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总 编 辑  张晓祺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拓展军事时政报道方法路径的思考

作者:■陈 列 汪 飞

摘 要:全媒体时代,主题鲜明、讲述生动、融合传播的报道样式为提高军事时政报道的传播质效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结合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持续推出的“我们在战位报告”系列报道宣传实践,探析全媒体时代拓展军事时政报道的方法路径,以期为提高时政报道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军事时政报道;方法路径;融媒体

全媒体时代,军事时政报道的“大时政”报道理念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主题鲜明、讲述生动、融合传播的报道样式为拓展军事时政报道的传播质效提供了新的空间。“大时政”即围绕讲好中国军队故事,传播好中国军队声音,全方位展示强军兴军的生动实践。2020年以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持续推出的“我们在战位报告”系列报道,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引发了诸多思考。本文结合此次宣传实践,探析全媒体时代拓展军事时政报道的方法路径,以期为提高时政报道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一、主题立意:战位视角,主旨鲜明

强军兴军,核心是能打仗、打胜仗;强军之“强”,说到底是战斗力强。备战打仗是军队的主责主业。这就决定了讲好中国军队故事,传播好中国军队声音,就必须具有战位视角。为此,在“我们在战位报告”系列报道策划和采制过程中,采编人员坚持报道要聚焦练兵备战一线,故事要从最基层的战位讲起。每到一个地方,记者问的最多的就是部队当前最大的变化在哪,哪个战位感受最深。《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一大队:在“突破自我”中换羽奋飞》报道,从一次“蒙住眼睛”的降落展开,把飞行员的一次野战应急降落训练作为报道开篇。《走近“朱日和之狼”》报道,记者跃出装甲车在硝烟弥漫的训练场中出镜,用战味十足的训练第一视角,迅速将受众“带入”到这场城市攻防训练的现场。战位视角让这些头版头条不同于一般的时政报道,也不同于日常的军事训练稿件,能够更好展现官兵投身强军实践的热情,也能让受众更容易发现和理解改革强军带给部队的新发展、新变化。

军事时政报道具有鲜明的思想引领特点,必须在主题立意上有核心站位。“我们在战位报告”系列报道中,注意观点和论据的关系,稿件中的故事与观点都是围绕“战位”来布局—军事训练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军事斗争准备,要紧贴作战需要,按照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的原则,不断拓展训练领域和范围。在空军航空兵某旅采访时,营区里“加快建设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大人民空军,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标语,瞬间让我们抓到了这个点位稿件的思想核心。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挖掘故事,去报道人民空军是如何朝着这个目标奋斗的。《从“蓝军扮像”到“红军练强”—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转型发展之路》报道,把当年的沙场阅兵与现在的部队建设呼应起来,使得接下来整篇报道的行文有了纲领和方向。稿件推出后引起积极反响。

二、采编制作:以人说事,生动表达

实践证明,提高军事时政报道传播质效,除了要聚焦思想深度,还要注重故事化表达。

以“我们在战位报告”系列报道中空军航空兵某旅和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两个点位采访情况为例,在到达点位后的采访策划会上,记者就明确了要规避刻板、生硬的“宣传”报道方式,抓好人物的采访,把思想融进故事里,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手法,让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可看性、可听性更强。为此,采访期间记者分多路进行,交叉采制,从旅队主官到一线战士,访遍军营的各个战位,将他们的故事搜集整理的同时,再根据各类型稿件需求,选取合适的采录对象。两个点位采访,记者累计采访30多名官兵,后期成稿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稿件基本都是以人物事件贯穿始终。感受最深的亲历者,最真切感人的故事,让稿件充满血肉,也让报道更具说服力。

生动是新闻报道的普遍要求,但也是当前时政报道最需要补缺的部分。在开展“我们在战位报告”系列报道稿件的采制时,记者要求稿件必须做到“三有”,即有思想的同时,还要有现场、有细节。譬如,《空军航空兵某旅一大队:决胜蓝天 勇争第一》报道,虽然是广播稿件,但是战机起飞的轰鸣现场声仿佛一下子就将听众带到了跑道边上,战鹰拖拽着长长的尾焰腾空而起的画面似乎就在眼前。这震撼的现场声就是在跑道旁录下的,因为记者站得足够近,感受到了足够的震撼,也就有了在成稿时把这段现场运用到稿件里的职业自觉。

有多近?近到能看清对面战机机舱内的外军飞行员;有多低?海上的涌浪好似能打到他战机的机翼;有多远?返航时航油警报已亮起红灯。上面的三句问答是在稿件中记者的独到设计,近、低、远三个本来可以通过一些数据来描述的词汇,在这里用的是一名飞行员飞行时眼中的细节场景。生动的细节表述,一问一答的行文样式,似乎叩问的是受众的心,引导读者设身处地去感受当时的战斗训练情况。这样的“细节”运用,在系列报道的稿件里还有很多,它们不仅提升了稿件的生动性,也让稿件充满感染力。

三、融合报道:“刷屏”但不“刷重复”, 多平台联动形成立体传播态势

在全媒体时代的信息洪流中,每条新闻在受众眼中停留的时间都在不断被压缩,军事时政报道更是如此。面对困局,“刷屏”成为了这种新闻传播的常态。但是标题一样、图片一样、版式一样,只是换了个发稿单位的复制粘贴式“刷屏”稿能有多少“嚼头”,在传播效果上又能有多少提升呢?“我们在战位报告”系列报道的记者集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平台采编力量,“一鱼多吃”成为必须破开的难题。为了实现稿件产品的多“口味”展现,在采制之始的策划会上,采编人员就明确了各类型稿件的方向,同时在采访中也注重要求各类型稿件的内容差异化,即采访的人物、故事尽量有所区分,这样既有助于记者下部队后更广泛深入的采访,也有利于后期成稿能够出现“花开百样红”的效果,为最后的稿件刊发,塑造出“刷屏”但不“刷重复”的传播态势。

作为融媒体系列报道,除了要规避“刷重复”,还需要在采制过程中注重各专业采编力量统筹运用和力量聚合。确保“人多力量大”的同时,做到人多“不添乱”。所以每到一个单位,采编人员首先是了解这个单位目前正在开展的重点工作,从而确定我们的采访计划,即电视画面拍哪些、怎么拍,广播音频需要录制什么、在哪个位置录最好等等,保证所有采访任务与受访单位的日常工作同步进行。此外,在几个点位采访过程中,各专业采编力量互相搭台帮衬,资源共享,积极发挥各自所长,综合运用无人机、运动相机等专业拍摄装备,让不少“只有一次机会”的现场留下了珍贵的音频、视频和图片。在发布阶段,记者根据各自平台不同的传播特点和表达方式制作出各类型的新闻产品,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整体联动、相互配合、共同造势;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哔哩哔哩、快手等平台的各类账号也对稿件中的素材进行再创造与再发布,从而形成多层级传播、话题热度聚集的良好态势。

纵观近年来的军事时政报道,从“强军思想引领新征程”系列报道到“温暖的回响”系列报道,再到“我们在战位报告”系列报道,都在军内外引起积极反响,成为拓展军事时政报道方法路径的一次次有益尝试,也是新时代军事时政报道发展的必然趋势。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类似的选题策划常态化展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借助融媒体报道的力量,不断从稿件采制方面拓展军事时政报道。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时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