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总 编 辑  张晓祺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浅谈新闻心理学与大众传播效果

作者:■李 瑾 方 汉

摘 要:新闻心理学为研究大众传播效果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本文在分析传播效果与新闻心理学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记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提出媒体如何通过影响受众心理提高传播效果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新闻心理学;受众心理;传播效果

“五W”模式的提出者拉斯韦尔也许没有想到,今天“五个W”已发展成为传播学科的五大研究方向—“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及“效果分析”。在这五个领域里,不同学科的学者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传播学进行了拓展,心理学不乏其中。新闻心理学为研究大众传播效果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本文在分析传播效果与新闻心理学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记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提出媒体如何通过影响受众心理提高传播效果的方法路径。

一、传播者只有站在受众的角度,才能知道受众的需要

“将心比心”这句话蕴含着十分深刻的道理。这启示我们,传播者只有站在受众的角度,才能知道受众的需要。

大众传播者的职责不只是传递信息,消除人类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更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媒体的态度,从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眼界更开阔,媒介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信息通道更多样,受众的反应也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有关“受众分析”的理论众多,其中“使用与满足”就是新闻心理学的典型运用。新闻心理学为研究大众传播效果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从研究受众的心理开始。

受众的心理影响因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受众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选择性心理和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因为受众生活在不同团体,需要同环境保持一致,得到认可与接纳,以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或行为。所以,受众在接受媒介的传播内容时还要受到多种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心理:

选择性心理。拉扎斯菲尔德通过“伊里调查”,从态度层面上,总结出“选择性接触假说”。今天的信息传播,已经从媒体本位转向了受众本位。为了脱颖而出,媒体需要在坚持报道方针的同时,必须考虑受众的需求。

逆反心理。拉扎斯菲尔德的另一假说“既有政治倾向性”是对逆反心理的一种解释—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固有的价值观选择媒体,当某一媒体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时,就会放弃接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不是说媒体要满足所有受众的需要,而是要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要。

从众心理。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曾解释说,受众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她把这样的群体压力看作是社会的皮肤,使大多数人形成统一的意见,保护着社会的稳定。

上述三种心理说明,大众传媒应该意识到上述压力,受众的意见或者观点有趋同性,不必要粉碎各种观点。因此,可以从大的方面把握报道方向,抓住自己的目标受众,在接触的受众中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就此而言,新闻心理学为研究大众传播效果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影响着采访的成败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活动全过程的第一阶段,是记者获取具有新闻价值事实必不可少的途径,也是进行翻译加工保存的一个过程。在实际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通常会贯穿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也影响着采访的成败。研究采访心理,找出内在规律并根据情况适时调整采访方法,是一名记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

第一印象与“最初效应” 。“最初效应”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第一印象。因为,第一印象往往会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进而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交流对象的判断。采访活动中,随着记者与采访对象见面,受访者的心理必然发生“最初效应”,被采访对象会根据记者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来判断是否接受采访,或在多大程度上敞开自己的心扉。所以,“最初效应”是记者赢得信任的前提和基础,在新闻采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 我国新闻学的代表人物邵飘萍就非常重视“最初效应”。他说:“容貌要整洁与高尚,使人一望而为正派之人;须发冠无过旧之怪状,尤当避纨绔子弟之作风。”在邵飘萍看来,记者的相貌衣着、言谈举止可以使采访对象产生好感和信任之情,会积极配合记者的采访活动。

用客观的眼光分辨“光环效应” 。这里说的“光环效应”是指对某个人的某个方面有了好的或坏的印象后,便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做出肯定的或否定的认识和评价,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一种知觉偏见。“光环效应”与“心理定势”不同,它是一种更加延展的心理活动,更容易影响到我们分析处理问题的客观性。在我们日常采访中“光环效应”带来的影响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就是先进人物采访中的“高大全”现象。先进人物必然是顶着这样那样的“光环效应”接受采访的,而记者也很容易被“光环效应”所吸引甚至是错误引导,忘记了要采访的是人物本身而不是“光环效应”,从而难以获得“光环效应”以外的新鲜信息。或者采访中受到矛盾双方各自“光环效应”的影响,使采访有了倾向,在还原事实本质的时候不够公正,进而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合格记者,我们要做到的是看见“光环效应”却不为“光环效应”所动。

三、媒体只有恰当地做好引导工作,才能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媒体的功能和作用,决定了媒体不是被动地等待受众的选择,而是要主动选择受众。受众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媒体就在影响着受众的心理。因此,媒体只有恰当地做好引导工作,才能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信息社会,人们更加依赖于媒介的信息,这就是不出门而知天下事的真实写照。不知不觉,媒介的信息构造了人们所认识的世界。作为受众的精神食粮之一,媒介在受众心理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不可小视。媒体以宣传任务为主。这就要求媒体为目标受众构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因为,只有在潜移默化中,才能使受众更易接受媒体的观点。

构建意见网络。媒体的发展已从“解闷”“解气”发展到了“解惑”,观点的输出成为媒体的标志。以凤凰卫视为例,其对中国电视新闻事业的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现场+评论”的模式,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时事评论员。从1999年开始,凤凰卫视在新闻节目设置上就有了新变化,逐步加大了新闻评述性节目的力度,使新闻节目向深度拓展。其中,《时事开讲》正是这个模式最好的实践成果。

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报道原则。李良荣教授的《新闻学概论》里对宣传的解释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分,受众获取真实信息的欲望显得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媒体要争取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报道原则。这是媒体在受众心中形象塑造的关键。只有让受众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才能培养一批固定受众。具体要求是:报道中的新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必须真实准确;新闻背景的介绍,包括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必须真实;情节描写,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思想变化的介绍必须真实,不能渲染夸张,不能以想象代替事实;要做到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的统一,杜绝片面性和绝对化的报道;新闻的解释要合乎客观事实本身的逻辑,通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总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