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做常新:让“老话题”焕发生机 ——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我的红色传家宝》系列节目的探索与启示
摘 要 :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推出的《我的红色传家宝》系列节目,以“寻宝”形式,全方位、多维度呈现革命历史物件的背后故事,让保存于家庭、个人手中的党史军史实物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载体,引起积极反响,带来诸多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红色传家宝”;党史学习教育;创新传播
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迷行天下”栏目自2021年6月30日起,先后推出5集专题节目《我的红色传家宝》。该节目以“寻宝”形式,全方位、多维度呈现革命历史物件背后的故事,让保存于家庭、个人手中的党史军史实物成为学习教育的鲜活载体。《我的红色传家宝》系列节目除在国防军事频道播出外,还在国内多个网络平台同步推送100条短视频,引起积极反响。本文结合上述宣传实践,探讨全媒体时代如何创新党史军史表现形式,让新闻“老话题”焕发生机的方法路径。
一、突破固有思维框架,讲好党史军史的精彩故事
如何“让保存于家庭、个人手中的党史军史实物”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迷行天下”栏目组(以下简称“栏目组”)在策划《我的红色传家宝》系列节目之初就反复思考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辉煌历程,创建了彪炳青史的丰功伟绩,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留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物件,见证了党的建设和发展不同时期的历史片段。这些历史物件,除了被国家、军队和各级文博史志部门收藏展览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被家庭、个人或基层单位保存。栏目组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才把目标锁定在“家庭、个人手中的党史军史实物”上,将节目定名为《我的红色传家宝》。
围绕“红色传家宝”这一定位,栏目组在反复征求专家学者和基层官兵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决定突破固有思维框架,确立“以小见大、以情感人”的创作思路—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以“优选个体珍藏”为依托,以“细化具象载体”为内容,以“深挖幕后故事”为主体,用今天的视角、可视的形态、接地气的呈现,讲好党史军史的精彩故事,让新闻“老话题”焕发生机,向党的百年华诞献上最真挚的祝福。
之所以确立这一创作思路,是出于对新闻接近性的充分考虑。作为新闻价值的评价标准之一,接近性是指新闻事实令人关切的特质。这种接近主要指地理、心理、利益等方面的接近。把目标锁定在“家庭、个人手中的党史军史实物”上,正契合了新闻接近性的一般要求,即离受众身边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事,就越为其所关注,新闻价值也就越大。这是因为,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强度、对比差异、时新、趣味等因素刺激外,求近心理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定势。
创作思路决定努力方向。“红色传家宝”不是新话题,特别是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大背景下,面对纷繁复杂的舆情环境和多元化的受众需求,如何才能把党史军史精彩片段讲深讲透,对于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且看似不起眼的家传小物件,到底如何选择,如何才能找到新看点,提升节目含金量,还有许多困难需要解决。栏目组在广泛征求党史军史专家和基层官兵意见建议后,对准备列入制作选题范围的“我的红色传家宝”进行了界定:总体聚焦革命历史文物特定的历史背景、情感传递和传承赓续,提出节目应涉及的重点物件性质为“红色”,即紧密关联党史军史和党员主体;权属为“传家”,不仅表明物件的拥有权、解释权为家庭或个人,同时也表达出其具备传承红色基因、精神代代相传的特殊意义;价值为“宝”,这里的“宝”并非指经济上的价值,甚至不单纯指物件的稀缺性(有的物件并非首次出现,但它背后的故事却是第一次被挖掘),而是它印证的党史军史事件、关联的英雄人物、体现的红色价值,具有挖掘深度、发散空间和史料参照作用。
上述创作思路和“我的红色传家宝”的界定,强化了“见物见人见精神”的既定风格,确保了历史考证站得住脚,内容表现展得开,传播效果自然凸显。同时,在选题确定过程中坚持多维开掘有深度、交融整合有温度、操作执行有力度,有效地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内容交叉、选题“撞车”或考证失误等问题。
这对我们是有深刻启示的。确立创作思路是制作电视专题节目的先导,既要严肃对标,确保导向正确,又要具备可操作性。特别是庆祝建党100周年重大主题宣传,有着统一明确的主旨要求,是一个多要素、多手段、多类型的系统工程,选题定位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和历史传承的客观需要。作为军事媒体人,要让新闻“老话题”焕发生机,除了要严格把握好重大主题定位,还要凸显媒体特色、突出选题侧重,展现己之所长。
二、通过不同采访角度,引领观众在共情与共鸣中浸入
作为电视系列节目,不仅要具备鲜明的主题,同时还需要整体考虑节目之间以及每集节目中各个“点”之间的联系。在《我的红色传家宝》系列节目的采访制作过程中,栏目组采取一步步走、一站站看、一点点听、一次次想的方式,通过不同采访角度,深入了解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对入围的“红色传家宝”进行分类、筛选,采取“关键词主导、统分结合”的布局形式,把众多的采访内容进行要素梳理、合并同类项,以达到引领观众在共情与共鸣中浸入的目的。
