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总 编 辑  张晓祺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从徐肖冰作品的战争记忆看战地记者的担当作为

作者:■黄春一

摘 要:战地记者徐肖冰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战地图片和影视资料。他的作品成为影响几代人的战争记忆,启示新时代的军事媒体人要有舍生忘死的勇气,过好战场考验关;要有求实创新的精神,过好技术难题关;要强化使命担当,过好历史检验关。

关键词:徐肖冰;战地记者;战争记忆;担当作为

著名战地记者徐肖冰,拍摄的许多经典画面为广大读者所熟悉。比如:毛泽东在抗大讲“论持久战”、去重庆谈判在延安机场向群众挥动帽子、在香山阅读南京解放“号外”;朱德在太行山上;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等等。这些看到名字就能想起的那些画面的照片,承载着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战争记忆。

徐肖冰是我党在延安培养的著名战地记者之一。1937年9月,徐肖冰参加八路军,在山西太原八路军办事处,他说的一句话在表达了自己参军意愿的同时,也清楚地表述出战地记者的地位和作用,对今天我们加强战地记者队伍建设仍有启示意义。他说:“我虽然不会打仗,可是我能用我手中的照相机,把八路军英勇抗日的行为报道出去,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了解八路军,了解共产党……”他和同为著名摄影家的夫人侯波为党史军史留下了大量经典传世的影像资料。比如:大型新闻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活捉谢文东》《解放了的中国》等等。

徐肖冰的作品成为影响几代人的战争记忆,更启示新时代的军事媒体人要有舍生忘死的勇气,过好战场考验关;要有求实创新精神,过好技术难题关;要强化使命担当,过好历史检验关。

一、新时代军事媒体人要有舍生忘死的勇气,过好战场考验关

1940年,徐肖冰亲历百团大战全过程,记录了许多重要战斗场面。他回忆说:“百团大战前夕,我到陈锡联旅和陈赓旅去拍摄,正好赶上攻打南关。我已经参加了几次战斗了,对战场不太陌生……我的任务就是要拍他们冲锋陷阵同敌人拼杀的场面,把他们的英雄形象再现到银幕上。”

徐肖冰全程跟着部队拍摄。战斗激烈时,他忍不住跳出战壕去拍摄,刚拍摄了几个镜头,被战士们一把拽回来,随即敌人一梭子子弹扫过。在一次战斗中,一个参谋也给徐肖冰上了一课。在占领了敌人的司令部后,徐肖冰以为敌人都被消灭光了,可以自由自在地拍摄了,就跑到城墙上去拍。那个参谋看到他,赶紧把他拽下来,什么也没说,只拿个木头棍子顶着帽子从城墙上举了出去。敌人对着帽子开了一枪,这个参谋说,你看看,多危险。战士们传授给徐肖冰很多战场生存经验,比如,敌人并没有死完,如果有半死不活的开了枪,就会造成伤亡。还有的手榴弹如果没爆炸,但没准儿过一会儿就炸了,都是很危险的。在一次战斗中,为掩护徐肖冰,一位战士太阳穴中弹壮烈牺牲,47年后,徐肖冰翻看当时拍摄的照片《不能忘记他》,还能感觉到那从伤口里涌出来的血是热的。

徐肖冰曾在战场上被炮弹炸晕过。他回忆说:“我被炸起来的泥土盖在了下面,等把我扒出来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别人说了半天,我还是似懂非懂,迷迷糊糊地站起身来,拍下了这个场面。后来冲出来一看,焦点是虚的,大概我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看到徐肖冰这么勇敢,指挥员陈赓开玩笑说:“徐肖冰,我看你打仗时拍照片挺利索的,干脆你留在我的部队里打仗得了。拍照片固然有意思,可是哪有打仗过瘾。”

在东北战场,徐肖冰随部队拍摄《活捉谢文东》。大土匪谢文东在战士们抓捕他时,掏出手枪射击。那时,徐肖冰不顾危险,举起摄影机拍摄,没想到谢文东一见,举起双手乖乖投降。将他捆起来时还在问:“那是什么武器?”原来,他看到这么大个家伙,还以为要发射什么炸弹炸他。

徐肖冰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出生入死的战场经历,是每一个战地记者都要做好准备去面对的。新时代的军事媒体人要完成战地采访必须先过战场生存关,具备良好的体能和战场生存技能。战地记者有必要参加军事训练,并把跟随部队行动进行实践拍摄作为训练的一部分。在记者训练方面,重在提升记者的战场适应和战场生存能力,进行装备携带、战场通信(发稿)、战场行动规则等方面的演练。 在部队训练方面,重在演练部队增加记者这一要素之后带来的改变。舆论战纳入训练,内容上除了怎样在战场上发稿,更要拓展到怎样靠能力实现意图,把战地报道作为战场制胜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编组、行军、防护、进攻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演练和检验。

二、新时代军事媒体人要有求实创新的精神,过好技术难题关

徐肖冰是我党培养的最早的著名战地摄影记者之一。1938年3月,延安在成立各种文艺团体的同时,也酝酿成立“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旨在“用抗战中的血的经验来教育我们全中国人民,使他们更坚决地走上抗战的道路。告诉全世界的人民,中华民族是怎样英勇地在为着正义而抗战着”。毛泽东同志和当时延安的电影工作者谈话时不无遗憾地说,我们在长征的时候连一张照片都没有,没有留下什么形象的东西。他鼓励电影工作者说,我们一定会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去,取得抗战的胜利,而且还要成立新中国,到那个时候,可以拍关于长征的电影,题材多得很,那个时候你们恐怕要拍什么都可以,条件就非常好了。

