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总 编 辑  张晓祺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把握重点:让军事广播评论焕发活力

作者:■穆亮龙 胡铖铖

摘 要:军事广播评论在做好形式和手段创新的同时,必须把握重点,在内容创新上下足功夫,才能经受住全媒体时代对产品的过滤和受众对信息的筛选,让军事广播评论焕发勃勃生机。本文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军事广播评论的实践,探讨军事广播评论内容创新要把握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军事广播;评论;内容创新

全媒体时代,信息资讯极大丰富的同时,信息冗余与新闻内容同质化倾向也给受众获取高质量信息带来困扰,富有洞见、具有启迪性的新闻评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更趋复杂,一些外部势力不断抹黑中国军队,甚至发起对华军事挑衅的背景下,军事广播评论节目作为传播军事信息、解读军事新闻内核、引导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做好形式和手段创新的同时,必须把握重点,在内容创新上下足功夫,才能经受住全媒体时代对产品的过滤和受众对信息的筛选,让军事广播评论焕发勃勃生机。本文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央广军事广播评论的实践,探讨军事广播评论内容创新要把握的相关问题。

一、把握好军事广播评论的选题方向和角度

全媒体时代,媒体可以没有独家报道,但不能没有独特的视角。如何敏锐捕捉热点话题,准确把握敏感话题,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力量精准把脉受众关切,如何处理针对同一话题的不同观点,都是军事广播评论节目在把握选题方向和角度时必须深思的课题。

(一)热点新闻不错过,敏感话题不回避,不断提升政策把控力

全媒体环境下,广播等传统媒体如果有意回避敏感话题,不能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和受众关切,长此以往必将在新媒体的浪潮中错失受众。这就要求军事广播评论人员要提升新闻敏感度和预判能力,能够快速抓取已形成的或即将形成的舆论热点话题,同时提升政策把控力,确保热点敏感话题评论舆论导向正确。

2020年上半年,针对涉及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热点敏感话题,军事广播评论节目准确把握政策,第一时间独家专访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澄清事实真相,阐述了中方采取措施的正当性、合法性、必要性和克制性。相关内容在中国之声“一南军事论坛”“晚高峰观军情”“新闻纵横”“新闻进行时”等栏目中播出,同时在CCTV-7国防军事频道“正午国防军事”栏目以及央广军事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并被多家媒体转载,回应了社会关切,掌握了舆论主导,产生良好传播效果。

(二)军事广播评论节目话题选择要注重时效,反应迅速

军事广播评论节目注重发挥广播节目制作周期短、传播方式迅捷、收听途径多样的特色,迅速对“此时此刻”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论,第一时间吸引受众关注。“晚高峰观军情”是一档短、平、快的日播军事广播评论栏目,关注当天发生的最新军事动态,邀请军事评论员及时分析评论。2020年1月1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南昌舰正式入列。当天,军事广播评论栏目“晚高峰观军情”精心策划,及时播发评论指出,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人民海军驱逐舰实现了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可以满足近海防御和两栖作战的需要,在未来的航母编队中担负重要的远海防卫任务,为人民海军走向深蓝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节目因反应及时迅速、观点权威深入,经全媒体推出后,产生良好反响,提振了军心士气。这启示我们,要做到迅速反应,军事广播评论人员必须注重日常积累,掌握充足的专家资源和军事知识,并提前精心策划。

(三)依托新媒体平台再造军事广播评论节目采制流程,精准把脉受众关切

全媒体时代,要改变军事广播评论以往的单向表述,需要与网络评论进行话题互通。分析网友评论和意见,了解网络上热议的军事话题,能帮助军事广播评论选题更具新鲜性与贴近性。军事广播评论节目打破了以往“先台后网”的模式,更倾向于在评论节目采制前通过新媒体平台播发预告,精准了解受众关切,提高受众对话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之后在评论节目中回应网友的观点和问题,并将回应内容反馈到新媒体平台,形成军事广播评论融媒体传播的闭环。在这样的闭环中,军事广播新媒体平台深度参与到整个军事广播评论内容传播矩阵当中,真正产生融媒体传播效应。

(四)观点鲜明多元化,有讨论也可以有争论,不强求声音统一

让评论观点多元化,更能揭示评论本身的力量。军事广播评论节目并不强求观点一致、声音统一,而是鼓励不同的评论员围绕同一话题发表不同的观点,不仅可以展开讨论,也可以出现观点争论。2021年2月6日,直播类军事广播评论栏目“新闻有观点·军事周刊”邀请两位评论员就“印度航空展开幕,美俄各显神通抢订单,现场‘带货’哪家强?”这一话题展开评论。在谈到印度未来在美俄之间会选边站还是会保持中立时,一位评论员认为:“印度会左右逢源,保持中立。”另一位评论员则表示:“印度离俄罗斯而去,投入西方怀抱的意图非常明显。”把自己看到的那一面发表出来,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由此可见,对新现象、新问题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差异化观点的碰撞,可以启发受众独立思考,帮助受众深化对事物的认识,长远看有助于增强军事广播节目的吸引力。

