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总 编 辑  张晓祺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书写时代篇章

作者:■冯金源

重大任务报道既是对记者能力素质的检验,也是记者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积累经验的难得机会,甚至会成为影响人的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亲历、采访过的一些急难险重任务,已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有时会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闪现。

一、在救灾现场感悟人间真情

“灾难是一个民族的磨刀石。”这是我经历两次抢险救灾采访后产生的深刻感受。

时间追溯到1998年7月,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沿岸大堤面临决堤危险,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一时间,告急声、呼救声通过电波和声频传遍大江南北。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目标。危机时刻,人民子弟兵义无反顾冲向灾区、扑向洪水,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也随部队抵达洞庭湖,参加抗洪抢险。

洪魔无情,人间有爱。在长江大堤上,哪里有险情,哪里就叫响“人在大堤在”的铮铮誓言。在发射三营采访时,有一名来自中原大地的新战士叫朱景法,在封堵闸门时,他数次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水底封堵决口,其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广大抗洪官兵。通过到抗洪现场深入采访,我采写的反映朱景法先进事迹的报道,被多家媒体采用,这位英雄战士的名字也为广大民众所熟知。 抗洪钢铁战士朱景法后来不仅荣立一等功,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震后第二天,我便奉命随医疗和防疫分队的官兵昼夜兼程赶到重灾区北川县。面对乱石滚路、墙倒屋塌的惨景,官兵奋不顾身冲进废墟展开救援。面对上游堰塞湖坝体决堤和每天频繁不断的余震,官兵没有一人退缩,有的战士为扒开砂石,抢救废墟中的群众,双手血肉模糊仍不停歇。有的累倒在废墟里被抬下来时仍大喊着:“让我再救一个!让我再救一个!”

那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悲壮场景,至今想起来仍令人难以忘怀。在这两次抢险救灾采访中,我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记录了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瞬间。

二、在发射阵地记录强军足迹

长剑不语人不寐,一声点火天地惊。

2003年初春,我驱车数百公里穿越崇山峻岭来到某部,了解到他们连续14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的先进事迹。质朴的官兵早已习惯了深山里的砺剑生活,他们默默奉献任劳任怨,但在谈及自己的事迹时,却不知从何说起,初次采访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挖掘出他们身上的感人故事,我先后10余次前往该营与官兵一起战斗生活,通过长期相处了解到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故事。

我含着热泪所收集整理的该营的资料,引起了上级领导机关的关注,基地党委把这个营作为重大典型向上级推荐。随后,军内外主流媒体两次前来采访报道,全国200多家报刊和60多家网站先后宣传报道了该营的先进事迹,中央军委授予他们“军事训练模范营”荣誉称号。

此次“军事训练模范营”的宣传,为另一个英雄群体“东风第一旅”的宣传积累了经验。该旅组建50多年来,一直埋头深山砺剑,创下了许多佳绩。为宣传好这支劲旅,我按照上级的要求,带着新闻骨干前去采访,用一个月的时间挖掘出百余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在该旅某阵地采访时,战士们告诉了我一个“升太阳”的故事。因为阵地值班需要,号手在分不清白天黑夜的坑道内一住就是几个月。新战士张鹏首次入驻阵地,因为长期见不到阳光,睡觉时总睡不踏实,班长李加华了解情况后,找来笔和纸画了一个太阳,每天早晨6时准时叫醒大家,一起将“太阳”贴在墙上。

这些故事经报道后,引起积极反响。数家中央媒体组成采访团,对其进行了深度采访。随着一个个强军实践的故事在全国传颂,“东风快递”的热潮很快席卷中华大地,该旅也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三、在雪域高原见证热血忠诚

唐古拉山脉与喀喇昆仑山脉相连,素有“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之称。这里是长江、怒江、澜沧江的发源地,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公路穿山而过,气候恶劣,人烟稀少,氧气含量低,外出时,没走几步就会感到头晕目眩。2014年夏天,为了追踪报道某导弹旅高海拔试验任务的足迹,我与同事连夜从中原大地出发,一路穿越5省、转战数千公里,抵达海拔3000多米的某高原演兵场。

在与官兵朝夕相处中,我收集到许多感人的故事。一名年仅20岁的号手因高寒缺氧病倒,被送到医疗帐篷。清醒后,他大叫着要回到战位,指导员让他先休养好身体,他却说:“当年许多牺牲在这里的先辈们就跟我一样大,难道要让他们看着我因为一点不适就躺在这里吗?”还有一名四级军士长,他本来已经临近退伍,却极力请求参加发射任务。

坚强的战士们,用顽强的意志克服高原反应,坚持战斗在操作台上,将火箭兵的忠诚镌刻在雪域发射场。在高原的日子里,这些场景和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给了我追随部队全程采访试验任务的不竭动力,撰写的一些新闻稿件得以在军内外媒体刊发。

四、在阅兵现场感受战略军种强大威力

大国尊严,在东风浩荡的长剑列阵中展现。近些年,我先后3次参加了重大阅兵宣传报道,见证了一支支东风劲旅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执行这3次重大报道任务的过程中,那些让我为之骄傲的人和事,至今仍在记忆深处闪着亮光。

2015年8月,北京西郊的一座军营里热浪冲天。我和几名新闻骨干连续数天战斗在高温炙烤的阅兵训练场,零距离接触列阵待阅的方阵,感受战略导弹的威武雄姿,面对面采访官兵的感人事迹。有一名年轻的上等兵,他因为长期站立导致腰肌劳损,每天坚持绑着护腰参加训练。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备份号手,他们不在训练场上,却时刻渴望着上场,时刻准备着上场,虽然坐着“冷板凳”,可他们的眼里始终冒着“热气”。我逐一对他们进行了深度采访,一批反映受阅官兵和装备的稿件刊发后,使人们对战略导弹部队的精神风貌有了更深的了解。

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活动,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阅兵前夕,我受领了报道任务,连夜赶赴阅兵场组织策划阅兵报道。在阅兵现场,只见各军种大国重器列阵沙场,战略导弹部队十分抢眼。这令人震撼的场面,不禁让人深感自豪。两年之后,战略导弹部队方阵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以排山倒海的气势从天安门前通过,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在这两次阅兵报道中,我每天坚守在阅兵训练一线,头顶烈日、脚踏热浪、挥汗如雨,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随着多视角、全方位展现新时代战略军种风貌的新闻产品陆续在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体刊播,“东风快递,使命必达”的口号也被受众广为传颂。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无论是穿行在深山密林的连队哨所,还是攀登在崎岖陡峭的大山阵地,无论是奔波于大漠戈壁的发射场,还是目睹那一枚枚导弹于惊天动地中直刺苍穹,这些场景都砥砺我在军旅人生中奋勇前行!

(作者单位:火箭军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