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须练就四种“硬功夫” ——“和平使命-2021”军演报道带来的思考
摘要:“和平使命-2021”军演等演习报道启示我们,提高传播质效,战地记者应当练就四种“硬功夫”—策划先行:聚焦全媒体特点,打通采编发各环节;采访为本:离硝烟炮火近些,再近些;奉献为先:无畏牺牲,不惧生死;素养为要:懂政治,善写作,会军事。
关键词:传播质效;战地记者;“和平使命-2021”;素养
百度百科定义,战地记者是指在战争中报道新闻的记者,又称“随军记者”。笔者认为,战地记者并非真实战场上的独有产物。和平年代,那些深入演训场、走边防跑海岛、嵌入非战争军事行动,专门从事“战地”新闻报道的记者,也是战地记者。
全媒体时代,战地记者须具备哪些素质能力?须练就什么样的“硬功夫”?
2021年9月11日至25日,“和平使命-2021”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在俄罗斯奥伦堡州东古兹靶场举行。作为战地记者队队长,笔者带领由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相关媒体平台和部门记者组成的采访小分队,全程赴俄采访。小分队深度嵌入参演部队,采取亲历式、体验式采访方式,采写制作了500余篇(幅)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融媒体产品在新华社、《解放军报》、央视、学习军团等刊播,全方位展示中国军队在国际演训场为国争光为军旗添彩的光辉形象。
透视“和平使命-2021”军演报道的成功实践,笔者认为,提高传播质效,战地记者须从策划、采访、精神、素养方面着力练就“硬功夫”。
一、策划先行:聚焦全媒体特点,打通采编发各环节
我国早期战地记者的实践证明,为达到最佳报道效果,战地记者赴战地前,必须对将要采访的题材进行充分事先筹划。如何对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构思,经过反复酝酿、调整,从多个报道方案中优选最佳报道方案,达到一定的报道目标、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考验着战地记者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也是衡量一名战地记者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尺。
2021年4月,笔者带领队员下沉备战打仗一线。在获悉“和平使命-2021”军演将于6月上旬举行后,笔者制定了5000余字的“和平使命-2021”军演新闻宣传策划方案。
时代决定战争样式,时代也决定战地记者素养和战地报道形式。在策划方案中,笔者立足全媒体特点,打通采编发各个环节,利用中外军队联演联训的大舞台,希望通过我们的笔、镜头,一方面让国内民众看到中国军人在国际演训场上的表现;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外传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军队的了解,认清中国军队为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发挥的作用,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除传统对内传播外,笔者坚持内外并重原则,重点考虑对外传播。一是转变视角和语态,增强新闻传播力。在选题策划上,按时间点对演习进程进行报道,增加新闻背景和演习国际意义的深度解读。在新闻现场感和故事性方面,通过探访“中国营”、联合导演部等,引领观众零距离了解参演官兵的宿营、装备、训练和实兵实弹合练情况。二是丰富报道形式,增强新闻感染力、可读性。报道中,笔者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各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图片、短视频等,增强报道实效。三是关注国外受众,加大英语、俄语等多语种报道力度。笔者与新华社国际部、音视频部等多部门合作,做到了中英文、中俄文一体报道,增强了影响力。
二、采访为本:离硝烟炮火近些,再近些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战地记者必须具有新闻敏感、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即能够在纵横交错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稍纵即逝的机遇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巧妙地挖掘新闻。
战地记者采访的关键是离硝烟炮火近些,再近些。正如著名的匈牙利裔美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所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战地记者进战场、到一线,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与特色优势。为战而生、向战而行,是军事记者的天然属性和红色基因。“到一线去,到战壕去,到火热的战士生活中去。”71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地记者用饱蘸深情的笔墨记录和歌颂志愿军官兵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精神风采,采写出大量广为传颂的战地篇章。
演习,是战争的预演,是和平时期战地记者最好舞台之一。“和平使命- 2021”演训场上,哪里炮火最烈,哪里硝烟最浓,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哪里风沙最大,哪里灰尘最多,哪里就是我们镜头的焦点。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实兵实弹演习中,笔者带领战地记者深入到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参演部队的炮阵地和发射场,深入前沿指挥所和进攻出发地采访拍摄。在特战小分队搭乘直升机索降、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射、火箭炮发射、步战车突击车迅猛出击等地域附近,都出现了我们采访拍摄的身影。我们一次次现场亲历实弹射击掀起的炮火硝烟,一次次近距离直击反恐勇士奋不顾身、雷霆出击的撼人场景,一次次站到了演习炮火最前沿……
阵地上,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在耳边响起,浓烈刺鼻的硝烟气味扑面而来,骤起的狂风裹挟着滚滚黄沙吹打着脸庞……从恐惧到淡定、从紧张到从容,演练阵地磨砺了我们的意志,提升了我们的军事素养。为采访到最鲜活的素材,为拍摄到最震撼的画面,为写出最生动的文章,我们天不亮就钻进中方参演官兵的指挥车、步战车和突击车,在炮火硝烟的阵地上奔跑一天之后,又回到“中国营”整理素材、剪辑视频和写作稿件。每次从阵地归来,我们的脑门上、头发里、脸颊上、衣服上、耳蜗里、鼻孔里,全部是尘土和黄沙。一位记者曾回忆:“从演训场归来,战友告诉我,他们在现场都可以清楚地听到我咀嚼食物时嘴里沙子碰撞发出咯咯的声响。”