二、全面提升军事广播评论节目制作水准

传播学著名学者施拉姆提出过一个公式:媒体选择几率=媒体产生的功效/需付出的代价。这也给军事广播评论节目带来启示,要想提高传播质效,就必须为受众提供更优质的信息和观点、更精心的信息编排,打造更好的收听体验。

(一)直面受众关切,巧妙安排结构,节奏清晰明快,绝不将节目长度等同于深度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获取和阅读表现出偶然性和碎片化,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的视觉和听觉成为当前各媒体关注的重点。2020年7月4日,军事广播评论栏目“新闻有观点·军事周刊”在解读“澳大利亚大幅增加军费投入,国防战略为何急于转向?”这一话题时,主持人在节目开头表示:“现在是北京时间19点07分,澳大利亚堪培拉时间21点07分,今天的节目我们将一同关注。”简单的一句话瞬间将受众带入了与澳大利亚有关的谈话场。

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倒金字塔”结构,评论节目中也可以使用,同时可以借鉴时下新媒体常提的“直给”概念,把评论节目的开头设计得更有冲击力、吸引力。时长5分钟左右的军事广播评论栏目“晚高峰观军情”针对每一个话题设计三到四个评论层次,节奏明快,直指要害。同时,在各层次间的新闻背景串联中,加大信息密度,而不是长度,在单位时间内为受众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二)发挥广播的声音优势,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权威的观点,用动听的音响让评论入脑入心

广播是没有视觉元素的新闻媒介,有声语言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广播评论根据广播特点,正确运用大众有声语言,对于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1年3月12日,军事广播评论栏目“周末点兵”在谈论“韩国和美国就久拖未决的驻韩美军防卫费分担问题达成协议”这一话题时指出,“韩国和日本可都是美国的盟友,我们见过‘杀熟’‘敲竹杠’的,很少见特朗普这么狠的。所以韩国、日本两国民众对这种狮子大张口的方式也非常不满意,两国政府就不约而同地对美国采取了一个所谓的‘拖字决’,可算是把特朗普熬下了台。”“未来几年韩美军事关系表面上可能会很热乎,但是实际上这是一对同床异梦的捆绑夫妻。”军事广播评论节目使用大众化、口语化的表达,让人一听就懂,把深邃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

军事广播评论节目充分发挥声音元素的魅力,在节目中适当穿插现场音响,可以有效增强权威性和感染力。军事广播评论作品《解放军反“台独”始终保持冲锋姿态》中,使用了执行“绕岛巡航”任务的轰-6K机长翟培松的录音:“这次绕岛巡航,我们用战神的航迹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在我们的心中,宝岛在祖国的怀中。捍卫祖国的大好河山,是空军飞行员的神圣使命。”表达生动又富有感情,体现了广播评论的特色,增强了评论的感染力。

(三)用故事讲道理,军事广播评论也可以见人见事

讲故事不是人物报道和事件报道的专利,评论节目也可以讲故事。2020年8月8日,军事广播评论栏目“新闻有观点·军事周刊”在谈及像菲律宾这样的南海域内国家是否会跟随美国的脚步搅局南海时,军事观察员就在节目中举了自己生活中的事例:“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整体上世界经济受到很大冲击,但是我们跟很多南海周边国家的整体贸易态势反而是比较好的,不光是双方的货物贸易,包括劳务方面的合作,包括我自己小孩的英语网课老师就是菲律宾的老师,每天通过互联网和孩子对话。孩子挺喜欢这位老师的,我们也能感觉到这位老师本身很专业,也很敬业。其实就是互联网,包括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把中国和南海周边很多像菲律宾这样的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大家都是受益者。”结合这样的生动事例,抛出论点,认为南海周边国家都是“一带一路”的受益者,并不会对美国亦步亦趋。诸如此类结合故事讲道理的方式,可以拉近严肃的军事话题和日常生活的距离,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优化军事广播评论队伍力量配置

在战争制胜问题上,人是决定因素。同样,评论队伍的素养也决定着评论质量的高低与传播效果的好坏。拥有一支优秀的军事广播评论队伍,是军事广播评论能够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动力。要实现军事广播内容创新,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军事广播评论队伍建设,摒弃重报道轻评论的倾向,优化军事广播评论队伍力量配置。军事广播评论队伍包括采编队伍和评论员队伍,两支队伍密切协作,才能成就一篇篇优秀的军事广播评论作品。

