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道具:激活岁月沉淀的精神力量 ——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我的红色传家宝》系列节目的采编实践与思考
摘 要:道具是为内容传播服务的,用好道具,能事半功倍。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我的红色传家宝》系列节目中,通过家庭珍藏的物件,呈现其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激活岁月沉淀的精神力量,增强了节目吸引力,引起受众广泛关注。
关键词:红色基因;传家宝;传承
道具本是戏剧术语,它是指戏剧演出过程中所用的器物,如佩剑、书画等。它是戏剧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有些新闻也像戏剧一样,讲一个故事,呈现一个主题,也需要一些道具,以此作为具有某些含义的特殊物件。中外新闻工作者都会巧妙利用道具来布局谋篇,甚至用它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渲染气氛,道具也就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简言之,对新闻传播来说,道具是为内容传播服务的,用好道具,能事半功倍。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我的红色传家宝》系列节目中,通过家传红色物件这一“道具”的呈现,把节目“串”起来,把“传承红色基因”和红色家庭、红色家风结合起来,通过家庭珍藏的物件,呈现其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激活岁月沉淀的精神力量,增强了节目吸引力,引起受众广泛关注。
一、让“旧”的家传红色物件的故事“新”起来
顾名思义,“我的红色传家宝”,是指具有家庭属性的红色物件,是承载着故事的,并且其在红色家庭里得以传承,彰显着家风与家庭精神。《我的红色传家宝》系列节目,就是要寻找这些散入千家万户的红色物件—道具,去和它们对话,再把它们的故事讲出来,传递给千家万户。这就需要节目紧扣“我的”这个关键词,即红色物件归属,进行深度剖析和研究,让“旧”的红色家传物件的故事“新”起来。
在前期调研中,栏目组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很多红色家庭都将家中的红色物件捐赠给了各级博物馆,留在家里的“传家宝”似乎已没有那么多。但是,这恰恰说明,那些历经各种征集活动依然被留存在家庭里的红色物件,对于这个红色家庭何等重要,它们是压箱底的宝贝!它们所承载的情感是这个红色家庭最为珍视的,它们很多故事都是独家的、鲜有人知的。物件是“旧”的,故事却是全新的、更有力量的。通过“传家宝”的主人或是亲人口述,自然能够透露出大量具有情感温度和思想深度的历史细节,这些细节极具个性,而这恰恰是宏大历史叙事中所缺少的。
在《我的红色传家宝》系列节目中,有一个故事是《父亲88年前的党证》,讲述的是老红军、开国少将方槐,当年要去新疆学习飞行,将党证交付给自己战友陈鹤桥的故事。两位老红军、开国少将方槐和陈鹤桥,历经战火硝烟,早已失去音讯。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次极为偶然的重逢,陈鹤桥将当年方槐交托给他的党证还给了方槐。无数次历险、无数次转移,陈鹤桥都依然带着战友方槐的党证,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节目播出后,引起积极反响。有网友称:“虽然党证这样的物件不算少见,但是这样的故事极具‘异质性’,它是如此曲折传奇,而又闪耀着光辉,在任何时期都不会陈旧,意义都不会褪色,故事也始终冒着热气!”
这启示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家传红色物件作为故事的载体,从传播上来说,存在一个介质区分的问题。家传红色物件及其附着的故事,都存在“同质性”和“异质性”的问题。讲好红色传家宝的故事,需要从理论和实操上,处理好同、异质的辩证关系,并从中发掘适用的创作方法。每一个红色传家宝,作为历史物件,它都是“旧的”;但它们的故事却是“新的”,这种新不单是耳目上的“新”,更是体现在时代意义上的“新”。
二、让“旧”的家传红色物件的关键信息呈现出来
要做好《我的红色传家宝》系列节目,关键还是家传红色物件本身。然而,面对纷繁的线索,栏目组需要从繁杂的物件之中,去厘清它们的故事脉络。认识家传红色物件的关键作用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具备洞察物件中蕴含的关键信息的能力,让“旧”的家传红色物件的关键信息呈现出来。
让故事讲述更加立体。《我的红色传家宝》电视端的5集系列节目,不仅都要有鲜明的主题,还需要整体考虑5集节目之间,以及每集节目中各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所有的传家宝都珍藏在红色家庭之中,具有不同材质、不同形状、不同故事,所以提炼红色物件内核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栏目组把握家传红色物件内在的关键内核。具体做法就是把故事内涵和角度呈现,作为两个“坐标轴”,绘出各个家传红色物件内在逻辑的这根“抛物线”,它们交叉融合的信息,也就是家传红色物件的精神内核。栏目组最终提炼出了“忠诚”“情谊”“血性”“见证”以及“传承”5个关键词,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把节目分为5集,去讲述不同的红色传家宝的故事。而同一个关键词,又可以有不同的侧面,这样让故事讲述更加立体。
让主题得到升华。升华主题是提高节目传播质效的关键。比如,第二集节目的主题是“情谊”,通过不同的物件,升华了战友情、师生情、兄妹亲情、革命爱情等多种情谊。在安徽拍摄的《战友的武装带》中,铁道兵老战士潘海焰50多年前与战友陈声旺互换了武装带。后来,系着潘海焰武装带的陈声旺,在一次工程作业中因抢救战友牺牲了。陈声旺与潘海焰的武装带一起长眠在大兴安岭,而陈声旺的武装带被潘海焰保存至今。在拍摄节目的过程中,栏目组查阅资料,提炼关键信息,沿着一根武装带,找到了陈声旺的亲人,拍摄到陈声旺的亲人与潘海焰50多年来的首次会面,见面时拿着武装带泣不成声的画面,升华了主题。家传红色物件,在承载着“旧”故事的同时,它所蕴含的关键信息又开启了新的故事。
三、让“旧”的家传红色物件的精神价值实现落地
“我的红色传家宝”,通过讲故事的起点,挖掘家传红色物件背后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旧”的家传红色物件的精神价值实现落地。
把握家传红色物件的物质性。物质和精神,是“红色传家宝”的两面,不可偏废。把握家传红色物件的物质性,便于我们从事物的本体出发,通过家传红色物件本身的属性和功能,发掘它们在历史中曾经起到的作用。比如,怀表是用来计时的,我们便可以从时间上去讲这个故事;家书,是传递亲情的;穿越蘑菇云后的钢笔,并不是用来写字的;长征中的皮带,却是用来吃的。通过梳理就会发现,历史中的物件,本身就充满了传奇性。所以,“旧”的家传红色物件的物质性不能忽视,它是故事的发端。
阐述家传红色物件背后的精神力量。对栏目组而言,善于把握红色传家宝的物质特点,是讲好故事的基础。但只讲物质性,肯定是不够的,需要从家传红色物件出发,讲述其特有的故事,再去阐述其背后的精神力量,更不应该忽略它,直接谈精神和意义,那样会落入空洞。要以关键词为“圆心”,以故事为“半径”,突破时空,形成叙事上的排比、情感上的递进,引起观众共鸣,提高传播质效。
选择好讲故事的人。同样是红色传家宝的故事,不同的人讲出来,效果完全不一样。因此,栏目组对每件家传红色物件的故事讲述人,都要精心挑选。安徽省望江县一艘特别的渡江船,是此次拍摄的红色传家宝中最大的一个物件。这艘渡江船本身就很具有年代感,它是用来渡江的,这是根本信息,能够带出望江县的地理风貌。这里江面窄小,适合进攻抢渡,进而可以延展到当年渡江战役前夕的历史情境,通过老船工讲述当年如何帮助我军渡江作战的故事,折射渡江船蕴含的时代价值。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