笔者深深懂得,一名战地记者,如果远离第一现场,就不可能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也就不可能写出有感染力、打动人心的作品。只有脚步走进第一现场,笔端深入最前线,才能抓到“活鱼”,挖到“富矿”。
三、奉献为先:无畏牺牲,不惧生死
战地记者是记者中的“特种兵”,时刻面临生死考验。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为了正义、光明和希望,战地记者需具备英勇无畏的心理素质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
无畏牺牲,不惧生死,到最危险的战场获取新闻,始终是党的新闻事业的光荣传统,一批又一批老一辈战地记者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抗日战争爆发后,战地记者范长江冒着炮火奔赴前线,亲历了从冀北、察南、晋北等地的战斗和撤退,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淞沪战场和中原战场,体现了一位战地记者勇敢无畏的精神。
中国涌现战地记者最多的新闻机构,是诞生于硝烟弥漫战场的新华社。从1931年诞生至新中国成立,新华社经历了整整18年的残酷战斗历程,仅是这段岁月,新华社就有139名烈士。
战争的残酷和战地报道的危险性,决定了战地记者必须具备非凡的胆气与血性,时刻准备流血牺牲。远离第一现场的人,永远成不了战地记者。
在“和平使命-2021”军演报道中,年轻的战地记者经历了在跨境远程投送的列车上没有热食供应、没有热水洗漱的艰苦,直面了抵达寒意浓浓的奥伦堡州当晚,只能在装备车中蜷缩休息,克服了东古兹靶场上昼间风沙烈日、夜间蛇虫冰霜的恶劣环境以及居住的帐篷时常断水、断缺给养的困难。供水不足,大家就用冷水洗脸洗头,用水紧张时,一盆水洗了脸后再擦衣服和鞋子。
面对“中国营”内信号微弱的网络,我们经常需要登高寻找信号最佳点,一直持续到素材画面全部回传。有时10分钟的素材需要传送几个小时。9月24日演习闭幕后,由于通信基站在前一天晚上被狂风大雨吹毁,所有人的手机全部没有信号,传回当天时效性很强的稿件似乎不可能。为了完成任务,笔者全副武装穿戴好疫情防护服,毅然走出营门,徒步到远处的小山头上找到了信号,保证了稿件的正常刊发。
从进驻东古兹靶场到搭乘中国空军运输机返回,笔者在异国演兵场上生活工作十几个昼夜。笔者平均每天要写3、4条稿件,同住一个帐篷的中方导演部指挥协调组组长陈文华说笔者是以“以命相搏”。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地记者上不了的“战场”。
军人的荣耀,在战场上绽放。战地记者的英姿,是在距离炮火最近的地方,记录那瞬间的永恒、永恒的瞬间以及勇敢无畏的身影。
四、素养为要:懂政治,善写作,会军事
战地记者是在险恶环境下完成报道任务的记者,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素养。
首先,战地记者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由于种种原因,战地记者掌握的消息可能不完全、不准确,甚至是虚假的。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英联军为随军记者设置了50多条规定,在许多关键信息的获取上设限。此时,哪些该报,哪些不能报,从哪个角度报,哪些粗报,哪些细报,都考验着战地记者政治素质和政治判断力。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形成正确的报道方向。范长江、孟秋江等战地记者的战地报道,生动反映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抗日意志,为抗战胜利贡献巨大精神力量。一个优秀的战地记者还必须是一个正义的记者,热爱和平、心系和平、向往和平,他的笔、他的镜头、他的键盘永远属于正义与和平。
第二,战地记者要有一定的战略思维。战地记者要有服从服务国家、民族、人民利益的全局观,深入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认识战争性质,把握战争规律,洞察战争趋势,掌握制胜机理,统筹好政与战、内与外、军与民、攻与防、情与理、义与法的辩证统一关系。战地记者必须深刻认识战争的政治属性,坚持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从政治高度思考战争问题。战地报道要体现政治思想性、舆论引领性和新闻专业性。
第三,战地记者要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战地记者需要很强的新闻敏感性,也就是对重要新闻线索的洞察和捕捉能力,及时发现新闻事实,判断其新闻价值。新闻敏感性能够帮助战地记者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判断其新闻价值的大小,正确选择重要的内容进行报道。在艰苦的战场环境下,强烈的新闻敏感性能够帮助战地记者获得独家新闻、重大新闻。
第四,战地记者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强大的写作能力是保证战地记者完成战地报道任务的强大支撑。特别是在战场、演训场等恶劣环境下,更需要战地记者具备强大的突击写作能力。在“和平使命-2021”中,时时考验笔者突击写稿能力。任务最繁重时,笔者一天要写好几千字,最多一天写了7000多字,累计写了6万多字。笔者采写的《草原大砺兵 携手护和平》《肩负和平使命 共护友谊之舟》《东古兹草原战犹酣—上合军演全纪录》等数十篇稿件均被新华社、《解放军报》等播发,包括《解放军报》两个整版和《参考消息》一个整版。要善于在写作中抓“点”,即新闻点,新闻价值就体现在这个点上。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如倒金字塔法,将最重要、最新鲜事实写在最前面。
第五,战地记者要有过硬的军事素质。特定环境下,战地记者还要参与指挥战斗,要好好学习射击、军事指挥等军事课目。过硬的军事素质还包括坚定的意志、强壮的体魄、必备的军事知识等。军事知识是战地记者完成战地报道任务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战地记者不了解军队编制、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等基本军事知识,就可能导致报道的内容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战地记者必须掌握一定的野战生存能力,包括如何躲避袭击、如何选择安全的掩体、如何包扎伤口、如何选择防护装备、如何与交战双方沟通联系以及具备解决饥饿、干渴、疾病、恶劣天气或环境和其他外力的侵袭等战场自我保护技能。
战地记者,一个光荣的称号。每一个有志于成为战地记者的记者,都应根据变化的时代环境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在和平时期练就一身过硬本领,战争来临时就能勇往直前,出色完成战地报道任务。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