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开双脚:记录时代的真实面貌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纪行对军事记者的启示
摘 要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纪行,在中国新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范长江以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告诉新闻人:好的记者应该肩负良知和责任,始终在路上;应该秉笔直书,言为家国。
关键字:范长江 ;“中国的西北角”纪行;启示
在中国的新闻记者中,范长江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这位出色的战地记者曾追随红军的足迹,记录了中国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1935年,范长江从北平回到四川内江老家休假,当他听说中国工农红军已经离开根据地北上,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沿着红军北上的道路,探寻这支军队的战斗足迹。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一人踏上一条艰难的道路,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他从成都出发,到川西,经陇东,越过祁连山,沿着河西走廊,绕过贺兰山,跨过内蒙古,经历了长达4000余里的跋涉,用生动的文字真实还原了当时中国西南、西北地区的时局状况。《大公报》于1936年8月将其沿途所写的通讯以《中国的西北角》为名集册出版,这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范长江以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告诉新闻人:好的记者应该肩负良知和责任,始终在路上;应该秉笔直书,言为家国。
一、记者要接近新闻现场,真正做到“能奔走”
“采写新闻要到现场去”,即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寻找答案。新闻记者要成为读者的耳目,努力让读者跟随自己的视野,见到他们视野之外的事物,全面认识客观世界。
美国报业巨头普利策曾经说过,懒人是做不了记者的。如前所述,当年,范长江在崇山峻岭中艰难行进,西达敦煌,北至包头,全程4000余里,历时10个多月,足迹遍及四川、陕西、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真正做到了“能奔走”。
“奔走”让范长江的旅途变得艰险,却也更加接近新闻现场,越是接近现场,就越接近事实和真相。范长江深刻认识到:国民党的舆论报道是添油加醋的自我吹嘘,尤其是他们大肆宣传“红军莫敌”的江油之战,事实恰恰相反。范长江的现场报道使蒋介石鼓吹的全歼红军的谎言不攻自破。
在新闻采访中,很容易被低估的要素就是观察现场,或者说“看的艺术”—去闻、去尝、去倾听人们之间的对话、去看他们的身体语言,去和被采访人眼对眼、面对面。正因为“身临其境”—文章完全是跟随着作者的观察和行走来完成的,所以新闻作品才变得饱满,有血有肉,富有活力。
在网络、手机便捷的今天,有的记者不再积极去现场捕捉新闻,新闻媒体同质化的问题并非个例,以讹传讹的假新闻时有发生。“一颗热心,一双冷眼,一双勤快的手,两条忙碌的腿,一个自由的心灵境界”。正如刘墉所言,或许,我们应该提倡这样的准则。对军事记者来说,其特殊的职责使命,使“迈开双脚”显得尤为重要。
二、记者要深入学习各方面知识,成为“杂家”
新闻工作的报道范围和传播对象非常广泛。因此,新闻记者在工作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知识都要涉及。这就要求新闻记者不仅要在新闻业务方面成为专家,还要在知识广博方面做个“杂家”。
我们读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犹如走在历史的长廊上。既有汉魏三国的故事,还有古代诗人对西北的描述。他在写作时借助丰富的知识将复杂的道理剖析得更加浅显易懂,流露出若干深沉的宇宙和人生的至理。同时,也给读者历史、地理诸方面的参照,给人以立体感。此外,范长江的新闻作品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古代商业状况与现实比较,可以看出古今之盛衰。而“漠漠平沙际碧天”“一片孤城万仞山”一类的诗句,则是借古典诗词描绘眼前西北风光,语言精粹,意境深远。
由此可见,记者就是要做知识上的“杂家”。所谓“杂”,就是指知识博又精。范长江对记者知识的博和精做过一个说明:博就是知识丰富,虽然不能无所不知,但无论如何,要知道非常广泛的学科的一些简单概念,常识不丰富,采访活动就很难展开;精就是在广泛常识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专长,应比常人精通,有独到见解。
军事类新闻写作需要精深的专业背景,对军事记者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新闻素养和军事知识外,还应该了解政治、地理、历史等相关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对报道对象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判断,从而抓住重大选题,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传播好中国军队声音。
三、记者要巧妙运笔,在细微处“生花”
“细节”一词来源于小说创作,“主要是指对人物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周围环境等某一细致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新闻细节具有“细节”的共性,也具有“新闻”的特性,即遵循新闻报道中真实、客观、简洁等原则,在语言上,则使用白描手法进行细节描写。
范长江把采访途中的见闻,变成了当时独有的材料。谁也不曾想到,曾在淞沪抗战中与日本军队誓死决战的军人,由于参加了反蒋的“福建事变”,竟被调到川西北的丛林中打内战,驻守在这里的士兵们缺衣少食,缺医少药,睡觉连床板和垫草都没有。当地的人民也深受其苦,不但青壮年被拉去作壮丁,就连老人也被强迫去修碉堡等工事,完全是一幅现代的《石壕吏》的悲惨图景。范长江详细地向读者展示了蒋介石政府为了消灭红军,无所不用其极的穷凶极恶之状。
穆青曾经说过:“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美联社记者休·马利也表示:“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可见,细节描写隐藏着叙述主体的主观感受和意图,细节是可以“说话”的。
细节“说话”可以赋予新闻生动性和形象感,塑造独特的人物,体现记者关怀。在通讯中,范长江这样描写道:尽管是新年时候,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十岁以下无衣褂全身灰泥的乞丐儿童。在夜间,他们就在门角墙脚,乃至无水的水沟里藏了起来。你如果用手电去照,这里一堆三个,那里一堆二个,彼此挤得紧紧的睡下了。到了夜间十时以后,气候变成酷寒,这般孩子渐渐忍受不了,他们于是本于童性的自然,放声哭出他们求救的惨痛哀:“妈妈呀!冻的很呀!爸爸呀!救命呀!冻死人呀!”
这是一幕多么凄惨的情景!这段描写是社会现实的镜子,是为民众呈现真实事件的显微镜,又融入了记者的亲身感受,读者透过这段文字仿佛能见到灾童的惨状,听到灾童呼救的哀号。
一个成功的新闻记者,总是善于把个人的观察和感想巧妙地变成广大读者的观感,用事实说服人,用细节感动人。范长江采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恰到好处做到了这一点。
范长江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的角度审视中国所遭受的经济困难和民族灾难,他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以及他对新闻事业的热衷深入战争现场,不畏艰险深入实地采访,发出了时代“最强音”。
透过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纪行,我们看到他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及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对新时代军事记者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海军大连舰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