此后,八路军总政治部成立“延安电影团”,在拍摄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时,徐肖冰化装进入敌占区,在敌人炮楼底下拍摄破袭敌人交通线、拆挖铁路等活动。遗憾的是,这部片子的胶片送到苏联洗印时,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而遗失。通过现存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影片总体分四个部分,分别是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延安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八路军的战斗生活;青年经过学习分赴前方各个战场。虽然这部片子没有保存下来,然而,它仍然是中国电影纪录片的奠基之作。

1943年2月4日,徐肖冰参加摄制的《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在延安首映。这部反映边区大生产运动的纪录片表现了抗战过程中军民联合生产,共同抗战的民族精神,毛泽东同志书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情景也被生动地记录下来。这部片子随放映队走遍了陕甘宁边区,受到广大民众和战士的热烈欢迎。

在今天看来,摄影和摄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在当时,毫无疑问是“新技术”,这种“新”并不在于掌握摄影摄像技能有多难,而是用这门技术进行军事报道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难题,在器材购置、设备配套、交通运输、人员组织、传播发行等各个环节上都需要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如果再联系到当时经济困难、人才短缺、敌人封锁等诸多因素,我们才能全面理解他们当年开创这一事业是多么不容易和了不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们今天面对的是全媒体时代,军事新闻传播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战地传播系统更复杂,许多课题都是全新的,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时效上,都已经上升了很多的数量级;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在体量上已经变得铺天盖地,同时在形式上又出现了慢直播、虚拟现实等一系列新的传播形式;移动传播成为主阵地,社交网络成为大变数,互动评论成为新看点。可以说,我们今天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传播技能的再学习,同时还有传播平台的建设与运用,传播力量的组织与训练等等一系列时代提出的全新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学习徐肖冰和老一辈战地记者,就要学习他们的开创精神,走出舒适区、顶着困难上、拥抱新技术,像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一样,扎实做好军事斗争中的舆论斗争准备。

三、新时代军事媒体人要强化使命担当,过好历史检验关

“拍摄战争的真相,不怕鬼子的刀枪。跑遍了华北战场,几经寒暑来到太行山上。有了你这样的英勇战士,中华民族就不会亡!”这是彭德怀在太行山上赠给徐肖冰的一首白话诗。正是有了这样的渊源,抗美援朝战争中,徐肖冰带领摄影组入朝,在指挥所,彭德怀一眼就认出了徐肖冰。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在一线拍摄了许多珍贵的战争画面。有美军使用细菌武器的情况、有志愿军空军与美军在空中激战的经过等等。我们今天看到的空军战斗英雄张积慧把戴维斯驾驶的飞机打成一团火球,就是他们拍摄的。他们拍摄的影片最后被定名为《抗美援朝》,文字部分由诗人艾青完成,在全国放映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让全国人民了解了朝鲜战场上的情况,激起了人民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电影首映当天,《人民日报》发表了短评,赞誉它“在人民电影的历史上占有辉煌地位”。

2020年,隆重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正是当年这些战地记者舍生忘死拍下的画面,为我们生产丰富而逼真的影视作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能够从这些画面中一睹当年志愿军的英雄壮举。一个人一生做好一件事足以自豪,徐肖冰拍摄的作品,即使只是其中的一片、一部,都是骄人的,他是战地新闻工作者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重温徐肖冰的摄影人生,我们仿佛看到他的身影穿行在正太路上、穿行在林海雪原、穿行在朝鲜战场……从春夏到秋冬,从年轻到年长。他曾赶着毛驴驮着器材在初春的严寒中渡过黄河天险;他曾背着摄影机骑着马随骑兵的马群一起冒着敌人的子弹冲过封锁线;他曾被炸弹掀起的土盖住,被扒出来后又举起相机;他曾在翻车后有惊无险带着摄影组继续前行……

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承载战争记忆的徐肖冰的作品是不可或缺的。大的历史事件、经典的影像瞬间不能重演,具有不可复制性,一旦错失就无法弥补,留下空白就会留下遗憾。虽然在今天,人手一部手机,可以方便地记录生活、留存影像;虽然在今天,“人人都有麦克风”,只要接入网络,理论上都可以做记者;虽然在今天,一张照片、一段视频、一篇文章想要“火”起来很难,留驻时间越来越短,即使再努力也难以在信息的海洋中激起一朵浪花。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能成为专业作品缺失的理由,这个时代需要更专业的队伍、更专业的作者、更专业的作品。越是在全媒体时代,越考验传播对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对传播的专业性要求就越高。军事传播甚至战地传播也不例外,我们不能乐观地估计具有战地特点的作品会自然占据传播制高点,进入大众视野。相反,因为舆论本身也是一个战场,舆论战背景下,不利的信息可能会被放大,有利的信息可能被压制、被装上“消音器”。这些为我们新时代军事媒体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要增强使命担当,过好历史检验关。

要经得住历史检验,就需要具备很强的政治执行力,深刻理解传播对于大局的意义,在政治和军事的大局下,做好军事传播、战地传播工作。

要经得住历史检验,就需要具备很强的时代领悟力,能够对现实生活有很强的把握力,能够迅速发现打上时代印记、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好内容、好题材。

要经得住历史检验,就需要具备很强的技术理解力,真正理解现代传播规律,能够对一些新出现的传播途径和手段保持足够的敏感,勇于创新,使之服务于军事传播、战地传播。

2002年,徐肖冰为军事新闻工作者题词:“记录历史,呼唤未来,拍摄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一部作品带上时代的印记,方能有力承载历史的记忆,让我们传承先辈的战地精神,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华章。

(作者单位:空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