节目文稿突出故事化。在影视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对于电视栏目来说同样适用,而电视节目之本就是文稿,文稿既是节目后期制作之本又是展现创作思路的重要载体,对表现对象进行故事化设计是赋予节目鲜活生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想做到故事化讲述,只有真正走进红色家庭,捕捉细节描写,心里才有感动,两者辩证统一。栏目组有意识地带着这个思路去查找和征集故事内容。因为所有的传家宝都珍藏在民间,来自建党百年当中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故事,所以在内容选择和表现角度上遵循百年时间主线,但是在细节上突破此原则。为此,栏目组在《我的红色传家宝》系列节目的内容布局设计上,按节目时长进行分集,在每一集节目设置一个能够统揽内容的关键词,再依据关键词优选素材,编排组合若干小版块。这样从上到下的分层设计,保持了5集系列节目相对一致的叙事脉络和风格,使不同时期、不同物件、不同故事有机地纳入一个整体,又不失各自的特色,从而形成一个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的内容布局。
用关键词进行标识,展现分集故事要点。“忠诚”“情义”“血性”“见证”“传承”等关键词,是指导和规范《我的红色传家宝》系列节目分集内容的硬核要点。节目通过主持人的有机串联,让每一集中所容纳的多个个体要素,围绕关键词依次展开,有序推进,相互渗透,共成整体。在选择故事时,一方面要考虑故事的张力,另一方面要考虑整体时长的限制。每集节目26至27分钟的时长,容纳4至5个故事,所以基本上每个故事的时长在4至6分钟。这样的节目设定要求在故事内容选择上需要更加精炼,主旨更加突出,从而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观众树立起一个个生动而饱满的人物形象。
用好参照系,让叙事结构更加顺畅。在《我的红色传家宝》系列节目中,众多不相干的历史物件集结在一个叙事结构中,成为了似乎早有渊源的共生体:历经88年风雨沧桑的红军党证和54年前穿越核爆蘑菇云的“英雄”牌纪念钢笔,共同闪耀着对党忠诚的信念之光;红军政委壮烈牺牲时留下的唯一的怀表,志愿军烈士生前绘制的“表情包”家书,联手凝结成血脉交融的亲情、友情和战友情;孟良崮战役中浸透战士鲜血的牛皮公文包,记录抗美援朝空战英雄传奇战例的作战笔记本,一起彰显出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大无畏气概;长津湖战役中缴获的望远镜,登顶“世界屋脊”使用的冰镐,并列定格在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瞬间;而伴随“从奴隶到将军”传世三代的旧木箱,与雷锋合影的经典照片,则都充满着历久弥新、薪火相传的精神传承。如此统分结合,让原本单一的家传物件有了新的参照系,丰富了相互交融的附加信息,营造出震撼心灵的视觉氛围,有效地提升了节目的传播效果与收视品质。
三、适应传媒环境新的发展变化,形成传播规模效应
在当前日新月异的传媒环境下,只有积极主动,多措并举,有所作为,开辟新的阵地,加快传递速率,切实提升有效覆盖,才能克服电视传播愈加明显的传播“短板”。
在“我的红色传家宝”立项之时,就专门组建了融媒体小组,具体负责《我的红色传家宝》系列节目网络短视频的产品研发、前期拍摄协调和运营推广工作,并形成了“双轨并行、同步采编、先网后台、网台互补”的创作模式。其中的“双轨并行”,是建立健全电视频道和网络平台两条并列的播出渠道,以形成密集的、带状的宣传效应。“同步采编”,是针对电视端和新媒体端的不同用户群体,对同一个内容分别进行不同设计,按照一次性采编的流程,展开两个版本的运作。这主要指面对同样的故事素材,在讲述方式、故事节奏、语言风格上,电视节目和网络短视频各自独立;在核心思想、包装元素、标志标示、宣传立场等方面两者又保持一致。这样既保证了制作效率,也保证了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端口上,按照不同的制作规律来表达。“先网后台”,是指将《我的红色传家宝》系列节目制作成100集短视频在电视节目播出前进行推送,在中国军视网、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形成专栏,随后在其他网络媒体端口进行分发。剩余视频则按照新媒体传播规律,以每周更新3集的周期,直至推送完毕。“网台互补”,则是强化“网重覆盖,台打权威”的联动作用,以各自不同的时空渠道,传播统一的主题和内容,以期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从电视端向网络端位移,这样带有“跨界”意义的创作模式,既是栏目组一次有益的探索,更是一次对传统电视制作模式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切实体验到了它的运行特质与优势所在:一是这种新模式适应了年龄界别的差异化特征,通过网台两个渠道较好地满足了各自的收视习惯和需求。二是形成不同的传播周期的时差联动。节目时长较长的电视节目叙事逻辑相对完整,便于把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循序渐进、有头有尾地传递给受众;碎片化、快节奏的网络短视频能够以亮点吸睛,引发瞬时集中爆款。二者在同为主旋律的传播背景下分频共振,简繁互补,还可以互为推介。三是营造出定时与随动两种时态。固定时间播出的电视节目可以用于稳定收视基本盘,实现固定群体的收视预期,而网络视频以其随时随地都能观看的属性使它便于发挥“长尾”效应,实现长时间段内的陆续覆盖,扩大电视宣传主体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四是网台互补成为提升网络视频制作标准的方式。以“短平快”、接地气、蹭热度、低门槛见长的短视频,尽管表现时空受限,但同样具有其鲜明的思想性、指向性和艺术性,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降低标准、随心所欲、粗制滥造。在这方面,电视制作应当发挥重要作用,以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制作品质影响和促进网络视频的发展,从而实现互动双赢。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