好像指示航路的灯塔。”正是这些事实细节使他的战地报道充满了真实感、接地气。

孟秋江的战地报道,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状景,大都清丽自然,贴切细腻,使人们读起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他的战地报道很好地诠释了客观而不冷漠、真实而不偏颇、情深而不盲从的新闻观。新时代的军事记者更要俯下身子、沉下心来,多走进基层、走到官兵身边,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那些富有时代气息,反映新时代官兵精神面貌的生活和战训细节,去描绘他们在强军兴军征程上的感人事迹和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