(一)优化军事广播评论力量配置,评论队伍专精,各有所长

新闻评论工作者不但必须具备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且还必须具备评论工作者特有的修养。出色的新闻工作者被称为“杂家”,出色的新闻评论工作者,更应是一名出色的社会观察家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优秀的新闻评论工作者,应该具有政治家的眼光、理论家的头脑、杂家的能力和新闻行家的本领。

总台央广军事广播部门遵循“质量重于数量”的评论采编人才队伍建设理念,于2019年8月组建了专业、精干、高素质的军事广播评论部门,主要从事军事广播评论节目的策划、采制工作。评论采编人员大多从事军事广播业务10年左右,工作经验相对丰富、新闻业务素质过硬。虽然人数不多,但各有所长:“一南军事论坛”栏目的责任编辑擅长军事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央广军情观察”栏目的责任编辑关注点侧重于武器装备领域;“周末点兵”栏目的责任编辑善于梳理总结热点军事新闻,并发现新闻背后的联系。专门的军事广播评论部门成立不足1年,便筹备开办了每周1小时的全新军事广播评论类直播栏目“新闻有观点·军事周刊”,增加了军事广播评论节目供给。

与采编队伍的力量配置相似,军事广播评论员队伍也应细化专家的研究领域。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了解信息的渠道增多,综合素质也不断提升,泛泛而谈的评论内容已无法满足受众的胃口,更专业、更深度,成为受众对评论节目提出的新要求。军事广播评论员队伍的研究领域中必须要有针对不同军兵种、不同国别的细致划分,满足对不同军事新闻话题的评论。同时,评论员除了在本领域的研究要专精,还要对听众心理有深入研究和把握,在采制军事广播评论节目时,做到去学术化,避免陷入“学术有余,生动不足”的局面,形成“学术专业+传播专业”的合力。

(二)加强业务培训,打造身份多样、观点多元的军事广播评论队伍

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和睿智的思维,才能在工作中有后劲和张力,而综合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必须在平时点滴积累。军事广播评论节目一方面要提高采编人员的选人用人标准,另一方面要在工作实践中锻炼采编队伍。总台央广军事广播评论采编人员,大多有多次深入基层部队采访的经历,参加过全国两会、国庆阅兵、抢险救灾、重大典型、中外联演联训等重大采访报道活动,对军队编制体制、武器装备、军事历史、军事战略等方面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但目前对军事广播评论采编人员的专项业务培训力度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增强对评论实践的理论指导。

同时,也要鼓励和吸引更多军事广播记者参与评论节目采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其理论和思辨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发现和培养评论人才。2019年12月,多家媒体曝出某地一名退役军人工作安置被人冒名顶替的新闻。一名曾长期关注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的军事广播记者,迅速捕捉热点,撰写了广播评论《绝不允许有人窃取退役军人的安置利益》。评论犀利指出了侵害退役军人利益造成的恶果,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引起广泛关注。

军事广播评论节目正逐步打造以军事专家为主体,一线军事记者和成熟军事编辑积极参与的评论员队伍,同时注重在节目中吸纳网友观点。军事广播评论节目关注的话题往往涉及军事或外交领域,比较敏感,网友关注度也比较高。网友评论与广播评论相比,其主体更为多元化,具有更自由的言论空间,更灵活的文本方式,虽然有些比较偏激,但其观察新闻事件的角度与专家学者、专业评论员有所不同,可能另有一番风味。用好网友评论,可以为军事广播评论节目增色不少。

(三)出台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军事广播评论员队伍

评论工作重要,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厚积薄发才可能出成果。由于重报道轻评论的倾向长期存在,评论工作很难吸引人心甘情愿地参与其中。近年来,总台央广军事广播评论节目屡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等国家级奖项。这些成果让军事广播评论人员收获了成就感,产生了一定激励作用。但相关激励机制仍需不断完善,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评论工作。

评论内容权威是军事广播评论节目最重要的吸引力之一,而内容的权威与否与评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军事广播评论节目善于用好专家资源,着力打造涉军话题的意见领袖,在科学引导涉军舆论、强力回击境外反华势力污蔑中国军队方面不断有所作为。曾获“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的军事广播评论栏目“晚高峰观军情”,其评论员队伍由权威军事专家构成,发表的观点独到、专业。总台央广军事广播评论节目遵循“有进有出”的原则,不断更新评论员队伍结构,打造权威、专精、多元的军事广播评论员队伍,就当前重大军事新闻事件及时发表意见、作出分析,以深度解读的方式发出军事广播媒体自己的声音,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功能。未来仍需要不断完善针对军事广播评论人才的选拔机制、培养机制、使用机制、奖惩机制和淘汰机制等。

四、结 语

军事广播评论内容创新应体现在人才队伍建设、节目采制的全流程和评论编播的各环节中。当前,军事广播评论节目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军事评论队伍建设方面,系统性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人员选拔的渠道也比较窄。当然,创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摸索,敢于创新,在充分发挥广播媒体优势的同时,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让军事广播评论焕发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